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5295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

)怜(wǔ)徵(zhǐ)陛(bì

)卒(cù

)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

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的故事情节。

  提示:

按*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的主要情节,为*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

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

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

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

,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ling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

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

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

,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萦诶Ь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

  一、字词

  舸(g?

):

大船,泛指船只。

  怅(chà

ng):

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出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情。

  寥廓(liá

oku?

指宇宙的广阔。

  携(xi?

)峥嵘(zh?

ngr?

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遒(qiú

强劲有力。

遏:

阻止。

  激扬: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击水:

游泳。

苍茫:

旷远迷茫。

二、词语辨析

  寥廓:

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多只天空。

  洲:

指地名;

国内地名特指水中陆地是也用“洲”如橘子洲、株洲等。

  三、毛泽东诗词名句

  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

井岗山》)

  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

会昌》)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

娄山关》)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6、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沁园春?

雪》)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

  14、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送瘟神?

其二》)

  1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16、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17、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登庐山》)

  18、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庐山仙人洞照》)

  19、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和郭沫若同志》)

  2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

咏梅》)

  2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

)。

(《冬天》)

  23、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诗两首》

  彷徨(pá

nghuá

ng)寂寥(liá

o)斑斓(bü

nlá

n)惆怅(ch?

uchà

ng)漫溯(sù

)凄婉(wǎn)长篙(gü

o)笙箫(sh?

ngxiü

o)榆阴(注意字形)青荇(xì

ng)彳亍(chì

chù

走走停停,多用于形容内心惆怅、哀伤。

  颓圮(pǐ):

坍塌、破败。

  二、成语

  悬崖勒马:

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

比喻言外之意。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yà

n)河檐(yá

n)头瓦菲(f?

i)灶(zà

o)火荆棘(j?

ngjí

)掐(qiü

)死

  匾(biǎn)额火钵(bō)碾碎(niǎnsuì

)忸怩(niǔní

)冰屑(xi?

)咒(zh?

u)语团箕(j?

)凌侮(wǔ)叱(chì

)骂青苔(tá

i)麦糟(zü

o)给(jǐ)予虱(sh?

)子檐(屋檐)忸(忸怩)掐(掐死)偃(yǎn)(偃旗息鼓)瞻(瞻仰)钮(电钮)谄(谄媚)tá

i)青苔á

n)埋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

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

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

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

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

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

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

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

《战国策》的*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的气势;

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进文本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

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

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

*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环绕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

古义,德高望重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

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

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

古义,不回头看;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

古义,掷击,投击;

今义,拿着。

  (14)、左右乃曰:

王负剑!

  左右:

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

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大约,③控制。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16)、今行而无信

  无信:

古义,没有信物;

今义,不讲信用。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

古义,门客、食客;

今义,客人。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前: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迟:

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8)、使使以闻大王闻:

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

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

“为……何?

”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

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开端(1---2):

行刺缘起

  发展(3---9):

行刺准备

  -(10-17):

  结局(18):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

*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开端写行刺的缘起,*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

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

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

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轲:

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

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