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620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7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手册V50Word格式.docx

2.0.9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须与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信号控制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

2.0.9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为正规交叉口。

2.0.10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配时和相位以及其他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2.0.11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适应残疾人、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通行要求。

2.0.1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善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

2.0.13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应按第3章的要求进行,基本步骤包括:

交通分析阶段;

道路设计阶段;

标线设计阶段;

标志设计阶段。

2.0.14新建平面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包括:

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

2.0.15改建平面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

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3.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交通分析阶段、道路设计阶段、标线设计阶段、标志设计阶段,如图4.0.1。

后三个阶段,常统称为交叉口渠化设计。

3.0.2交通分析,将交叉口分为两种类型:

(1)有实测或预测交通量交叉口,

(2)无交通量交叉口。

对有流量数据的交叉口,应采用系统的定量分析,并通过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交叉口设计方案;

对缺乏流量数据的新建交叉口,可根据规划及用地情况确定交叉口设计的初步思路。

3.0.3道路设计,基本设计内容和步骤包括:

平面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确定、车道划分、路缘线设计、渠化岛设计、人行横道线及停车线设计、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设计、残疾人通道(三面坡)设计、公交停靠站设计;

每一步骤的设计过程中,均应根据实际用地及规划红线等情况进行设计参数调整;

平面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见附录A。

3.0.4标线设计,是结合交叉口道路设计,采用属于交通工程范畴的交通标线手段,有效规范和诱导交叉口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运行轨迹;

平面交叉口交通标线主要包括:

路面中心线、进出口道标线、机动车左转弯导向线、人行横道线、公交停车港标线、减速标线、停车位标线等。

3.0.5标志设计,是结合交叉口道路及标线设计,采用属于交通工程范畴的交通标志手段,进一步有效的规范和诱导交叉口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运行轨迹;

平面交叉口交通标志可分为进口道标志和出口道标志;

进口道标志是有关交叉口及前方相交道路的标志,主要包括交叉路口预告标志、分向行驶车道标志、道路名标志、人行横道标志、让行标志等;

出口道标志是有关前方路段行驶的标志,主要包括禁停标志、限速标志、注意行人标志等。

图3.0.1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4交通分析4.1交通基础数据4.1.1交叉口基础数据包括交叉口几何形状、交通量、信号控制资料,现状基础数据必须通过调查来获得。

4.1.2交叉口几何形状,是指交叉口基本形式、进出口道车道数及车道功能、进出口道车道展宽情况、车道宽度、纵坡等。

4.1.3交叉口交通量,主要是指早晚高峰小时交通量(辆/h)、进口道车道饱和流率。

4.1.4交叉口交通量调查,应根据调查数据用途及要求,进行分流向调查、分车型调查、车辆占用情况调查以及行人交通调查。

4.1.4车速调查主要是行驶速度(不包括停车时间)和区间速度调查(包括停车时间)。

4.2交通分析4.2.1交通分析主要包括对现状的交通分析和对方案的交通分析。

4.2.2路网交通分析包括路网饱和度分析和道路服务水平分析。

4.2.2交叉口交通分析根据用途,可包括车型分类分析、交叉口服务水平、交叉口延误、交叉口排队长度。

4.3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案4.3.1平面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案,是交通分析的成果,并对平面交叉口方案设计起指导性作用;

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案,两者相辅相成。

4.3.2本节所指的渠化方案,是交叉口交通组织的基本交通要素,主要包括:

进口道车道数及车道划分情况、进口道车辆排队长度、进口道展宽形式、出口道车道数及展宽形式等。

4.3.3信号控制方案必须与渠化方案配合,基本内容及要素包括:

1单个交叉口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内容应包括:

确定多段式信号配时时段划分、配时时段内的设计交通量、初始试算周期时长和交通信号相位方案、信号周期时长、估评服务水平及绘制信号配时图。

2自适应或感应式信号控制根据交叉口硬件设施条件设置信号控制方案。

3绿波带设计各交叉口硬件设施条件设置绿波控制方案。

5平面交叉口道路设计5.1一般规定5.1.1新建平面交叉口,应以交叉口红线为依据,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以及设计车型、车速、交通流量流向,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设计。

5.1.2改建平面交叉口,应以现状或已规划的交叉口红线为依据,基于改善后的要求、现状的实测设计参数,并结合周边可能的条件进行设计。

5.1.3交叉口范围

(1)物理范围,交叉口路缘石圆角端点所围成的区域,如图5.1.3-1所示;

图5.1.3-1

(2)功能范围,交叉口物理范围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所构成的区域,如图5.1.3-2所示。

图5.1.3-25.1.4交叉口功能范围,在进口道方向的距离,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1)反应距离,即驾驶员思考并作出决策时车辆所行驶距离;

