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50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还要善于抓住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辨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5租船

本节课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时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不同的想法,不急于统一认识,定要让学生结合画图,列表等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同时,余数的取舍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于“至少”,“最多”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展讨论,并注意结合画图,摆

学具,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做到结果的合理性。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2.1东南西北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通过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实际感受方向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学习在地图上辨认方向,从中体会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必要性。

2.2辨认方向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在实际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的活动和到“操场上”记录这两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沟通“现实中”和“地图上”的方向与位置,也能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愉快的学习。

同时,还要在合作交流时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自信心。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3.1数一数

(一)

本节课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是注意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拨计数器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拨几个数,而是要帮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感受位值概念,理解算理。

通过学生在拨计数器和摆方块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对于个别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二是注意小组合作时的探究与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学生彼此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在探究怎么数才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的活动时,也需要学生有交流不同数数的方法以达到分享成果的目的。

只有给了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3.2数一数

(二)

本节课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学生动手拨计数器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拨几个数,而是

要帮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感受位值概念,理解算理。

通过学生在拨计数器和摆方块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对于个别困难的学

生要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只有给了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

间与时间,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3.3拨一拨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组成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后动手,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

间和空间。

同时,在汇报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质疑,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

本课可结合实际情况安排,课时可适当调整为2课时。

3.4比一比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与思维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旅游”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把数学学习的快乐融入课堂,结尾又以“猜数游戏”来结束新课,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节课中。

遵循教材编排知识的结构,层层递进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先探究“位数不同”的数怎么比较大小后,再探究“位数相同”的数该怎么比较,最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有6个数,该如何排列大小呢?

”有了前面的知识经验做铺垫,这样的迁移在教学时才会有效果。

在探索比较方法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探索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如:

估计。

同时,借助在数线图上标注数字,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3.5有多少个字

本课重在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和合理的估计策略。

但教学中,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去数多少个字,以尽量得到一个精确的结果,不能正确理解“估计”的含义,教师要注意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区别估计与精算的不同作用。

同时,学生在估计时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最优的估计方法,比如先估计局部再推测整体的方法。

让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选择最优的方法发展数感。

第四单元《测量》

4.1铅笔有多长

(1)

1.明确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看图片上的铅笔自己提出问题,明确本节课即将要解决的问题“铅笔有多长”,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

2.重视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铅笔有多长》情境图进行“量一量”、“认认”、“找一找”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本设计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操作探究,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小组活动比划1分米(毫米)的长度,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找长大约1分米(毫米)的物品等。

这样有利于学生经历和体验1分米(毫米)的实际长度,帮助学生形成长度概念,培养空间观念。

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4.1铅笔有多长

(2)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开课,并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环节,使整堂课环环相扣,知识点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

本课通过几个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增加这节课的亮点。

如,通过“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测,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初步尝试“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数学中的应用。

又如,认识“毫米”时,在“量一量”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和养成细心观察的数学习惯,并帮助学生初步尝试用数学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

还通过设计“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到生活中去,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不再陌生,反而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通过谈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回顾、交流与反思,以“回忆式”进行对新知识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4.21千米有多长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室外的亲身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实际意义。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又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

可能会有部分的学生学完后,对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会有困难,从而导致在生活中的运用错误、单位换算错误,因此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和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

因此,在一开课,让学生利用张开的手大约长1米,这种学生容易直观体验的现象入手,再到教室外进行“1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的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在对100米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跑道等多种熟悉的场景推想1千米有多长,一步步延伸到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与体验。

整理与复习

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前4个单元之后,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整理、总结,纳入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去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经历回忆、整理前4个单元的知识的过程,继续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并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是由于具体学情不同,要注意每一个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同时,尤其关注学生解决同题的能力。

结合“巩固应用”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充分放手让学生解决,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加与减

5.1买电器

1.创设了“买电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下进行学习。

学时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获得数学体验。

2.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体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解决的思想,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5.2回收废电池

1.计算课中的估算环节容易被忽视,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估算的方法,也不知道估算的意义何在。

这节课的设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让估算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也就不会为了估算而估算。

2.这节课虽说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其他方法的呈现,所以课堂上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竖式计算的方法容易掌握,但是其中的算理却不容易理解,学生在探究不同算法时其实就帮助了其对算理的理解。

比如:

100+100=200,20+40=60,2+9=11,200+60+11=271,这其实就是秉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与竖式的“相同数位要对齐”的

原因不谋而合。

包括画数线、拨计数器的方法都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

5.3十年的变化

这节课是在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连续进位加法,学生有了竖式计算的基本方法,很容易举一反三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从而归纳为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计算方法。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要么会忘记写进位的“1”,要么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中这样错误的

典型,及时纠错。

5.4小小图书馆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和三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在前面几课自主探究的铺垫下,学生很容易理解“借一当十”的道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计算好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安排了估算,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以此验算计算正确与否,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5.5小蝌蚪的成长

1.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作为本单元最难的课程,在本课中分层次解决问题,层层突破困难,让学生由易到简,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2.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方法。

比如教材第53页,“他们做得对吗?

