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357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

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

(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D

【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

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

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05.(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选考科目模拟卷

(一)历史)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

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06.(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C.“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D.“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解析】根据“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故D项正确;

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B项是理学家张载的思想,排除;

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排除。

抓住关键信息“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

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解析】“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

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0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

解老》: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

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04.(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孔子:

“君子义以为质”,孟子:

“舍生而取义”,董仲舒: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D.价值准绳

【解析】材料中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都对义做出了要求,从具体的要求来看,义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要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义不是一种行为的规范,而是价值和道德的标准与规范;

B选项错误,义的提出不是为政治服务的;

C选项与此无关。

0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

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06.(安徽省合肥八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

“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

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

“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名师点睛】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

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

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04.(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

(一)文科综合历史卷)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

民本思想属于儒家,在当时属众多有影响的学派之一,故C项错误;

诸子的学说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提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说都注重实用,比如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

设置救济机构;

立法保障;

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福利种类众多;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解析】第

(1)问“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

(1)问“救济方式的异同”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从中英两国国情角度进行比较。

相同点:

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语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就能得出答案。

不同点:

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政府财政”“设养济院”“教养院”“明律”“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从政府、机构、法律、救济对象上思考作答。

【考点定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儒家思想仁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

(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

(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

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

(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据材料可知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

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项正确;

A项是从汉武帝时,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地位,故BD项排除。

《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等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和法律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儒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工具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02.(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

A项错在“彻底”,故错误;

士人参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

秦朝的郡县制开启了官僚政治的先河,故D项错误。

0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解析】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A错误;

“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B错误;

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时代特征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汉书·

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

“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

”汉宣帝旨在

A.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B.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D.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05.(广东省汕头市2018年高三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表: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

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

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上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解析】唐代没有形成理学思想,故A错误;

三段材料都未反映民本思想,故B错误;

宋元时期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故“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说法错误,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二程和朱熹对颜子地位的论述到元代被官方确认,说明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

“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

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D.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解析】A选项错误,最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

B选项不够准确,汉代儒学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另有发展;

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

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0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

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在其《新书·

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