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88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百度Word格式.docx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

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

生活年代

外貌特征

工具制造

生产生活

观 

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

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

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

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

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继续完成表格

约70-20万年前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

约1.8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 

2、想一想:

骨针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

(骨针的出土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能力。

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了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 

生活年代

生 

活 

地 

元谋人

170万年前

云 

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1.8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巩固:

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课前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

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文化

代表

距今

时间

生活

地区

原始

农耕

原始家畜

饲养业

手工业

房屋

式样

河姆渡

居民

半坡

居民

让学生看课本第9页“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填表)

生回答师归纳为:

出土的约7000年的水稻说明河姆渡居民距今月7000年,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9页下面的图,让学生说出河姆渡居民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作比较,总结出河姆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也是有了很大进步。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骨耜、石斧、木铲。

人们把使用磨制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耕时代也就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时期时代。

思考课本第10页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归纳:

农耕确实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出土实物证明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农耕并不能彻底解决河姆渡居民的生存问题。

学生自学半坡居民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河姆

渡居民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骨耜、石斧、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水牛

制造陶器

织布制衣

干栏式

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种植粟

饲养猪、狗、羊、鸡

制造彩陶

刻画符号

半地穴式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

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

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

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第3课 

中华祖先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

知道炎帝部落和黄帝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简述尧、舜、禹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历史传说和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做出分析、判断和解释,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正确论证的科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智慧的民族,学习中华祖先身上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懂得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

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是这节课的重点。

“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了解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炎帝、黄帝、尧、舜、禹都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

他们生活在什么历史年代?

他们为祖国做出过哪些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炎帝和黄帝

1、相传距今年代:

四五千年前

2、生活地点:

3、部落和部落战争

黄帝←——————————————→蚩尤

涿鹿之战

发生地点:

今河北涿鹿一带

4、相传炎帝和黄帝的创造发明

炎帝:

制农具、种五谷、发明医药等

黄帝:

建造宫室、打井、发明舟船和车辆、指南车等

思考:

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1、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进部落的强大;

2、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

3、和炎帝部落结合,形成华夏族。

想一想:

历史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

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历史传说被考古资料证明了的是可信的,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

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出现文字等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

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和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累月经年,积无数人之力,经过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叫做“禅让”?

(历史上把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2、“禅让”的实质:

部落联盟民主推荐首领的制度。

三、大禹治水

治水方法:

“疏”、“堵”结合

治水效果:

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巩固练习: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此诗为孙中山先生拜黄帝陵而作。

结合此诗与可文内容,谈谈皇帝时代的历史状况,对此你有何认识?

炎黄时代的人们已从事农业、建造房屋、养蚕缫丝、发明医药、创制文字、制造车辆等,开创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人,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2、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能开发)

远古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 

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

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重点: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具规模。

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

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

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

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

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

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

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

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商灭夏与周灭商

1、 

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600年

2、暴君商纣 

“炮烙”之刑 

3、武王伐纣,建周 

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定都镐京

4、 

牧野之战 

讨论:

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的暴政是他们失去民心,最终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周初大分封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西周疆域十分广大,周王很难对所有的地区特别是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

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范围:

周王对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授民授疆土”,分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定期朝觐、交纳贡税等义务。

3、分封的作用:

①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

②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与分封制紧密联系的是继承法。

周朝的继承法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与名分的制度,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其他诸子的分封制。

继承法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不变。

其他诸侯的封爵也由嫡长子继承,五世而迁。

继承法是维系分封制度的。

表面上看,似乎就是以血统关系衡量亲疏远近,其实它的真正目的,不在分别亲疏,而在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所以,继承法是分封制的基础,它们都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支柱,继承法的实质是为巩固统治秩序服务的。

4、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 

直接原因:

犬戎的入侵 

东周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

课堂小结:

朝 

都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国君主

末代君主

阳城

公元前2070年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公元前771年

武王

幽王

智能开发:

周幽王点烽火戏弄诸侯的故事反映了周朝分封制的内容: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保卫王室的义务。

所以当周幽王点起烽火发出被敌人入侵的信号时,邻近的诸侯必须马上赶来救驾。

周幽王视军事为儿戏的做法,必然损害自己在诸侯中的威信,引起诸侯们的反感。

幽王戏弄诸侯,结果却戏弄了自己。

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诸侯们以为还是在戏耍他们而不再派出援兵,周幽王最终招致杀身灭国之祸。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学生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诚信是做人之本。

第2课 

精湛的青铜器

(一)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了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的形制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

通过搜集、展示各类青铜器的外形图片来感知、归纳青铜器的分类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和资料查询及初步判断能力;

通过教师对相关分类标准的介绍认识青铜器的分类概况,学会分辨鼎、尊、爵等典型器物;

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功能的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合范铸造方法原理的了解和简单浇铸操作的尝试,认识我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对商、周著名青铜器的了解,认识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人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

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分类概况;

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类型、含义、用途;

鼎、尊、爵等主要礼器的典型器物型制特征和用途。

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的学校应指导学生尝试使用此法进行浇铸的操作。

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器使用范围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与存在状况;

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

新课导入: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面,有我国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里珍藏着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你知道这是哪个时代的杰作吗?

青铜器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2课——《精湛的青铜器》。

1、让学生看书P28页司母戊鼎的图片和书29页的四羊方尊的图片,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2、老师简介青铜器的一般制作工艺:

(一)塑模:

将准备铸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

(二)翻范:

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纹。

然后,将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做内范,或另外制作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距离,即为浇注后铜器器壁的厚度。

(三)烘烧:

将外范和内范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烘范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

(四)浇注:

经常是出窑后趁热浇铸。

从浇注口注入青铜液,待液体凝固后,将外、内范打破,取出所铸器皿,对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铜器便制造出来了。

3、说一说:

你是如何看司母戊鼎的铸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