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520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测试题第三章 专题八Word下载.docx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材料一:

纪录频道开播的播出特点和通行方式

材料二(图表):

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材料三:

纪录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

材料四: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

(3)文本出处信息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信息:

①整体书的内容摘要,②书名有时暗示这则文本的内容重点。

全国卷Ⅱ:

垃圾分类

(2)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垃圾分类的作用和问题(或“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垃圾分类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①新闻报道,②主流媒体,③标题“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已暗示了公民和政府各自的责任。

全国卷Ⅲ:

现在博物馆如何服务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2)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博物馆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①书摘,②材料三的标题暗示材料三的主体内容。

三、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训练

(一)非连续性新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9日正式发布。

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共回收样本约26.8万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这是其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

据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

其中,建筑学以98.3%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居所有主要本科专业榜首,而应用物理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垫底,为88%。

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均略高于2011届(分别为67%、60%)。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

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

调查还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63%。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

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

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6月10日)

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远去,2014年“更难就业季”如期而至。

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该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截至2014年5月底,38.9%的受访大学生仍未有明确的就业单位。

其中,从地区上看,生源地为上海、北京的大学生签约率基本在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29个百分点;

而东北、华中的学生签约率全国最低,华中地区比平均水平低了约16个百分点。

从专业上看,哲学、管理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签约率较高,理学和农学专业总体较低。

报告显示,有30.4%已签约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单位就业,没签约的大学生也有30%打算在一线城市就业,而对参与调查的所有大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30.3%,比2013年的21.8%有较大比例提高。

从行业看,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单位性质看,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过,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仍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33.63%。

该报告分析称,尽管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较2013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摘自《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附图:

由于连年扩招,从2003年至2014年,12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接近1亿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因而高学历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

从“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剩余向短缺变化的转折点)的角度看,高学历劳动力还处于“刘易斯拐点”之前的工资平稳期,他们与老板议价的空间并不大,体面就业更难。

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传统的就业岗位将大量消失。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有机构成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传统工作岗位将大量摧毁。

再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以及选人用人配套措施不完善使得人才不能合理流动。

每年上百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国企招聘火爆、民企乏人问津、一线城市扎堆儿求职、西部城市人才缺乏等现象,既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须更新,也说明我们的选人用人配套措施尚不完善,人才不能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合理流动,造成大学毕业生体面就业机制不畅通。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9日)

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老因素,也有新原因。

老因素包括,高校专业设置出现偏差,培养模式与实际对接不上;

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肯放下身段到民企等企业就业;

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迟迟转变不过来,不利大学生就业等。

新原因主要是今年经济形势异常困难,原来很多需要用人的部门和企业为节省人工成本等,大幅降低了招聘比例;

此外新增毕业生比往年多,今年全国高校总的毕业生达到近700万,比去年高出12万。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现象。

我们出现的一个独特情况是,一边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一边是农民工用工荒,很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

这里反映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有一种抑制作用。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必须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能够容纳就业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7月6日)

第一步:

整体阅读

1.中心话题:

2013、2014两年大学生就业情况

2.材料侧重点

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系、自主创业和就业单位类型。

(大意对即可)

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地区、专业、行业和单位性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三个因果,即劳动力市场、就业观念和用人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因素及对策。

3.文本出处信息

《光明日报》2014年6月10日

文体:

调查报告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9日

新闻评论(分析)

《北京青年报》2013年7月6日

第二步:

做题验证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

其中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B.《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认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原因是薪酬高。

C.从2003年至2014年,12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高学历劳动力还处于“刘易斯拐点”之前,所以就业非常困难。

D.《北京青年报》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老因素,也有新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答案 D

解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知,忽略了限制性成分“最主要”。

B项“原因是薪酬高”不当。

C项因果关系不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光明日报》和《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可以得知,2013年和201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共同点是毕业生逐渐青睐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加。

B.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侧重点是纵向比较不同年份大学生就业情况,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C.中华英才网发布的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侧重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把民营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D.两家媒体发布关于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新闻的背后,如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相对而言,《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专业性更强,更具有说服力。

E.从《南方周末》的报道附图中可得知,从2011年到2014年,大学生择业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提高的。

答案 AB

解析 C项结合文本内容“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可知,“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把民营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不当。

D项“专业性更强”不当。

E项“总的趋势是提高的”不当。

3.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科学设置高校专业和调整培养模式;

完善选人和用人措施,使人才合理流动;

加速改变经济结构;

改变经济形势,增加就业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调整心态。

(二)非连续性传记文本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

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

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

“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

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扶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

“学焊接?

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

”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

“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

”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日)

潘际銮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潘际銮老而不老的状态及对西南联大的回忆

潘际銮的大学生涯

潘际銮研究焊接技术的历程和贡献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人物通讯(或传记)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自传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日

A.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材料三概括得最充分,材料二只是略微提及。

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十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B项有表现“壮心不已”,但没有侧重表现“老而弥坚”。

C项材料一没有回顾“求学经历”,也没有“再现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项没有记述“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

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至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答案 CD

解析 A项“年轻”更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与自信。

B项“激动”是出于对祖国和母校的情感。

E项与原文“两个驱动力”的表述不符。

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基本含义:

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具体表现:

①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

考上西南联大,受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选择机械系;

清华毕业,潘际銮意识到焊接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选择了焊接作为终身职业。

②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是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先后在哈工大和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焊接专业;

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并为高铁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③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