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402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年表文档格式.docx

德国学者大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约1200~1280)研究了古希腊的生物学知识,补充了一些新的观察结果,著有《论动物》和《论植物》等书。

南宋医学家宋慈(1186~1249)著《洗冤集录》4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中记有不少人体解剖的知识。

公元15~16世纪

明朱橚著《救荒本草》(1406)、王磐著《野菜谱》(1524),皆为当时的地方植物志。

意大利学者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研究人体解剖,并绘画出精确的人体解剖图。

1543年

比利时人维萨利(A.Vesalius,1514~1564)出版《人体的构造》,创立了现代人体解剖学。

1553年

  西班牙人塞尔维特(M.Serveto,1511~1553)发现肺循环途径。

1578年

  中国明代医生李时珍(1518~1593)完成巨著《本草纲目》。

该书内容丰富,记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是科学上的重要典籍。

1583年

意大利学者塞萨平诺(A.Cesalpino,1519~1603)根据植物的习性、形态、花和营养器官的性状进行分类。

在《植物》(1583)一书中对约1500种植物作出描述与分类。

1590年

  荷兰詹森兄弟(Z. 

Janssen和 

H. 

Janssen) 

用凸透镜和 

凹透镜制作第一个复式显微镜。

1609年

意大利学者伽利略(GallileoGalilei,1564~1642)制造了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以观察了昆虫的复眼。

1623年

瑞士学者鲍欣(G.Bauhin,1560~1624)出版《植物界纵览》一书,用“属”和“种”进行分类,在属名后接以“种加词”来描述每个物种。

1628年

  英国哈维(W.Harvey,1578~1657)发表《心血运动论》,发现血液循环。

1651年

  哈维著《动物的生殖》出版,宣称不论鸟、兽及人类,一切胚胎由卵中产生。

此书对动物生理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660年

  英国人约翰·

雷(John 

Ray, 

1627~1705)发表第一部植物学著作,首创植物分类的自然系统,为林奈分类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1661年

  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蛙肺的毛细血管。

这是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对解剖学、胚胎学、植物学的显微研究贡献很大。

1665年

  英国人胡克(H.Hooke,1635~1703)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出版了《显微图谱》,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

1668年

意大利医生雷迪(F.Redi,1621~1697)以蝇卵生蛆的实验,首次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1677年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用显微镜观察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并发现轮虫、滴虫和细菌。

1682年

英国植物学家格鲁(N.Grew,1641~1712)出版了含有植物生理研究成果的《植物解剖学》一书。

1688年

  我国清代学者陈淏在所著《花镜》一书中记载了植物嫁接法。

1690年

英国博物学家雷(J.Ray,1627~1705)首次给物种下了定义,并依据花和营养器官的特征进行分类。

1686~1704出版了3卷《植物历史》,试图以一个更接近于自然的系统进行分类,处理了约18000种植物。

1694年

  德国人卡默拉留斯(J. 

R. 

Camerarius)最早进行人工授粉试验,并报道有花植物有性别分化。

1713年

  法国人罗默(R. 

A. 

F. 

Raumer 

1683~1757)研究了胃液消化作用。

1735年

  瑞典自然学家林奈(C. 

von 

Linn 

1707~17778)所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发行,创立了纲、目、科、属、种分类系统,确定了双名命名法。

1749年

  法国人布丰(Buffon,1707~1788)开始出版“博物志”。

研究物种起源,主张物种可变,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1753年

  俄国自然学家罗蒙诺索夫(M.B.Ломоиосов1711~1765)提出植物碳素营养的概念。

1757年

  瑞士生理学家哈勒(A. 

Haller, 

1708~1777)出版《人体生理学纲要》奠定了人体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应激性学说。

1759年

  德国人沃尔夫(C.F.Wolff,1733~1764)出版《发生论》,创造胚胎发育的后成论。

1761~1767年

德国植物学家科尔勒特(J.G.Kö

lreuter,1733~1806)进行了植物杂交试验,指出父本、母本双方,对子代的特征有同样的贡献。

1771年

  英国人普列斯特列(J.Priestley)首次观察到老鼠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钟罩内可延长生命,发现绿色植物放出氧气的现象。

1773年

荷兰医生因根豪斯(J.Ingenhousz,1730~1799)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照下才能起到使空气变“好”的作用。

1775年

  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J. 

