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3256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曾几何时,青灯下,我手捧试卷,看着数学题在无尽忧愁。

这时,你会轻轻地走进我的房间,带着淡淡的微笑,为我送上一杯水,拍拍我的肩膀,然后再静悄悄地出去。

此时,烦躁不堪的我会静下心来,莫名的感动化作泪水溢满眼眶,于是,灯下多了一个奋斗的身影。

感动于心,曾经的苦痛淡去了。

这世界需要你,你给了我勇气的力量。

曾几何时,拿着电话的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电话那头就传来了永恒不变的唠叨……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

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

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

在此刻,心田开满了鲜花,坚冰化成了清溪。

我知道在这花影清溪中,因为有了你,生命长河变得辽阔无比,变得更加美好。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学习的迷茫,目标的模糊,鲜红的分数曾把我伤得体无完肤,是你,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希望,让我勇往直前。

不记得多少日子,风响过耳畔,雨飘过胸前;

不记得多少次,睡眼惺忪的我,背着昨日的日记……但我已经走过。

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怀里。

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

花若能言,口自芬芳。

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高考高分作文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点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今年这道命题作文最适宜的作文形式。

文章题记用比喻的方式揭示了“母爱”的含义。

开篇直接点明“你”就是“母亲”,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抒写了“母爱”的作用:

你给了我爱的启迪,你给了我勇气的力量。

然后,文章用两个比喻进一步形象地诠解了“母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

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点到为止。

最后总结全篇,点出标题。

本文的核心亮点是比喻贴切,形象主动。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二、排比造势法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手法,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形式扩大使用,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

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

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

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

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

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

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

1.开头、结尾运用排比,可以达到感情充沛、气势宏伟的效果。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实例借鉴】走出自我大树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高大,而忘记落红无私的哺育。

花儿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明艳,而忘记清晨雨露的滋养。

大海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深邃,而忘记无数小溪的汇合。

正如大树、花儿和大海一样,我们只有走出自我的精彩,才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

正如冰心所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我们不要做墙角的花,我们要走出自我,用自己的关爱去开拓内心世界。

陶渊明的世界是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欧阳修的世界是大的,他走出自我,尽管仕途多难,但他无论到哪一地,总一心想给当地的民众带去一份安宁,带去一份雨露。

欧阳修在走出自我之后,为人们服务,而这样的人又怎会少?

现在的沈浩、郑培民,他们都是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走出自我,给他人一份关爱的楷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最懂;

最懂得要走出自我,为他人带去关爱。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

端茶送水有他们忙碌的背影;

接待外宾有他们灿烂的面容;

碎砖瓦砾上,更有他们为抢救生命而被鲜血染红的双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笑容。

他们叫志愿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什么?

小草?

无私地为大地装点绿色。

大树?

为人们带去阴凉的树冠。

小溪一点一点的爱,汇成大海,让这个社会和谐!

我们怎么称赞他们都不为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

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那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他们的大爱。

他们已经懂得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才是对<

的真正意义。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但我们也难免因人类的大肆开发自然而遭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开荒作耕田,来收获更多粮食,于是,水土流失侵蚀我们的家园;

我们使用氧化氢制冷,获得更合适的温度,于是,臭氧层空间带来紫外线的杀伤力。

让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吧!

让人类走出自我,去拥抱自然。

给自然多一份绿意,那时,“与狼共舞”便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派和谐之景,这一片绿色的波浪迎面而来,源自人类走出了自我,给自然增添绿色。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让大树因落红的哺育更高大,让花儿因雨露滋养更明艳,让大海因小溪的汇合更深邃。

走出自我,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2011年湖南卷高分作文【点评】本文开头、结尾的语言亮点较为鲜明。

开篇从自然之景切入,以“大树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高大”式的排比引出,内容贴切,语言整齐;

收束时再以排比句回应。

同样是写景,却将“走出自我”的美丽揭示得较为形象。

2.主体段落构成排比是结构;

段内列举事例用排比句,纵横捭阖;

描写抒情用排比,淋漓尽致。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实例借鉴】民族精神,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

中国的巨大变化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孕育出来的。

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精神是其崛起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艰苦创新的精神,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优秀的中华儿女凭借着艰苦创新的精神,在科研环境差、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拼搏,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将一颗颗卫星送上天。

听,中国制造的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那是“中国雄狮”面对世界的咆哮;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看,一艘艘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那是中华儿女凭着艰苦创新精神,对太空的一种探索;