2)驾驶操作距离,即驾驶员采取操作措施时车辆所行驶的距离;

3)停车排队等候距离。

如图5.1.4所示。

图5.1.45.1.5交叉口的基本类型,根据交叉道路的数量可分为三路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多路交叉口,根据交叉口的型式可分为T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

5.1.6平面交叉口道路设计包括:

进出口道车道数及车道功能划分、车道宽度、路缘带宽度、路缘线半径和进出口道长度;

渠化岛设置;

行人过街横道宽度及位置、停车线位置;

公交停靠站;

视距三角形等。

5.1.7各类交叉口的进出口道应为行人安全过街和方便残疾人通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过街空间、过街信号、交通安全岛、缘石坡道、触感盲道等。

5.2基础资料5.2.1新建平面交口道路设计,基础资料包括:

交叉口类型及基本形状、交叉口规划红线、公交设置与否等。

5.2.2改建平面交叉口设计,应以交叉口改善方案为设计基础资料,包括:

车流组织方式、车辆排队长度、信号控制方案等。

5.3基本交叉口型式本节主要针对城市道路交叉口,阐述若干种三路(T型)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多路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几何特点和适用条件。

5.3.1三路交叉口

(1)第一种类型(图5.3.1-1)图5.3.1-1几何特点:

相交道路交角60120,交叉口进出口道车道宽度、车道数与路段保持一致,未进行展宽。

适用条件:

支路与支路交汇处,各方向流量均较小的支路与次干路交汇处。

(2)第二种类型(图5.3.1-2)图5.3.1-2几何特点:

对水平方向道路右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车道。

水平方向道路右转交通量比较大,水平方向道路左转的交通量比较小。

(3)第三种类型(图5.3.1-3)图5.3.1-3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左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左转专用道;

垂直方向道路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道。

水平方向道路左侧进口道左转和直行交通量、比较大,右侧进口道右转交通量比较小;

垂直方向道路右转交通量比较大。

(4)第四种类型(图5.3.1-4)图5.3.1-4几何特点:

对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道。

水平方向道路左侧进口道左转和直行交通量、比较大,右侧进口道右转交通量比较大;

垂直方向道路进口道右转交通量比较小。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渠化岛分离直行道路的右转交通。

(5)第五种类型(图5.3.1-5)图5.3.1-5几何特点:

对水平方向道路、垂直方向道路进口道均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道。

交叉口各方向进口道转弯流量均比较大,如干路与干路交叉口。

(6)第六种类型(图5.3.1-6)图5.3.1-6几何特点:

在第一种类型的三路交叉口基础上,于水平方向道路右侧进口道增设渠化岛,分离该进口道右转交通。

水平方向道路右侧进口道右转交通量大,右转车汇入对相交道路交通影响较大。

(7)第七种类型(图5.3.1-7)图5.3.1-7几何特点:

在第一种类型三路交叉口基础上,增设两个渠化岛,分离交叉口的右转交通。

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道路右转交通量大,右转车汇入对交通影响较大;

交叉口用地条件允许。

(8)第八种类型(图5.3.1-8)图5.3.1-8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左侧进口道右侧展宽,设置左转专用道;

垂直方向道路进口道设置分车岛。

根据左转车辆行车轨迹,分车岛末端一般位于水平方向道路路面边缘2.43.6米处。

水平方向道路流量较大,且没有足够空间设置右转专用道或渠化岛。

(9)第九种类型(图5.3.1-9)图5.3.1-9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均右侧展宽,设置左右转专用道,左侧出口道右侧展宽;

设置2个渠化岛和2个分车岛,分离交叉口左转和右转交通。

重要的交通位置,高峰时段承担特大车流量的道路;

(10)第十种类型(图5.3.1-10)图5.3.1-10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右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交叉口功能范围内,通过划标线,水平方向道路设置中央分隔带,分离双向交通,左侧进口道设置左转专用道;

水平方向道路中央亦可放置交通隔离栅栏。

水平方向道路转弯交通量较大,交叉口用地条件允许。

5.3.2四路交叉口

(1)第一种类型(图5.3.2-1)图5.3.2-1几何特点:

简单的四路交叉口,未进行展宽及设置渠化岛,相交道路交角在60120。

支路与支路交汇处,交叉口流量较小。

(2)第二种类型(图5.3.2-2)图5.3.2-2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左右侧进口道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车道。

水平方向道路为主要道路,右转流量较大;

垂直方向次要道路流量较小。

(3)第三种类型(图5.3.2-3)图5.3.2-3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

展宽渐变段范围于内侧车道划鱼腹线,设置左转专用车道,鱼腹线最宽处至少应为3.6米。

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左转流量较大,左转车辆影响进口道车辆行驶。

(4)第四种类型(图5.3.2-4)图5.3.2-4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右转车辆在交叉口扇形地带的转弯角度超过90。

