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Word下载.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测量记录表
学生准备:
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
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4、汇报:
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
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
(愿意)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
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
(能)
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
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试一试1、2题。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1米=10分米=100厘米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1厘米=0.01米1分米=0.1米
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
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
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
”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
看过。
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
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
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
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情况。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
(出示图片)
郑强:
9.87分;
李明:
9.90分。
1.提出问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他俩相差多少分?
2.大胆猜测。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
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
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生1:
李明的分高。
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对!
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请大家自己先判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
汇报交流。
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最高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假如最高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
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我们认为都是从最高位比起。
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大家说得棒极了!
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最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
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1组:
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最大,也就是(9.96)>(9.90)>(9.87)
(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
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生1:
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
学生投影展示:
9.96>9.95>9.90。
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
9.96>9.93>9.00。
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
9.96>9.905>9.90。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
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
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无数个。
(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
为什么?
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只要个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任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无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老师也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比您大的朋友在这里是……
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比7.20元少吗?
比7.10元少吗?
不对!
是7.15元吗?
对了!
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
想!
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四)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顺序。
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高兴。
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我感觉很快乐。
五、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
比如:
“歌手大奖赛”,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了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由于我们班学生对“歌手大奖赛”很感兴趣,因此我没有用课本上“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应用拓展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猜一猜”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和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本节课中还体现了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在课的开始,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去。
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歌手大奖赛”这个活动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测“到底谁的分高一些?
”,这时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接着再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班内交流汇报。
特别是在讨论王平多少分与李明、张华的得分比较大小时,在学生语言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学生思维的诸多亮点就不断地被激发,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再如:
在“找朋友”、“猜一猜”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案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
出示挂图:
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
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
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0.88-0.40=0.480.48大于0.1
(2)9.43-(8.65+0.40)8.65+0.40=9.05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10.10.1415:
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1(个)5.40元5.40元
酱油1(瓶)4.5元4.5元
醋1(代)1.5元1.5元
应收:
11.4元
客付额:
20元
找零:
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分类》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
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
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
教师板书课题:
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
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
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
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
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
(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
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
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分类》教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
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
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
板书:
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
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
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
讲解:
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
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
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
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
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
“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
”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
“是这样的吗?
”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
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