Blumenbach 

1752~1840)发表《人类的先天差异》,创建了人类学。

并根据头颅、面形、肤色等把人类分为五个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

1779年

  荷兰人英根·

浩斯(J.Ingen-Houoz)发表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放出氧气。

1780年

  美国人亚当斯(A.N.Adams)发明切片机,提供了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的技术条件。

1871年

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及性选择》一书出版,推动了人类起源的研究。

1875年

德国动物学家赫特维希(O.Hertwig,1849~1922)根据显微镜观察,认为受精过程是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1876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R.Koch,1843~1910)通过炭疽杆菌的研究,证明特定的微生物会引起特定的疾病,同时建立了细菌的培养技术。

1877年

德国植物学家佩弗(W.Pfeffer,1845~1902)发表了他多年工作的成果——《渗透作用的研究》。

1782年

  瑞士辛尼比涅(J.Senebier)确定植物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现象和它的作用。

1783年

意大利学者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用实验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说。

1787年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奈特(T. 

Knight)进行植物体有机物代谢和运转的研究。

1890年

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T.Boveri,1862~1915)确认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的普遍性。

提出各个染色体有不同的特性。

1791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伽瓦尼(L.Galvani,1737~1798)证明用静电刺激神经,能引起与其连接的肌肉收缩,首次发现了神经传导现象。

1892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Д.И.Ивановский,1864~1920),发现了第一个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提出种质连续说;

认为后天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强调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机制。

1796年

英国医生詹纳(E.Jenner,1749~1823)用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开创了人工免疫新领域。

1802年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B.deLamarck,1744~1829)和德国博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G.Tre-viranus,1776~1837),分别使用了“生物学”(Biology)这个术语。

1804年

瑞士化学家索绪尔(N.T.Saussure,1767~1845)指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放出氧的过程。

1805年

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G.Cuvier,1769~1832)提出“器官相关定律”,认为根据牙齿或部分骨骼化石,就能推断它们属于何类动物。

推动了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1809年

  法国自然科学家拉马克(J.B.Lamarck 

1744~1829)《动物学哲学》发表,提出生物进化学说,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812年

  法国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1769~1832)提出激变论,认为古生物类型的更迭,是地壳激烈变动的结果。

1822年

  法国佩莱梯(P.J. 

Pelletier)分离出叶绿素。

1824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显微镜制造者阿米奇(G.B.Amici,1786~1863)最早揭示了花粉在受精中的作用。

1825年

  拉斯佩尔(F. 

V. 

Raspail)发现碘对淀粉的着色反应,奠定组织化学的基础。

1828德国胚胎学家冯·

贝尔(K. 

E. 

vonBear 

1792~1876)发表《动物发育史》,创立著名的贝尔胚胎律或胚胎的性状分歧律,并提出胚层学说。

1827年

出生于爱沙尼亚的德国动物学家贝尔(K.E.vonBaer,1792~1876)出版《动物的发育》,是一部比较胚胎学著作。

1828年

德国化学家乌勒(F.W.Wohler,1800~1882)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第一次以非生命物质为原料,合成由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尿素。

1830年

  阿米西(G. 

B. 

Amici)观察到花粉粒萌发为花粉管,伸入花柱进入胚珠。

1831英国人布朗(R. 

Brown)首先发现细胞核。

英国伟大进化论者达尔文(C. 

Darwin 

1809~1882)乘“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考察旅行,对他后来建立生物进化论有很大意义。

1833年

  法国人佩恩(A.Payen)首次分离出有机体中转化淀粉为糖的催化剂,以后定名为酶。

1834年

  佩恩在所有木材中都得到类似淀粉组成的物质,叫做纤维素。

1837年

德国人李比希(J.Liebig)分析植物灰分中含钾盐、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施肥的原理。

1838~1839德国人施莱登(M.J. 

