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8讲教案 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文档格式.docx
《初一语文第8讲教案 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第8讲教案 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2、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
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考点3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并列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层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类别。
(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不容的,往往在一篇说明文中,这三种结构格式经常交叉使用。
)
考点4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抓住特征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有:
(1)人物简介类:
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
(2)书籍介绍类:
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作品特点、社会价值。
(3)序言类:
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和评价。
(4)生物类:
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
(5)制品类:
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过程、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
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7)生产实验类:
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
考点5
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要“三看”——看题目;
看首段;
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
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6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比较阅读。
文段
(一):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
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文段
(二):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节选自《看云识天气》)
【题干】1.文段
(一)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用一个词概括)。
【答案】神奇。
【解析】本题考查本段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明确说明对象,题目已经给出,是黄山云海;
我们找出形容黄山云海的词是神奇,结合下文分析,可确定是黄山云海的特点,此题比较简单。
【题干】2.文段
(二)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两个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态、特征。
【解析】“姿态万千”针对文段第二句,描写了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针对文段第三句,写出云会引起阴晴雨雪的变化,是云最显著的特征。
【例题2】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
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
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节选《看云识天气》)
【题干】
1、上面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⑵⑶⑷
2、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3、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答案】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2.D3.第⑽句: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B
【解析】
(1)仔细读文本
(2)概括各部分中心内容之和,合并同类项(3)找中心句;
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
(4)分析中心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
【例题3】
绿色蝈蝈
(1)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
很可能正是如此
(3)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佐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题干】第1段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
【解析】本段对于蝈蝈的描写比较多,不易直接得出说明对象蝈蝈的特征,需要从文段中分析;
从“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可以看出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从“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可以看出它勇敢顽强。
四、课堂运用
【基础】
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
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
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题干】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松鼠;
漂亮、驯良、乖巧。
【解析】题目便是说明对象,此问比较简单;
结合全文分析,第一段中写出了松鼠的总体特点即漂亮、驯良、乖巧。
【巩固】
第二代生物燃料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
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题干】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作物成本低、量大;
作物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原料作物还可以净化土壤。
【解析】通读全文,从第三段中可知“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
【拔高】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
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
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
其次是培植草皮。
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在转移阵地了。
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十厘米。
十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
林木和草粒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
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
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
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
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
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
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只要有水源,单新疆尚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开展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
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
有关部门在一九五六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
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
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二千五百小时。
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煮水,做饭。
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
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作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
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题干】第五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答案】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
【解析】方法:
说明中心=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注意要概括全面。
学生注意“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与“说明对象”等概念的同异。
五、课程小结
说明对象要提取,题目开头都注意;
对象特征分点答,顺序结构要辨清。
六、课后作业
非凡的蜻蜓
在昆虫中,蜻蜓的飞行别具一格。
不仅飞快的速度令人惊叹,还有那悠闲、自如的飞行姿态也常是变幻莫测,尤其是在变换方向时,仍可完成漂亮的飞行动作。
它们可作短距离飞行;
也可成群地自转飞行;
时尔滑翔向前、回转,时尔垂直向上,去追捕具有相同飞速的苍蝇。
它们在飞行中交配,常作结伴飞行,而最值得惊诧的是它们的飞行耐力。
一位昆虫学家曾这样描述它们:
在连续几个月内,每天,当太阳初放光芒之时,它们便开始不停地飞,仅在晚上(天气不好时,偶尔也在白天)作片刻休息。
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蜻蜓具有异常发达的翅肌和腹背面的气囊,囊内贮有空气,可调节体温,也是使之毫不费力地停留在空中的奥妙所在。
正如保罗·
罗贝尔所说:
“这就是为什么昆虫能够轻松自如地在空中飞行如此长的时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在有阳光时飞行的缘故吧!
否则,一旦气温下降,它们的比重就会增加。
”
蜻蜓发达的头部和那更为发达的眼睛构成了真正的头盔,使它们能观察周围的一切。
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
这就给我们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
另外,它们有连着前胸的细长的颈,通常缩在头部后面,所以蜻蜓的头部异常地灵活。
蜻蜓凭着自己高超的飞行技能,有力的咀嚼口器和其他特点,无疑已成为一种可与鸟类中的猛禽相比的可怕的捕食昆虫。
那么,它们究竟以何为食呢?
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它们似乎十分害怕具毒腺的昆虫,如蜜蜂、金龟子等。
蜻蜓也相互吞食,尽管这并不普遍,但毕竟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现象。
蜻蜓如此善于飞行,而它们的幼虫(称水虿)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
此时,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在通常情况下,蜻蜓的生命周期为一年,成虫一般活到春末或夏季,而它们的卵则可以度过秋冬,直到第二年的初春。
欧洲地区的蜻蜓一般每年繁殖二代。
有些种类的蜻蜓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三年四年,甚至五年。
那么,蜻蜓的天敌是谁呢?
事实告诉我们:
在生命的大千世界中,任何肉食者对比它更强大的对手来说,终究只能是牺牲品。
比如:
鱼,尤其是鳊鱼、鳟鱼、鲈鱼都捕食蜻蜓的幼体,而对于雌性成虫来说,它们到水中产卵的时候,也有可能遇到这些剋星。
青蛙和鼩鼱似乎也偏爱捕食蜻蜓,蹼足类、涉禽类也都把正在孵化中的水虿作为主食,而成虫则常常遭到隼的追捕。
众所周知,鸣禽类中的翠鸟最善捕食蜻蜓幼体,保罗·
罗贝尔写道:
“我在翠鸟的胃里,发现了八条正在羽化的幼体。
这种漂亮的翠鸟也把蜻蜓的成虫带给自己的孩子,在它们的鸟窝里经常可以发现不少的翅膜和家宴的剩餐。
昆虫类中的斑蝥、水边蚂蚁、龙虱以及灰蝎蝽也会向蜻蜓发起进攻。
在欧洲上空飞翔的蜻蜓有几百种,在热带地区,在亚马逊河源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成千种!
除了南北极之外,蜻蜓几乎无处不飞翔!
【题干】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
选文中“蜻蜓”的飞行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速度快,姿态悠闲、自如,变幻莫测。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所问的对象是蜻蜓的飞行而不是蜻蜓。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
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
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
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