水平方向道路进口道右转交通比较重要。

(5)第五种类型(图5.3.2-5)图5.3.2-5几何特点:

设置独立的右转专用道路,分离水平方向道路右转交通。

独立的右转车道在锐角扇形地带内斜角等于或大于45。

交叉口相交角度较小,并试图减少右转车辆对交叉口交通的影响。

此种交叉口的缺点在于多点交叉口交通流汇合与分离、大斜角和驾驶操作难度,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对相交道路进行改线以调整斜交角度。

(6)第六种类型(图5.3.2-6)图5.3.2-6几何特点:

在交叉口四个扇形地带内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但不对进口道进行展宽。

交叉口右转弯车流量较大,且需要设计较好的行驶条件,且交叉口用地条件允许。

相交道路双向车道数小于4条的交叉口,不宜设置此种形式。

(7)第七种类型(图5.3.2-7)图5.3.2-7几何特点:

交叉口不进行进口道展宽和渠化岛设置,仅垂直方向上下进口道设置分车岛。

车流量比较大,且水平方向道路宽度有限,通行能力受到限制。

(8)第八种类型(图5.3.2-8)图5.3.2-8几何特点:

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均设置分车岛,分离双向交通;

垂直方向道路上方进口道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交叉口交通量较大,车辆运行速度较高。

宜在水平方向道路左侧出口道增设附加车道。

设计此类型四路交叉口形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直行车辆数量、转弯车辆数量、右转弯车辆车型。

(9)第九种类型(图5.3.2-9)图5.3.2-9几何特点:

通过划线方式,分隔水平方向道路左右两侧进口道双向交通,在右侧进口道设置左转专用道;

在交叉口下方扇形区域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水平方向道路交通量较大,右侧进口道左转交通量较大;

垂直方向道路下方进口道右转交通量较大。

(10)第十种类型(图5.3.2-10)图5.3.2-10几何特点:

通过划线方式,分隔水平方向道路左右两侧进口道双向交通,并设置左转专用道;

在交叉口四个方向扇形区域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水平方向道路交通量较大,左右两侧进口道左转交通量较大,上下方进口道右转交通量较大;

(11)第十一种类型(图5.3.2-11)图5.3.2-11几何特点:

通过划线方式,分隔水平方向道路左右两侧进口道双向交通,于左侧进口道设置由两条车道组成的左转专用道;

通过划线方式,分隔垂直方向道路上方进口道双向交通,于左上方扇形区域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上方出口道增设附加车道。

水平方向道路左侧进口道左转交通量较大,右侧进口道右转方向交通量较大;

垂直方向道路上方进口道右转交通量较大;

交叉口用地条件允许;

交叉口中央及进出路口应设计得足够满足两条车道并行要求。

(12)第十二种类型(图5.3.2-12)图5.3.2-12几何特点:

将原独立的四路交叉口分解为三个交叉口(三个交叉口间距应大于等于90m,至少60m);

交叉口左上方增设对角线车道,分离左侧进口道左转交通和上方进口道右转交通;

采取划线方式,分隔左右两侧及上方进口道对向交通;

在交叉口右上扇形区域设置渠化岛,分离右转交通。

交叉口左上扇形区域出现非正常状态的大型直行和左转交通量,右侧进口道右转方向交通量较大;

5.3.3多路交叉口一般而言,应尽量避免设计五路及五路以上的多路交叉口。

多路交叉口设计,可将所有交叉道路交叉在同一个路面区域内,该区域交通量较少且实施信号交通控制。

若多路交叉口相交道路流量较大,则应对交叉口进行构型调整,转移主路上的部分冲突交通流。

多路交叉口构型调整,主要包括:

(1)增加交叉口来分离冲突交通流,

(2)将部分交叉道路改为单向行驶。

以下,主要阐述两种通过增加交叉口来分离冲突交通流的构型调整。

(1)第一种类型(图5.3.3-1)图5.3.3-1几何特点:

在足够的距离内,将原五路交叉口中斜交进入的相交道路调整为仅与另外一条道路相交,形成一个新的单独运行T型交叉口,原五路交叉口调整为四路交叉口。

水平方向道路为主要道路,交通量较大;

具有满足足够交叉口间距的空间;

相邻T型交叉口和四路交叉口可实施协调信号控制。

(2)第二种类型(图5.3.3-2)图5.3.3-2几何特点:

在足够的距离内,将原六路交叉口中斜交进入的两条相交道路调整为仅与另外一条道路相交,形成一个新的独立四路交叉口,原六路交叉口调整为四路交叉口。

上下垂直方向道路为主要道路,交通量较大;