Schleiden)和许旺(T.Schwann)先后提出“细胞学说”,指出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不仅能够独立地起作用,而且作为整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而行使其功能。

1838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

1839年

德国解剖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出版《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与施莱登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1840年

  中国人吴其浚(1789~1847)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

1843年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F.vonLiebig,1803~1873)出版《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推翻了“腐植质”营养学说,创立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

1845年

  德国人德泽松(J.Dzierzon)报道蜜蜂未受精的卵孵化为雄蜂,受精卵孵化为雌蜂和工蜂。

1850~ 

1855法国人贝尔纳(C. 

Bernard)发现肝脏有合成糖原的功能,并分离出糖原。

1848年

德国生理学家杜布瓦雷蒙(E.H.DuBoisReymond,1818~1896)发表《关于动物的电研究》,测定了动物的肌肉和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吴其浚(1789~1847)著《植物名实图考》(38卷)出版,此书是19世纪重要的植物学著作。

1849年

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W.Hofmeister,1824~1877)发表《显花植物胚的发生》一文,对植物胚的起源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正确认识。

1852年

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C.Bernard,1813~1878)发现了肝脏内糖原的形成;

提出了内环境恒定是生命的特征之一。

所著《实验医学研究导论》一书,促进了现代实验生理学的发展。

1856年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欧洲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尼安德特智人(Homosapiensneanderthalensis)。

1857年

  德国人富洛特(J. 

C. 

Fuhlrott)在德国杜赛尔道夫附近发现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 

Pasteur 

1822~1895)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858年

  德国人微耳和(R.Virchow,1821~1902)发表《细胞病理学》,主张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把细胞病理学引入医学。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

奠定了现代进化论的基础。

1861年

  法国生理学家布洛卡(P. 

Broca)发现大脑皮层上的语言区。

1862德国人萨克斯(J. 

Sachs)发现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可见产物,并发表《植物实验生物学手册》,对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63年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N.M.Ceчeинов)出版《大脑反射》,认为一切意识活动都是神经反射活动。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

1864巴斯德确立消毒灭菌方法,证明微生物也不能自然发生,提出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源论”。

1864年

英国解剖学家欧文(R.Owen,1804~1892)描述了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Solnhofen)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1865年

德国学者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发表《植物实验生理学手册》,对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66年

  奥地利人孟德尔(G.Mendel 

1822~1884)总结八年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发表著名的《植物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因子学说和遗传学的显性律、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

但没有受到当时科学界重视。

德国人赫克尔(E.H.Hckel 

1834~1919)发表生物发生律,认为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的重演,又叫重演律,为生物进化提供有力的证据。

1868年

  法国人拉特德(L. 

Lartet)鉴定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化石。

1869年

  瑞士人米歇(F. 

Miescher)在绷带浓血中分离出核素,即核蛋白。

  英国人高尔顿(F.Galton,1822~1911)把达尔文的遗传概念应用于人类智力的遗传研究,创立生物统计学、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

  德国人赫脱维奇(O.Hertwig)研究海胆的生殖,证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细胞核的融合。

  德国物理学家阿贝(E.Abbe)提出显微镜分辨力的理论。

1878年

  德国人柯赫(R.Koch)发表《创伤传染病因的研究》,提出各种传染病都由一定病原菌引起。

1879年

  英国人费莱明(W.Flemming)表明核分裂包含染色体的纵分裂和子染色体均等移向两极形成子细胞核。

1880年

  法国人拉佛兰(A. 

Laveran, 

1845~1922)研究发现引起疟疾的原因是原生动物疟原虫,而获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81年

  柯赫建立细菌分离纯净培养的方法。

巴斯德采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种法防治某些传染病,开创了医学上的免疫学。

1882年

  费莱明首创有丝分裂名称。

1883年

  比利时范·

贝纳登(E.van 

Benedin)报道蛔虫性细胞形成时染色体的减数现象,提出染色体的遗传连续性原理。

1884年

  德国人斯脱劳伯格(E. 

