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09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

尽管这三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但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

(2)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理论前提:

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其直接理论来源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总之,19世纪40年代,时代的发展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各方面的条件,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P7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重点)P22-23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实现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1)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世界观。

(2)形而上学是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的世界观。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P24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这就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P2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之所以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因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表现在: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全部科学都证明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原理:

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P58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26-28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⑴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发源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世界,因此,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

⑵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⑶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产生和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7、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

P34-36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主要有:

① 

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 

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③ 

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P36-37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生事物之所以是战胜不可战胜的,是由新生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①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生存的根据和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里孕育成熟的。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而它就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新生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9、什么是矛盾?

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P40

(1)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区别表现在:

首先,两者属性相反,即同一性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倾向;

斗争性是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首先,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其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也不是乱斗的,斗争只有在统一体内部才有斗争,离开统一性就不会有斗争。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在于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源泉、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只有抓住对立统一才能说明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钥匙,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是一条中心线索,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之中,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和展开。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观来观察处理问题,就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离开了矛盾分析法,就不可能认识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P42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包含着两重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只有特殊性而没有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P44

(1)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就是说,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就是说,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事物在实现了质变以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

这主要表现为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

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辩证否定的动力来自事物内部,而非外部,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所引起的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从根本上讲,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的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环节才能实现。

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不否定旧事物,新事物就不能产生,事物就不能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吸收并改造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否定中有肯定,克服中有保留。

所以,辩证的否定又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的特点主要有: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2)规律具有重复性。

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人们正是对社会、自然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的规律性;

(3)规律具有稳定性。

规律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特点:

①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重点)P29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能动作用的表现是: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30-32

⑴①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②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⑵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1、3、6、9、11、12、13、15重点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60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即进入主体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即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62

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因此,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使人的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另一方面,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

所谓反映的模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模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创造性表现在:

一是主体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去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

二是主体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三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P6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是: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意识而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先有客观世界的事物,然后才有人的认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唯心主义则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P6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第三、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反映论。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P70

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或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⑵之所以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是因为:

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思维的领域是无法检验的,只有使认识回到实践中,认识的正确与否才能得到检验,错误的认识才能得到纠正,不足的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完善。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P69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反映。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区别表现在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不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感性认识,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要求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是没有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