”就是很好的反思教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认真、有条理计算的好习惯。

3.教材第55页笑笑的做法,简便运算的初步探究:

用被减数300先减去1,再减去76的方法,进而把原来连续退位的减法变成了不退位的减法,只要最后注意在得数加上1即可。

这样的安排突破了多位数减法学习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多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度,也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你还能不能想出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展视野。

5.6算得对吗

1.加减法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应该紧扣教材,通过教材创设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由此引入加减法的验算教学。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了如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而且还对加法的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

2.学生在验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为了任务而验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和强调验算的实际意义,验算的结果一定要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果不符,就需要找出计算中的错误,但同时也有可能是验算本身出错而非计算出错,所以要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多检查、多思考。

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基础,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计算好习惯的培养:

认真读题,不要抄错数字,不要忘记进位和退位,计算时要仔细,学会利用验算的方法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6.1认识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6.2认识直角

本节课安排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与合作交流,积累动手操作、注意倾听、合作交流、学会借鉴等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丰富对直角的认识,掌握用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方法。

6.3长方形与正方形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图片入手让学生观察其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边角特征的过程。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验证。

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经历了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的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主动建构了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6.4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先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小组交流来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然后通过猜一猜、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积累了图形探究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

6.5欣赏与设计

本节课运用了很多信息技术课件,但没有泛滥的用,在欣赏中尊重教材的设计,在发现规律时从细节入手,在设计之前再欣赏,欣赏与设计穿插进行,学生在美中学,在美中感受与欣赏,课件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第七单元时、分、秒

7.1奥运开幕

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起点与重点。

“关于钟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提问,了解并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发现即将学习的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的”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在“拨一拨”,“看一看”,“数一数”等实践活动中,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发现规律,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7.21分有多长

本节课开展的活动较多,如听声音、数秒数、拍球、写字、量心跳等,但并不重复。

因为1秒、1分的概念较抽象,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才能切身体会1分有多长,真正感知1分内能做什么。

而且这几个活动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经历听声音、数秒数的活动,直观发现分、秒之间的关系,感受1分的长短;

在知道1分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1分能做什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拍球、写字、量心跳等多个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验1分能做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7.3淘气的作息时间

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作息情境,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有“项目”地真实学习,切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的学习过程。

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探究如何求经过时间的过程中,有出现运用“结束时间一开始时间”来直接算出经过时间的现象。

教师不应强调计算的方法,了解即可。

应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倡多样化的画图方式得到经过时间,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数学好玩

1.上学时间

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为载体,展开一系列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重复”的奥妙

本课属于“数学好玩”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好玩”则成为我们设计该课教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整堂课以玩四个小游戏的形式串起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规律、探究“表示规律”、总结及创造规律等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好玩”。

在“表示规律”环节,我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主题图中选自己喜欢的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它的规律,并让同伴猜测自己表示的是谁的规律。

学生有了主动权,学习情绪高涨,出现多种表示方法。

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也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创造机会。

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

8.1评选吉祥物

设计该课教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8.2最喜欢的水果

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为开联欢会购买水果的情境,让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在实际问题中去体会和运用,并从中认识象形统计图表。

再让学生结合调查数据记录,回答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读取统计图表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购买水果的建议。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

1.数与代数

学生在完成前置作业时,可能只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罗列,所以一开课先让学生进行小组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这个环节,能进行整理方法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当进行全班汇报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将我们学了一学期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而且,让学生体会当我们回顾这些知识时,是有逻辑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零散的。

我想,复习课难就难在对知识点的梳理,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张网络图,所以,在本期的第一节复习课上,最应让学生收获的就是归纳、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8.2图形与几何

本课教学设计共分为:

前置作业、回顾与交流、巩固练习和全课总结四个环节。

通过前置作业先让学生经历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回忆和搜集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同时,也会总结出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达到复习的目的,当学生进行前置作业的反馈时,使学生能心中有数,充满自信。

“回顾与交流”环节其实是对前置作业的补充与规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方法和经验、相互查漏补缺、学会有序整理和复习的机会和平台。

紧接着“巩固练习”的环节,是想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所学知识点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最后,“全课总结”的环节,让学生再次归纳本节课的复习要点,以及分享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对于复习课而言,这些知识点学生都学过,即使某些知识点,学生可能出现遗忘,但当被遗忘的知识点再次出现时,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因此,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整理和搜集、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8.3统计与概率

通过前置作业调动学生对自己妈妈生日情况做调查,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亲子教育,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课堂中的回顾与交流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复习的空间。

因为有了调查自己妈妈生日情况的经历,最后,问学生还想统计谁的?

学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说

想调查爸爸生日情况,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复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形成学生的统计意识,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