Strasburger)描述种子植物的受精作用。

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K.A.Tимиряэев,1843~1920)确定日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并证明在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过程中叶绿素起重要作用,从而说明整个生物界的能量主要来自日光。

1887年

  德国人魏斯曼(A. 

Weismann 

1834~1914)提出所有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染色体数一定存在周期性减半作用。

1888年

  俄国人梅契尼科夫(И.И.Мечников)在高等动物和人体中发现吞噬现象,提出吞噬细胞学说,指出吞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起防御机体的作用。

  意大利人高尔基(C.Golgi,1843~1926)发表关于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与卡哈尔共获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俄国人维诺格拉德斯基(C.H.Bинодрапский,1856~1953)发现另一大类微生物——自养微生物,创立土壤微生物学。

1891年

  荷兰人杜波西(E. 

Dobois)发现爪哇直立人化石。

  魏斯曼发表种质论,认为种质是连续的,体质是不连续的,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反对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

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Ивановский)发表有关烟草花叶病的研究,首次发现病毒。

1895年

  德国人伦琴(W.C.Roentgen)发现 

X射线。

1897年

  德国人布赫纳(E. 

Buchner)从磨碎的酵母中分离出一种酵素,开创了酶的研究。

1898年

意大利人高尔基发现神经细胞内的特殊构造,定名为高尔基体。

1899年

  俄国人柯瓦列夫斯基(A.O.Kовалевский,1840~1901)指出脊索动物(海鞘、文昌鱼等)是无脊椎动物过渡到脊椎动物的中间类型,为进化论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1900年

  荷兰人德费里斯(H. 

Devries)德国人柯伦斯(C. 

Correns)奥地利人丘歇马克(E.V.Tschermak)完成植物杂交试验与孟德尔早期的工作相一致。

他们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的论文,并确认它的重要意义,开创了现代遗传学。

奥地利人兰斯坦纳(K. 

Landsteiner)发现人的ABO血型和血凝集现象,建立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Л.Павлов 

1849~1936)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1901年

  德费里斯根据他对月见草的研究,提出《突变论》,认为新种是通过突然变异产生的,跟外界环境没有什么联系,不可能象达尔文所说通过自然选择积累微小的变异而形成。

1902年

  英国人麦克伦(C.E. 

McClung)发现性染色体。

英国人萨顿(W.S.Sutton)确立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指出孟德尔遗传因子的行为跟染色体的行为相一致。

英国人贝特生(W.Bateson)采用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F1、F2等名称。

德国人伯恩斯坦(J.Bernstein)提出细胞膜电位理论,说明生物电现象。

1903年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on)提出纯系理论,证明在纯系内选择无效。

1904年

  英国生化学家哈顿(A.Harden)分离出非蛋白质小分子物质,是酶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叫做“辅酶”。

1905年

  美国人玻特伍德(B.B.Bottwood)首次提倡从铀矿的含铅量和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层年龄,以后应用于古生物学。

英国人斯塔林(E. 

H.Starling)和贝利斯(W. 

M. 

Bayliss)发现无管腺体分泌物,定名为荷尔蒙,即激素。

1906年

  德国人威尔斯坦特(R. 

Willst&

#8222;

 

tter)应用色层分析法研究叶绿素的结构,知道镁存在于叶绿素中,铁也以同样形式存在于血红素中。

意大利人高尔基(C.Golgi)第一次详细描述了种经细胞即神经元的结构。

1907年

  德国生物化学家费歇(E. 

Fischer)从蛋白质中分离出20种氨基酸中的19种,证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连接而成,并第一次人工合成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是蛋白质结构和合成研究的开始。

美国人哈里逊(R.G.Harrison)首创组织培养法。

1908年

  英国数理统计学家哈代(G.H.Hardy)和德国的范堡(W.Weinberg)提出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平衡的条件,叫做哈代·

范堡定律或遗传平衡定律。

约翰逊在所著《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上,首次使用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名称,并确定它的概念。

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W.Johanns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