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史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史问答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1)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知法、守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法律。
(3)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等相对而言的。
(4)综上所述,就广义的德育而言,道德教育仅是德育的一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德育的全部,所以把德育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但就狭义的德育而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所以把德育说成是道德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还规定了教育猪肚和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
七年为一段:
谓之“小成”;
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规定视学与考试。
《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
“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总之,《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是十分全面、严整的教育专著,值得我们不断研习。
5.
简答
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际上包括了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当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家里宁、凯洛夫和我国的杨贤江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迅速异常,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
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的增长点。
例如,教学论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分化出来的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哲学综合产生教育哲学。
由于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学科综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扩展了研究视野,深化了问题研究,使得当代教育学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当今的世界是个不断走向开放的世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发展,教育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开展、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成教育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
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
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
第五,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试述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教育的本质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
我国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
(1)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是传统派的观点,其论据是:
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个决定表现为:
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
因而教育是上层建筑。
(2)生产力说
这是现代派的观点,其论据是:
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
特别是从现代生产性考察,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中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因素。
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3)多质说这是一种折中派的观点,它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发展有直接联系,同时既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关系,又与上层建筑有直接关系。
(4)本质规定说这是深化派的观点,这一派的方法论特点,是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从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专门特点,从教育自身的矛盾的特殊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认为本质是对现象而言,本质和现象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是唯物辩证法的补充。
研究教育本质,就是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教育的理论意义上说:
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建立起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才能高质量地造就国家的建设人才,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
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说:
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综观全局、胸有成竹地以不变的教育信念去指导万变的教育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虽然有关教育本质的论争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
准确地、系统地把握其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构建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大的时期。
(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
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无论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其特征如下: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法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6、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主要有:
(1)《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梁启超: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
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
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3)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在西方主要有
(1)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
(2)裴斯泰洛齐: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3)斯宾塞:
“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
”“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4)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和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人观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及各自所处特定时代精神的不同。
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往往勉为其难的。
不过,也可以看出,人们一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乐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它们对于一方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在现实中对另一方的忽略。
所以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7.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对文化进行选择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律进行文化选择。
受教育者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提炼,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
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
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着的,其中既蕴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既蕴含着有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不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第四,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文化因子总会被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淘汰。
8、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周围,与人发生作用并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与遗传素质相比,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更为根本的因素,它提供人发展的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构成了人发展的巨大动力;
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
影响人的发展内容;
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不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影响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导致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主要表现在:
(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9、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2)个体因素起这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
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者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
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
否则,他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抵制这种教育影响。
(3)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依据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第一,充分地发挥个体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树立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信念;
第三,提升个体的素质水平,特别是通过环境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水平,提高他们的成就愿望和发展需要。
10.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
1、物质生产水平
(1)物质生产水平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人们一旦停止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就会瓦解,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可以说,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给教育的物质条件以及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多寡,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要从事物质生产不仅需要一定的体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技巧等。
但是,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发,劳动技能技巧及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才能做到。
可见,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这种关系的制约的,因此,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众多教育目的中占有统治地位。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11.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学制的确立及存在状态都不是主观的随意的,而是都有其客观依据,主要体现在:
(1)学制的确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3)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质量等。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人口问题都是分不开的。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等都必须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4)学制的确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和他们智力、体力等的发展水平。
(5)学制的确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用相同的形式。
12、联系实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