在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下,嫦娥系列探月计划顺利进行。

这些成绩无一不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在经历了一次次大灾大难后,仍坚强挺立。

从唐山大地震到江南特大洪灾;

从汶川大地震,再到山东、河南五十年一遇的大干旱,大自然似乎在一次次地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而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坚不可摧。

一颗颗爱心不断地涌向灾区,一双双温暖的手紧握废墟、泥石流下亲人的手,使他们感到生命力的强大,为他们点燃生的希望。

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一个能同甘苦、共患难的民族,中国人用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不断崛起,成为东方一条横卧的巨龙。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精神,为世界递上了一张迷人的中国明信片。

无论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还是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好客的中国志愿者为游客送上最亲切的问候,他们留给世界的是灿烂的笑脸。

在上海世博会上,“小白菜”在场馆间留下了自己忙碌的身影。

他们用热情好客的精神吸引了全球7000多万的游客,创世博历史之最,而他们也从中收获了奉献的快乐,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凭借热情好客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人,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人的责任,中国有了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才会更高更快地崛起!

2011年全国课标卷高考高分作文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点评】本文不仅三个分论点构成排比,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堪称考生作文议论文谋篇的典范之作,而且段内列举事例也构成了排比,都是比较新鲜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展示了作者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时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我们读来朗朗上口。

在文,是气定神闲;

在人,是聪慧洒脱。

本文表现出作者良好的语文素养,值得借鉴。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0年,美国名将奥利弗的成绩忽然大幅度提高,至今已在国际赛场上取得20连胜,多次跑进13秒。

“怎么回事?

”刘翔师徒仔细研究了奥利弗的比赛录像,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在北京奥运会上还用八步上栏的奥利弗,现在已改用七步了!

“罗伯斯和奥利弗这样人高马大的力量型选手能七步上栏,我行不行?

”刘翔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2011年2月,刘翔赴德国参加室内田径赛,发现有一位身高才1.80米的美国选手用的也是七步上栏!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这样的选手都能用,我为什么不行?

”从德国回来,刘翔就主动找到了孙海平,“师父,我想试试七步上栏,你看行不行?

”孙海平望着他:

“这是项很大的改动,你想好了?

”刘翔坚定地点了点头。

经过两个多月的秘密特训,刘翔用站立式起跑已很适应“七步上栏”。

2011年5月15日,刘翔以13.07秒获得国际田联上海黄金大奖赛110米栏冠军。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要审材料,材料讲述了刘翔在教练孙海平的引导下,突破自我,改“八步上栏”为“七步上栏”,经过系统训练,已初显奇效,获得2011年国际田联上海黄金大奖赛110米栏冠军。

其次,要审清提示语,材料中间“孙海平望着他:

‘这是项很大的改动,你想好了?

’刘翔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句提示语,告诉我们刘翔面对形势,积极转化自己,对“七步上栏”充满信心。

这样提取关键词“转变”。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然后,审话题,话题是“转变”,这是一个独词型短语,作动词时,可以展开想象,为其添加宾语,如转变思想,转变情绪,转变思路等,还可以添加主语,如“我”“他”等。

作名词时,可以添加修饰语,如美丽的转变,及时的转变,迟到的转变等。

最后要审清每一点要求。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佳作欣赏】 化 蝶一考生蛹把自己束缚在成团的丝中,静待春夏交织,让时间把丝团切开一个小口,于是,蝶彩色的双翅慢慢展开,挣脱残壳,在阳光下拍打出让四方惊艳的重生之歌。

化蝶,瞬间绽放出的惊世之美,只源于对自己的转变。

<

的华年,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化蝶之旅。

当我们小得如深褐色的毛虫时,我们脆弱,平凡,只是天真地惊羡于蝶的美丽;

当我们慢慢长大成为青色的蛹,我们努力奋斗,时间的不断打磨转变了我们,我们开始懂得坚强;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但当青春的丝线交织在我们身边,束缚我们的生活时,成长的痛苦让我们迷茫,疲惫,然而丝外模糊显出的美好与希望又不断抚平我们狂躁不安的心。

对未来的憧憬转变着我们,轻佻的毛虫,经过岁月的洗礼与考验,也能出落成为一只缤纷炫彩的蝴蝶。

化蝶,转变让我们的未来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不断转变,不断超越,一直都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

当商鞅舌战群儒,坚持变法,为先秦的强大与发展搭起了一架桥梁时,这是一次思想的革新,是一次可贵的转变;

