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840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部分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docx

习惯;

榜样;

教诲与规则;

择友;

(8)教育管理思想:

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夸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人;

(9)对夸的评价:

《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

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以具

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

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但其思

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2、卢梭的教育思想一一“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1)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

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

“自然教育”

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

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①正确看待

儿童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

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

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

(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

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①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

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

②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

期读书;

③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④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

进行道德教育;

(5)公民教育理论: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6)对自然主

义的教育评价:

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

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为的教育观,但对儿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

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

系统的书本知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一一

(1)教育实践活动: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

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

1774年,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1781年,写了《林哈德与

葛笃德》;

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

1799年,在布格多

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年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

1805年将学校迁往伊弗东,建立了伊弗东学校,使其成为欧洲的教育圣地;

(2)论教育目的:

培养

“完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

基于此,裴赋予德育、

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3)论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

化”口号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①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④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4)论要素教育:

按照裴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到地学习。

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①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②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③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母亲的爱;

(5)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

法;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

思想①新庄“贫儿之家”时期(初步实验,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

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②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

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⑺对裴的评价:

①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

②把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一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实践活动:

在瑞士期间,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1809

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

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

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

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和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新St意识

阈+已有观念t统觉团);

(3)管理论:

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

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

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4)教学论: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视知识增长和品德提高的同步运动,未意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对独立性);

②教学四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

方法);

③德育论-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

(5)课程理

论:

①经验、兴趣与课程-兴趣分为经验和同情两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课程,同情课程有社会的、同情的、宗教的课程;

②统觉与课程-提出了“相关”与“集中”

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就是在学校

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

史和数学);

③儿童发展与课程-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的学

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要加强身体

养护,幼儿期要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学习历史和数学发展理性);

(6)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作为传统教育的拥护者,强调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其理论的不足性在于充满思辨和哲学

色彩,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一一“幼儿教育之父”,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①统一的原则②

顺应自然的原则③发展的原则(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即对立与

调和)④创造的原则;

(2)幼儿园教育理论:

①幼儿园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

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

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②幼

儿园教育方法:

自我活动或自动性和社会参与;

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

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社会参与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

(3)幼儿园课

程:

游戏与歌谣;

恩物;

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

运动游戏;

自然研究;

①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逐步认识

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②恩物的条件是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

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

预示后续的恩物;

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

③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在于作

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活动的材料;

恩物是确定的,而作业是变化的;

恩物在前,

作业在后;

恩物主要用于发现和模仿,作业主要用于接受和创造;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一一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①关于对资

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仅仅从人性论出发);

②关于环境和教

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将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基于人性论的空想成分);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批

判空想社会主义未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

(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或社会

关系决定教育,教育受社会关系制约;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同时还具有历史性和阶

级性以及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发展的

制约;

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

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人的本质是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

(5)论人

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论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提供了基础,综合技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纽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

教育密切联系的反应和联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一一

(1)概况: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①1889年,英国人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

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1898年,法国德莫林开办

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德国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

村教育之家”;

②1912年在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倡议下于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

1922年

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尊重儿童的个性;

各种学习和为了生活的训练

都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

每一个年龄都有其特殊性质;

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

会献身、服务;

要进行共同的教育与教学;

使儿童不仅能成为对自己的邻里、本民族和一般人类的公民尊重,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个人尊严的人),提出“生活教育”、“尊重个性”、

“自发学习”等为主的教育纲领;

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③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推行自由教育,但是“自由服从于法律”)、尼尔的夏山学校(自

我约束下的民主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

法国德莫林的罗什学校;

德国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

士克拉裴雷德的日内瓦卢梭学院;

意大利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

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2•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3•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一一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

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

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具备三样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

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

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2)

劳作学校理论:

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任务为

①“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③“团体的伦

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

①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

目;

②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③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

义,关注社会利益;

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关于幼儿发展:

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规律性和

阶段性,幼儿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其内在生命力的冲动;

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将遗传和

环境、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

蒙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创造

期(从出生到6岁,可细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3岁,称为胚胎期;

3〜6岁

为第二个时期,称为个性形成期);

②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岁到12岁);

③青春期(从

12岁到18岁);

(2)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

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

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并非任何自

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

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

工作。

自由、工作和纪律,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

①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

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

②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③工作

有助于培养意志力;

(3)幼儿教育的内容:

①感觉教育(分成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

训练;

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

最注重的是触觉);

②读写算的练习;

③实际

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

园艺活动;

手工作业;

体操;

节奏动作);

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一一

(1)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

昆西教学法(帕克,“进

步教育之父”);

(2)成型(1918至1929年):

这一时期杜威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

1919年,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原则(有自由发

展的自由;

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

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

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

对于儿童身体发展给予更大关注;

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

(3)转折(1929至1943

年):

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

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

“社会中心”;

(4)衰落(1944至1957年):

1944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

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

(5)失败原因:

①其理论本身固有的缺陷②理论和时间的自相矛盾③内部出现了分化,受到改造主义的攻击;

④理论不能与进步中的美国社会保持同步更新;

6•进步主义教育实验一一

(1)昆西教学法(帕克):

主要特征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

中心;

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③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相联系;

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精神;

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1907年):

“有机教育”即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生长;

目的在于发展人

的整个机体,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

课程以活动为主;

(3)葛雷制(沃特,1907年):

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

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和“做中学”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

礼堂),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

是进步教育运动中最卓越的例子;

(4)

道尔顿制(赫克帕斯特,1920年):

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①学校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②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

考书和实验仪器,作业室中配有该科教师负责指导学生;

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

制度原则是自由和合作;

(5)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1919年):

在道尔顿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样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

课程分为共同知

识和创造性作业,前者按学科进行,后者分小组开展;

(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之父”):

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取消课程制、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

优点在于①充分

发挥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④注意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一一1•《巴尔福教育法》(1902年):

其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三级结合的英

国教育管理体制;

2.《费舍教育法》(1918年):

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哈多报告》(1926年):

首次从国

家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双

轨,中等学校有文法学校、选择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现代中学和公立小学高级班);

4.《斯

宾斯报告》(1938年):

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即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并提出建立综合性中学的设想;

5.《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

主要内容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

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③实施5-15岁的义

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④提出了宗教

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

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

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罗宾斯原则”(1963年):

应为所有在

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7.《雷沃休姆报告》

(1981-1983年):

高等教育改革;

8•《1988年教育改革法》:

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

③改

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

④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

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

《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官方发布的研究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