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0608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docx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最新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学科%网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网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来源:

学,科,网]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

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见图3—1)。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选修课程共设9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要求】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现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要求】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8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来源:

学科网]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现。

【内容要求】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辖射功能。

2.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5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9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

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