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709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精Word格式.docx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10.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棉纺织业中心已经形成D.商人介入手工业生产

11.《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

“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12.如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13.(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14.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

“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

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

”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史实作为重要论据。

该文章论证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6.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

到18世纪,其黄金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

致西班牙(  )

A.物价上涨,冲击封

建生产关系B.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C.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D.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17.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哥伦布B.麦哲伦C.达·

伽马D.迪亚士

18.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即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

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A.自由贸易的盛行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单位:

%

年份

1801

1851

1901

1.农、林、渔

35.9

21.7

8.7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29.7

42.9

46.3

3.第三产业

34.5

35.5

45.1

(资料迪恩、科尔:

《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D.劳动力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20.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

国的贸易,其原因不包括:

A.政府特许B.自由竞争C.对抗荷兰D.重商主义

21.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2.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

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3.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宜昌海关报告中载:

“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

”材料所述现象(  )

A.必然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C.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24.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13.7%

47%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25.《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26.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

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C.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

“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此时期是(  )

A.明末清初B.19世纪60—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

28.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共资本总公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29.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D.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0.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

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

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

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简答题(40分)

3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图一 雅尔塔会议上

的三巨头  图二 1991年独联体各国领

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

材料二

“9·

11”事件

材料三 “9·

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说,声称:

“我们将追究提供援助或藏身之所给恐怖分子的国家。

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要做个决定,你不跟我们一道,就是跟恐怖分子一道。

从今天起,任何一个继续窝藏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将被美国视为具有敌意的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的两次会议对于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各有何意义?

(4分)

(2)在这两次会议之间长达46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轨迹是怎样的?

(2分)指出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三体现的美国的目的仅仅是反恐吗?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分)指出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3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0%

个体经济

71.8%

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

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

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D正确;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B、C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B、C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工业

2.D

通过阅读上图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的赋税结构中非农业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北宋时期的工商业发展迅速。

农业税所占比重虽然下降,但总额并没有变化多少,说明农业发展比较稳定,政府也没有降低农业的赋税,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3.C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汉武帝主要是通过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以此来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最终目的是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B项题意没有反映,AD不符合汉武帝实施此项政策的目的。

重农抑商政策·

汉代的抑商政策

4.A

粮、棉、茶等民生用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扩大,并且又农村流向城市,很明显反应了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选A项,BD无法体现,由“封建社会后期”可知C项不符合史实。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5.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

结合题意可知中国古代的家庭出产的产品除了供家庭所需外,多余的产品也会进行交易和纳税,说明古代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不与市场和外界交流,故选C。

A项不符合史实,BD无法体现。

小农经济的特点

6.B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以摆脱‘贱籍’”可以得知明清富商大贾不但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反而千方百计的要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承认身份地位的差别,由此说明富商大贾不是社会革新的力量,故选B。

ACD在题意中均没有反映。

商业的发展表现·

明清商业的发展

7.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

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

故选A。

农业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

8.A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发展状况及影响。

由材料关键信息“保护所有权和调整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都远远详于前代”,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所述现象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宋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A符合史实和题意。

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宋代商业发展状况及影响

9.A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现象“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田少而值昂”等信息,这能够说明徽州富商比较注重农业观念,A项符合题意,正确。

BD两项的说法均不是造成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没有依据,排除。

C“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在先前就开始了。

明朝的状况

10.D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指出了明朝浙江某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这能够说明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介入了手工业生产,D符合题意,正确。

A项“出现”一词错误,在此之前浙江农村就出现了商品经济。

BD两项明显不属于“新现象”,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明朝棉纺织业发展状况

11.D

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等方式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B、C三项均为D项的具体体现,与设问要求“最准确理解”不符,故排除。

故本题应选D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2.C

根据表格时间,明确英国处在18世纪中后期,即可判断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故排除B项。

再比较一下A、C、D,即可得出C项符合题意,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英国对原棉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成就

13.B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依据材料中“南美洲”“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美洲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A、C、D三项与材料相悖,排除。

所以答案选B。

14.B

本题旨在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题眼是“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穿梭更快的铁指”。

材料反映了纺织业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其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兴盛而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

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取代,这是纺织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工匠的技能,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蒸汽机应用的问题,故D项错误。

15.D

试题分析:

本题题眼是“巴拿马运河”“出口棉花”“华工赴美”“输出资本”。

“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改善,这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出口

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是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表现,“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

由此可知,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

16.A

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眼是“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

西班牙支持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黄金数量迅速增加,进而引发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封建的生产关系遭到了冲击,故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西班牙“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B项错误;

西班牙并没有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资本主义强国是英国,故C项错误;

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的英国首先出现的,故D项错误。

17.A

向西航行的只有A和B,故CD错误,因为他们是向东航行。

又根据前往印度,可知哥伦布达到美洲,却认为那是印度,把当地土著人成为印第安人,故A正确。

麦哲伦是全球航行,B错误。

18.B

A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D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而B正确,明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故本题选B。

19.D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通过对图表内容的分析可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英国第二、三产业人数逐渐增加,体现的是劳动力转移促进产

业结构的调整,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的“直接”、B项中“始终”、C项中“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0.B

英国东印度公司能够垄断贸易,离不开政府的特许,故A项错误;

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政府的特许和保护,“自由竞争”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提倡的,所以“自由竞争”不是垄断的成因,故B项正确;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但后来被英国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与东方贸易,故C项错误;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倡重商主义,英国政府公开支持东印度公司的商贸活动,这是其垄断地位形成的又一原因,故D项错误。

21.B

本题考点指向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

材料反映的是1912年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北洋政府颁布经济法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

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C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

22.D

本题旨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题眼是“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

清末“立宪”时,洋务企业已经破产,故

B项错误;

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并不是实质性的改革,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可知手工业发展了,由此可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

23.C

本题考点指向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题眼是“宜昌海关的报告内容”。

A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清政府不能单独制定关税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现象说明外来的棉纱价格和本土的棉花价格相差无几,而本土棉花再纺纱,价格更高,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故C项正确;

19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而且单凭棉纱进口数据也未必能说明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故D项错误。

24.C

本题旨在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题眼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

此时中国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

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轻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