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5716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对主题的领会。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见《随堂1+1》)

2.走近作者(见《随堂1+1》)

3.字词梳理(见《随堂1+1》)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交流点拨】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2)课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一(1~2):

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

二(3~18):

写“我”讨厌阿长的事例。

三(19~31):

写阿长为我寻购《山海经》,表达对阿长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交流点拨】

①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

②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③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妈喜欢绕舌多事。

④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橘——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⑤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⑥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2.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交流点拨】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3.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

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4.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交流点拨】真诚和善良。

四、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当堂强化”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处理了字词,掌握了课文大概内容,阿长这个人物的性格还是挺逗人喜爱的。

附:

板书设计

阿长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处理了字词,这节课我们共同分析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我对阿长非常讨厌,可是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2)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3)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样的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交流点拨】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4)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

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交流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为“我”操心,况且阿长不识字,却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2.语言品味

(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地母”就是地神。

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我”祈祷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交流点拨】前半句表现“我”看到阿长手中书时的惊喜之情,后半句写出了在惊喜的心情下发出的连续的动作,“我”欣喜若狂的情态跃然纸上。

3.写作借鉴

(1)文章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请拟出来。

【交流点拨】不太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交流点拨】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

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或缺的绿叶。

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3)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

【交流点拨】课文刻画人物时运用了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是一种客观的不加任何烘托的描写,即用质朴简洁的语言,抓住描写对象最传神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作出勾勒,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

本文的白描多用语言和动作来进行勾勒。

三、迁移拓展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代长妈妈说些话。

示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

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

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

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上,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四、课堂小结

本文诙谐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阿长吃福橘时的紧张,“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可买回《山海经》后对阿长深表敬意。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课后练案”作业。

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7 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地老去。

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

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敬重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

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见《随堂1+1》)

2.走近作者(见《随堂1+1》)

3.字词梳理(见《随堂1+1》)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父亲为我买橘子爬站台,我忘记不了他的背影。

(2)朗读课文,给课文分三个层次。

【交流点拨】一

(1):

概括为“开篇寄思”。

二(2~7):

描写背影。

三(8):

思念背影。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交流点拨】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2.朗读课文,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交流点拨】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这是最难忘的背影。

3.“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

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交流点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宏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4.第3段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

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些都是令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5.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

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6.第5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

请找出原文。

【交流点拨】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

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

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

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

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至五节的内容,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一个慈父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当堂强化”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背影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从整体了解课文,讲到第5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共同分析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读第6自然段,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是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的背影。

(2)如何来刻画这个背影的?

【交流点拨】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接着写了父亲的动作:

蹒跚,说明父亲经过铁路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攀、缩、倾写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3)作者看到了这样的背影反应如何?

【交流点拨】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4)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

这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朗读第7段,思考。

(5)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交流点拨】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6)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

【交流点拨】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2.品味语言

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交流点拨】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交流点拨】“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

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交流点拨】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

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

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交流点拨】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交流点拨】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

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

【交流点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回想几年前在父亲面前有那种想法太不应该了,父亲为了“我”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对“我”的爱,可是我却自以为是,好像自己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3.写作借鉴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三、迁移拓展

写作练习。

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

这件事的经过怎样?

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

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写在作文本上。

四、课堂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

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

五、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课后练案”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背影

六、教学反思

8 *台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能抓住关键语句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表现的社会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最近在乡下造新房子的?

生:

有。

师:

那你们家在造新房子的时候,你爸爸比较看重什么,也就说是什么地方造的很特别,为什么?

生:

(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谈)。

师: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有关农村造新屋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进入文章去看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造新屋的吧!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见《随堂1+1》)

2.走近作者(见《随堂1+1》)

3.字词梳理(见《随堂1+1》)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交流点拨】他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终年劳动,用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三、合作探究

1.新屋造好了,父亲放了四颗大鞭炮来庆贺,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奋斗了大半辈子。

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

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

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对劲。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4.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迁移拓展

由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诵:

《写给父亲》

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台阶》,我们知道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伟大而可敬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

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

六、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当堂强化”“课后练案”作业。

附:

板书设计

台阶

七、教学反思

9 老王

(1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特点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老王就是其中之一。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见《随堂1+1》)

2.走近作者(见《随堂1+1》)

3.字词梳理(见《随堂1+1》)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课文分两部分

一(1~4):

作者按逻辑顺序交代老王的基本情况。

二(5~22):

回忆老王与“我”交往的几个片断,表现他的“善”。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老王的“苦”?

【交流点拨】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从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

2.在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表现在照顾老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老王的生活,询问老王的生活状况,送给老王鱼肝油。

3.老王的状况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这句话?

【交流点拨】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

“我”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5.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讨论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交流点拨】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四、迁移拓展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请按下面形式把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_____,就要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

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六、反馈训练

尝试完成《随堂1+1》“当堂强化”“课后练案”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老王

七、教学反思

10 *信客

(1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从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见《随堂1+1》)

2.走近作者(见《随堂1+1》)

3.字词梳理(见《随堂1+1》)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行文脉络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交流点拨】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

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

为什么重点写?

【交流点拨】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于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交流点拨】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4.怎样理解信客的思想品质和素质?

【交流点拨】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5.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这句话呢?

【交流点拨】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四、迁移拓展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示例:

三十年的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桃李芬芳、众口传颂。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五、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