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1412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Word下载.docx

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

(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

(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

A.农业繁荣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

(3)材料二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

什么时间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二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1)纸币

(2)C

(3)阶段: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完成:

南宋时期。

(4)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1)材料一中的图

(2)“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这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的繁荣,故选C。

(3)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

(4)据材料二“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可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识记交子、宋代商业的繁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

3.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对澶渊之盟全面解读”的探究,请完成相关问题:

环节一:

看图说事

(1)面对上图,指出左、右分别是参加澶渊之盟的哪方代表?

(2)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环节二:

澶渊之盟大事年表

年月

年号

大事记

999年九月

宋真宗咸平二年

辽兵大举,康保身战死

十月

辽兵围遂成,杨延昭坚守退敌

1000年正月

威平?

________年

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

1004年正月

景德元年

辽大举进犯

十一月

________?

(事件)

十二月

议和成功

1006年正月

大中祥符元年

宋诈称天书降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表中“?

”内容补充完整。

大事记一共发生在几个年号之内?

(4)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哪些年?

从大事记中得出北宋的战果如何?

环节三:

和约内容探全面

①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

②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后辈以此类推。

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

③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称为“岁赐”(后改称“岁币”);

④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和议对契丹和北宋各自的影响是什么?

(1)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1004年,辽大举进犯。

在澶渊,宋真宗亲征,辽军被打败。

(3)咸平四年。

辽军被打败。

三个。

(4)999年、1004年。

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1)根据所学和环节一图片可知,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根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大举进犯。

(3)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1000年正月,咸平四年,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

1004年十一月,在澶渊,辽军被打败。

共涉及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个年号。

(4)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999年、1004年。

其结果,宋朝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根据所学和环节三材料“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

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岁币;

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可知,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4.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6.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唐朝对外交往情况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并简要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唐朝长安宏侈富醒,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唐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XX文库》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列举一个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

(1)趋势:

上升(连续增长等);

主要原因: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2)①玄奘;

特点: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弘扬唐朝文化。

(3)主要原因:

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任意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事例:

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上升(连续增长等)趋势,主要原因是: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体现唐朝对外交往是双向交流,弘扬唐朝文化;

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体现唐朝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

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有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说:

“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

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

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

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

其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第三种。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一分为二。

(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

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8.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

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

(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1)古代大运河;

隋朝。

(2)洛阳;

涿郡;

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中国史纲要》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4)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

(2)九品中正制:

看门第的高低;

科举制:

考试做官。

看真才实学

(3)武则天;

重文轻武

(4)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

直至清朝才废除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诞生,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看门第的高低。

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做官,看真才实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四“她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

这个人是武则天。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才废除。

10.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图片所示为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

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较小到的破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两宋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地区在什么流域?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四,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是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1)手工业、农业、商业。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原因有: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政府(统治者)重视;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①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

④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1)依据材料一信息“景德镇瓷器”“秧马”“交子”分析可知,宋代经济繁荣。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出现新的拔秧工具—秧马。

宋代的商业繁荣,北宋前期,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依据关键信息“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及材料三、四分析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见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的发展。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南方土壤肥沃、气候较热、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加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

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等。

11.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话说元朝”的专题学习。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分析材料)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根据上述材料。

至少写出两点历史信息。

(理解学习)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正确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施行的正确方略是什么?

(论从史出)

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