当邓小平挥舞着“建设新中国”与“改革开放”的大旗,在中华五千年里的锦绣江山上勾勒出一栋栋高楼大厦,揭开了新中国的现代文明时,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一次伟大的转变!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打开地球古老的史册,伟人们对世界的一次次转变仍能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但转变不仅仅只是伟大的,它也有平凡的一面。

当父母善意的唠叨再度响起,不要怒斥而是报以微笑;

当生命中出现了挫折与困难时,不要只是叹气和抱怨,要变得更加坚强。

小小的一次转变,有时,就像一台锈迹斑斑的机器滴入了润滑油,一座久经干旱的城市来了一场大雨,一粒饱受沧桑的种子植入大地。

转变,可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丽。

也许,只有当我们完成了华丽的蜕变,看见色彩明亮交织的未来成为现实而不再是梦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化蝶――这绝美的转变。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 【点评】 本文语言鲜活比喻生动形象,把<

的年华比喻成化蝶之旅,表达实现<

的绝美的转变。

在第3、4、5段内部运用了大量的排比论据,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说服力。

另外,文章中心突出,结构合理,首尾照应,以“蛹化为蝶”统领全篇,更使文章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  【点评】 文章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列举了鲁迅、史铁生、钱伟长三个事例,运用因果、假设分析法,事理结合,层层深入地阐明了论点,例证丰富,说理透彻,无可争辩地说明了“独立思考,成就绚烂<

”的道理。

文章在每一部分的段首设置了中心句,段尾设置了总结句,叙述材料后紧接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

升格后的文章语言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

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优美、议论到位是这篇文章的亮点。

专题十二│新题精练专题十三专题十三 选材结构  每一个考生都想努力做到作文材料新鲜,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这就要求平时不断感知、体验和积累新鲜经验和新鲜信息,有意识地在生活实践和课外阅读中仔细搜集一些新鲜的素材,并把这些新鲜的素材激活。

那么怎样激活这些新鲜的素材呢?

本章结合实例来具体说明激活新鲜素材的方法。

让新鲜素材具有作文价值的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时事,积累素材专题十三│技法点拨技法点拨 “苍生大医”吴孟超吴孟超,男,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当地华侨办的中学“光华”学校就读。

光华就是“光耀中华”的意思。

从那时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虽然远离祖国,可是在他心中,永远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当时学校只教授欧洲史,而不教中国史,这让他异常愤懑。

初中未毕业时,国内的抗战就开始了。

作为班长的吴孟超发动全班同学捐款捐物,托当时回国抗日的陈嘉庚寄到延安。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很快收到了朱德、毛泽东邮寄给他和同学们的信。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这让年轻的吴孟超欣喜异常。

也就在那时,他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愈发坚定。

回国时,在越南西贡海关登岸时,验关的法国人要中国学生在护照上按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人都是签字。

吴孟超争辩:

“我们可以签字,为什么按手印?

”法国人吼道:

“黄种人签什么字?

你们是东亚病夫!

”他最终按了手印,如果不按,他不能回国。

至今吴孟超还为当时的耻辱痛心疾首:

“中国要强大起来!

”而当初被外国人歧视的按手印的手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一大奇迹。

他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荣获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吴孟超是个近乎神奇的人,他仿佛就是为了战胜侵害人类生命的肝癌,而来到这个世界。

在他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一个中国医生做过一例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

1960年,他打破了这个零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脏手术的外科医生,当时他38岁。

至今,他已经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这是个世无其匹的数据。

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

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10年。

迄今,如果肝癌手术后复发,人们更觉得不好办了。

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45年。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2010年3月30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吴孟超:

2010年他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88岁的吴孟超,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1年吴老已89岁还在4个小时内主刀做了两台手术。

这些成就对于人类与肝癌的搏斗,无疑是巨大鼓舞。

为了褒奖吴孟超院士的学术贡献,弘扬其科学精神,2010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1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2.纵观素材,选切合点这则素材信息丰富且十分精粹,所包含的写作点非常多,诸如“爱国”“坚持”“生命的价值”“信念”“战胜困难”“最美的姿态”等等,但用于具体写作,能每点都用吗?

显然不能,除非写一本《吴孟超传》。

道理很简单,就像发现一大块嵌有宝石的璞玉,你不可能用根铁链挂在脖子上吧,倘若那样,别人不但不会视之为美,反倒认为你是一名囚犯或乞丐。

同理,一类素材运用于某一特定话题时,它的价值可能仅在局部上,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点,其余的信息无关紧要。

既然如此,那怎么办?

摘一两颗下来!

