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89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docx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判断并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知识导航:

说明对象:

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

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说明内容:

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例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对象+特征〕

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3、找出中心句。

4、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

苏州园林

说明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

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注意:

“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二、方法引领:

(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一:

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

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

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三)如何概括说明内容

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

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三、实战演练:

★1

〔1〕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2〕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说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

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发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从文段分析,它具有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

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

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

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

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采。

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

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

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欣赏和休憩。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

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它的特征是什么?

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什么?

四、能力提升:

〔一〕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

〔1〕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的淡水资源,可是随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例如,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的改变,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含磷有机污水直接排入大小河道,大部分磷最终进入湖泊。

在农村,传统的农家肥被各种化肥所代替,加上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随着雨水和灌溉的冲刷,年复一年地给湖泊带来了越来越“浓”的多余的“养分”。

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游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当藻类繁殖过度时,会使湖水发生“水华”,随着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局部湖泊或小湖泊中大部分水生物死亡。

死亡的水生物腐败后又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程度,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湖泊生态的恶性循环。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水中生物食物链的状况。

在水中,鱼类吃虾类、鱼苗、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吃水草和部分水藻等水生植物。

而小型水生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为食。

大量的有机污水使水质富营养化,促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

水藻太多,使小型水生动物和鱼类无法及时“享用”,反而“为食所嗌”,被水藻夺走水中的氧气而失去了生存空间。

而且,水藻的种类很多,许多游离水藻根本不能被鱼类所食,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是吃水藻生存的。

〔5〕显然,恢复水中生态平衡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吃藻类的能手,即要加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的一个生态环节。

英国科学家认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重要的食物链环节,以往,在治理营养化水质污染时,我们往往无视了这个环节,因而效果不理想。

所以,如果能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专吃藻类的小生物,那么就能使湖泊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到良性循环之中。

〔6〕那么,这个小生物是“谁”呢?

〔7〕是鱼虫,俗称水蚤,是你十分熟悉的。

每天从宠物市场买来或者亲自从小湖中捞来喂鱼的那种跳蚤大小的水生物。

〔8〕鱼虫属“枝角类”,体积小,长圆形,侧扁。

除头部外,身体其余部分包在介形壳瓣内。

头部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别发达,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

它是吞食藻类的能手。

〔9〕可是,问题又来了。

显然,鱼虫是鱼类最爱食的美食。

往湖中投放的大量鱼虫来不及吃尽藻类,就会被鱼儿吃光。

〔10〕于是,英国科学家先把湖中的鱼类捕走,然后投放大量的鱼虫。

这样就把食物链只“缩小到了两节”:

鱼虫和藻类。

〔11〕在没有天敌——鱼类,只有大量食物——藻类的“天堂”里,鱼虫自然无忧无虑地大吃大喝,“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成倍的鱼虫大军加快食藻速度。

〔12〕两个星期以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

藻类基本被消灭干净,湖水变得十分清澈。

原来因藻类浑水遮住阳光,被藻类夺走氧气而变得枯萎的水生植物又开始茂盛地生长起来,产生氧气,加速了水质的改善。

〔13〕虽然实验取得成功,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

因为湖中不能无鱼,最后还要放鱼归湖。

对此,英国科学家说,他们还不打算马上往湖中放鱼,以便继续观察和稳固目前的实验结果。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

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看,造成湖泊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质的“富营养化”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本文,依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湖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沙尘暴还是尘暴

①沙尘暴是个由来已久的事物。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入黄天”,“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这些形象的诗句以及这种看待风沙的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

所以一旦出现强烈的沙尘天气,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沙尘暴来了。

  ②2006年4月16日下午,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又一次降临北京地区。

第二天清早,人们发现嫩绿的柳叶全被浮尘覆盖,黄色的天空中弥漫着浓重的土腥味,真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

两天之内,北京共降下33万吨浮尘。

昏天黑地的气象刺痛了北京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心,更激刺了新闻记者敏感的神经。

于是,一批批记者来到河北省怀来县的一片名叫“天漠”的沙漠。

他们拍照片、拍录相,迫切而郑重地告知北京民众:

沙漠距离北京已经很近很近,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不到80千米,防沙治沙已迫在眉睫。

  ③然而,北京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源头果真是沙漠吗?

非也。

  ④“”还引起北京一些科学家的深思:

我国斥巨资自1978年启动的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何不见效果呢?

我们治理沙尘暴的理论是否正确?

思路是否对头?

方法是否恰当?

同时,有的专家还对4.16降尘做了粒度分析。

通过检测,他们得到了令人意外的结果:

降尘中所含小于的粉尘物质占96%以上。

这一结果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