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604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

10、如何计算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

(p51、52页)

第三章复习题

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定条件?

同心圆结构如何配置?

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同心圆结构配置:

(p61页图)

第一圈:

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

林业圈第三圈:

轮作式农业圈

第四圈:

谷草式农业圈第五圈:

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

畜牧业圈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缺陷在哪儿?

(p64页。

掌握。

(1)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2)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3)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3、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的概念?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费用的节约。

原料指数:

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局地原料质量(Wm)

◆原料指数(Mi)=------------------------------------------------

产品质量(Wp)

4、原料的分类?

原材料:

(1)遍在原料

(2)局地原料:

①纯原料②损重原料

5、最小运费原理?

(p70页)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6、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的概念?

(p72页)

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即在低廉的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劳动费指数: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劳动力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7、临界等费用线的概念?

(p73页)

在众多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8、集聚因子?

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集聚因子:

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作用分为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的集聚。

9、集聚的分类?

①纯粹集聚:

技术性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②偶然集聚----纯粹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10、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局限性?

(p77页)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第四章复习题

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商品服务范围的概念?

中心地:

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心地商品:

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职能:

供给中心地商品的职能。

中心性:

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补充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商品服务范围:

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2、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匀质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3、市场原则下,交通原则下,行政原则下中心地系统中各级市场区域和中心地数量如何计算?

(p94——p98页)重点掌握。

⑴市场原则下:

①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

1,3,9,27,81,·

·

K=3。

②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1,2,6,18,54,·

下一级数量是上一级的3倍。

⑵交通原则下: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

1,4,16,64,256,·

K=4。

②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1,3,12,48,192,·

下一级数量是上一级的4倍。

⑶行政原则下:

①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6,42,294,2058,·

K=7。

第五章:

1.概念题:

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同规模效益

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接触扩散:

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

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一)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企业区位与企业扩张: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

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扩展。

这种向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

(二)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原因:

早期,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

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

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易太远。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此外,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

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

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

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10.试述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1.概念题:

跨国公司:

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2.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

3.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R&

D的过程特点

研究阶段:

通过市场营销,发现新产品(或者对原产品的改进)信息;

同时,通过应用科学研究,了解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可行性。

研制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

生产阶段:

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产;

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修改,并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的营销。

4.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5.简述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6.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投资国别选择的?

7.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8.分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9.试比较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特点。

10.分析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为什么存在差异?

11.试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

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城市职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2.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1.高比较优势系数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2.高产业关联度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

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3.高需求收入弹性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

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

4.高生产率上升率

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

指标:

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判断标准:

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5.高产业创新能力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3.如何进行关联产业配套?

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

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4.如何进行基础性产业配套?

P179

5.如何发展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1.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结合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2.支柱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是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它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的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6.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步骤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步骤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步骤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步骤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步骤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步骤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7.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8.什么是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9.什么是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点是各级中心地

◆轴是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而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

10.试分析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11.试分析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不知道)

 12.分析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导因及意义。

特征:

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农业的份额趋于下降,工业的份额不断上升。

导因:

农民自发、自主地发展非农产业。

  外来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雇佣当地农民发展非农产业。

农民与外来投资者均以投资人的身份联合发展非农业

意义:

(一)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工业化缓解了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 

(三)农村工业化使农村居民素质全面提高

13.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第八章

  1.概念题: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增长极;

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极化效应;

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

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经济区: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2.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

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能力

1.经济体制

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3.企业组织水平

4.区域经济结构

(三)区位条件

(四)外部环境

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2.区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背景

3.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

4.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5.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关系:

P211

6.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7.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1.自给自足阶段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4.工业化阶段

  5.服务业输出阶段

  8.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2.成长阶段

  3.成熟(发达)阶段

  4.衰退阶段

9.经济区具有什么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4.组合上的层次性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的作用。

涓滴效应;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有利的作用

经济梯度;

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区际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区域分工;

P241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区域合作;

P243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

区域经济差异;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2.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3.试述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2.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

  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主导论。

 4.产生梯度推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p236

 5.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关的理论有哪些?

p236-237

 6.试述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

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2.支持中心成长的效应

  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