也就是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至于其他的则大胆删去。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而选用的这一两颗宝石、一瓢水,便是素材中的细节点,对细节点的取舍就是素材价值化的第一步,即取点,取切合主题需要的细节点。

假如我们要写2011年重庆卷,以“情有独钟”为话题的一篇文章,对上面这则素材,该作何取舍?

哪些信息可能切合所表达的主题?

吴孟超的事迹很多方面都很吸引人,但为了主题我们必须要“忍痛割爱”。

相比较而言,对医学的情有独钟,这一点更为合适,其余的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宝石摘取下来之后,它还是粗糙的,难见光泽,需要打磨抛光;

取点之后,内容非常干瘪,而一篇文章的艺术美感往往是以细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因此,对选取的点还须进行细化。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 3.细化加工,融合主题所谓细化,实际上就是对取点进行具体加工。

怎样实现细化加工?

以电影为例,电影的魅力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体现:

一是高质量的特写镜头。

如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的开头,先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画面,展现的是广袤的黄土高原。

隐隐约约一行足迹延伸至远方,镜头跟随足迹的方向,只见足迹的尽头站立着一个人,背对着观众。

然后镜头慢慢移至人物的正面,一看是毛泽东――人物的出场依靠良好的背景渲染。

二是有感召力的情节。

《泰坦尼克号》以一对男女青年在几天的航行途中从邂逅、相识、相知到相爱,最后为救爱人,男青年杰克献身大海的故事,表达出永恒的爱这一主题。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写作素材点的细化也是这样,要结合原材料,运用语文的语言和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细化加工。

有了素材细节,仅仅为主题点找到了支撑和依据,其后还需进行粘连融合,为牛郎织女搭一座永恒的“鹊桥”。

细节与主题间怎样搭桥?

要扣住主题进行主观评价,评价中融入主观情感。

细节与主题融合,素材细节的论证阐释功能才能得到发挥,最终实现素材的价值化。

如对“吴孟超对医学情有独钟”这一点进行细节加工和融合主题,示例如下: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情有独钟,生命飘香是什么让吴孟超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9岁还能在4个小时内主刀做了两台手术?

是什么让吴孟超老人在2010年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是什么让吴孟超老人在病人心中和医学界有当之无愧的“苍生大医”的美誉?

是对医学的情有独钟。

如果吴孟超对医学没有情有独钟,怎能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怎能创造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10年的医学奇迹?

怎能使中国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怎能令全球同行对他瞩目和敬佩?

正是因为吴孟超对医学情有独钟,“肝胆”相照,才演绎了精彩<

,让自己的生命飘香!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上述文字,较原来的点而言,已经有质的变化。

把原来客观性的材料用语文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把没有观点和倾向性的材料融入了和主题相关的主观评价和情绪,细节的指向性就呈现了出来:

文字着力于吴孟超对医学的情有独钟,给“情有独钟”作了一次极好的诠释,为我们的现实<

竖起了一座丰碑,细节与主题有了很好的融合。

至此,吴孟超的这则素材才真正实现了价值化,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诞生了。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作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达,即运用一定的素材和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对某一话题或对象的相关思想观念;

其中,思想是信息“核心”,素材是信息“载体”,而素材对话题的有效支持取决于素材的细节化和思维粘连。

选点、细化、粘连就构成了素材价值化的三个环节。

图示如下:

搜集素材→选取切合点→细节化→融合主题。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实例借鉴】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梦想是奇迹的源泉哈克尼曾说过,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

当初的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十岁了做加减法仍是一塌糊涂。

然而他大二时有了一个梦想:

要在校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从此他潜心写作,并不厌其烦地修改。

对梦的执著与热爱终于使他有了一番成就。

他便是在文坛上有所作为的贾平凹。

梦想永远不会辜负有心者,贾平凹便是一个例子。

虽然成功的路途艰苦而漫长,但他始终心存梦想,勇往直前。

因为梦想,所以他披荆斩棘,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创造了属于他的奇迹。

专题十三│技法点拨梦想是奇迹的绽放黑白琴键上弹奏的不仅是乐曲,它演奏的还是一颗闪亮的追梦星。

早期的他不出色不出名,但他从小热爱钢琴,他希望有一天登上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为世人弹奏出最美的乐曲。

他不停地努力练习,背后的辛酸没人能理解。

辛苦的付出在一次替缺席的钢琴家演奏时终于得到回报。

从此他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他出名了。

他便是家喻户晓的郎朗,一个著名的钢琴家。

梦想永远不会让辛苦的汗水付之东流。

郎朗追逐梦想的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