相邻两个四路交叉口可实施协调信号控制。

若水平方向道路为主要道路,则斜交进入的两条相交道路可调整为分别与垂直方向的两条次要道路相交,形成两个新的T型交叉口。

5.3.4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基本型式,如图5.3.4所示。

图5.3.4

(1)环形交叉口基本运行原理入口避让:

进入环形交叉口的车辆避让,以赋予在环形道路上车辆以行驶优先权;

所有入环车辆必须等待环形车流的一个间隙,可通过设置让行标志或实施信号控制来实现。

入口车道交角:

在环形交叉口入口处,通过适当的硬件设施设计,使入环车辆以合适的曲线轨迹进入交叉口。

(2)环形交叉口设计目标通过中心岛、入口及出口车道设计(半径、曲率等),使车辆以适当的速度和曲线行驶轨迹通过环形交叉口。

(3)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决定因素环形立交入口宽度。

5.4交叉口进出口道设计5.4.1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设计时,左转车道应向进口道左侧展宽设置,右转车道应向进口道右侧展宽设置,并保证进口道直行车道与前方出口道车道对准(图5.4.1);

对于改建交叉口条件受到严格限制的地方,进口道左右转车道位置可酌情调整。

图5.4.1进口道车道布置示意图5.4.2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布设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增加:

1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有交通流量数据时,应根据交通分析所确定的车道数来决定;

无交通流量数据时,应按表5.4.2规定的值确定;

表5.4.2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相交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及进口车道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直行车道数与路段车道数一致与路段车道数一致右转车道数121左转车道数1312次干路直行车道数不少于不少于路段车道数路段车道数右转车道数10101左转车道数12101支路直行车道数1312右转车道数0101左转车道数01012改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获得实测或预测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并根据交通分析所确定的车道数来决定。

5.4.3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一条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最大不宜超过3.5m,左转车道可较直行和右转车道略窄,建议左转车道取3.0m,直行和右转车道取3.25m;

对于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可取2.75m;

车道宽度变化等级以0.25m为单位。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确定,应充分考虑车型种类,大车率较高的情况下(如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等),应采用较大值。

5.4.4交叉口进出口道路缘带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出口道,应设置路缘带,路缘带宽度宜与路段路缘带宽度保持一致;

2.对于改建交叉口条件受到严格限制的地方,可不设置路缘带;

3.无中央分隔带交叉口进出口道,应设置双黄线分隔对向交通,双黄线宽度0.450.6m,一般取0.5m。

5.4.5进口道长度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进口道长度由展宽段长度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两部分组成(图5.4.5),其中图A为左侧车道的展宽,图B为右侧车道的展宽,展宽段靠近交叉口一侧的起点为进口道停车线;

(A)左侧车道展宽(B)右侧车道展宽图5.4.5进口道长度示意图2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应根据交通分析获得的进口道最大车辆排队长度来计算:

(5.4.5)无车辆排队长度数据时,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应按表5.4.5规定的值确定;

表5.4.5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长度相交道路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长度(m)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主交叉口601003050主次交叉口5080406020402040次次交叉口40601530次支交叉口3050253515301530支支交叉口203015304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控制展宽渐变率在(1/151/10)范围内;

5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若只展宽一条车道,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按表5.4.5规定的值确定;

若展宽超过一条车道,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根据渐变率要求加长。

5.4.6交叉口路缘石左、右转弯轨迹线半径,等于交叉口左、右转弯车辆转弯半径。

交叉口左、右转弯车辆转弯半径,应根据交叉口左、右转车辆设计车速,按表5.4.6规定的值确定;

交叉口左、右转车辆设计车速取前后路段较大设计车速的0.5倍。

表5.4.6左、右转弯车辆转弯半径左、右转弯设计车速(km/h)30252015左、右转弯车辆转弯半径(m)2025152010155105.4.7新建和改建交叉口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道车道数、下游路段车道数相匹配;

一般情况,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进口道直行车道数、下游路段车道数相等(图5.4.1);

改建交叉口,条件受严格限制时,出口道车道数最多只可比上游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少一条;

设有渠化岛的交叉口,出口道应设置展宽段(图5.4.7)。

图5.4.7出口道车道设置示意图(设有渠化岛)5.4.8新建和改建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宽度,宜与路段每一车道宽度保持一致,且不应小于3.5m;

改建交叉口,条件受严格限制时,出口道每一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0m。

5.4.9进行展宽的交叉口出口道总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

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缘石转弯曲线的端点向下游方向计算,不设公交停靠站时,展宽段、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按表5.4.9规定的值确定;

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再加上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需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表5.4.9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段、展宽渐变段长度路段设计行车速度(km/h)60504030及其以下展宽段长度(m)110656060展宽渐变段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