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04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朝剪影Word格式.docx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翦伯赞在《秦汉史》如此描述:

“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

……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

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在刘邦率军平息韩王信的叛乱时,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精骑围于白登,狼狈不堪,七日之后才得以解围。

更糟糕的是,这个政权缺乏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

从上古开始,君王就是受命于天,并且与英雄的氏族领袖血脉相承。

夏王族的祖先大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立下了治水的不世之功。

至于商朝的始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

他的出生颇为奇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周同样如此。

传说中有一个女子叫姜原,踏到了巨人的脚印,怀孕生下了孩子,周的祖先后稷就诞生了,成为教民耕稼的农业始祖。

秦呢?

《史记》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来路同样不凡。

那么,汉高祖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

传说他出生时母亲梦与神遇,他的长相隆准而龙颜,他所居之处常有云气,这是后来的附会,当时要以此服天下,恐怕太难了。

而且,他的家族世系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

刘邦之父称刘公,其母称刘媪,连个象样的名字都没有。

他手下的功臣大将,大多出身卑微,萧何、曹参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屠夫出身,韩信是无业游民,樊哙、周勃、灌婴各以屠狗、织薄、贩缯为业,黥布、彭越曾为盗贼,高祖自己做官只做到了亭长。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要在如此广大的地域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实现长治久安,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

周的分封制,以宗法亲情为基础,但是时间一长,亲族的情谊和君臣的名分便难以为继,最后走向了春秋战国的自相残杀。

秦的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采用严刑酷法,结果二世而亡,似乎也不可行。

秦朝灭亡的幽灵一直徘徊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中。

在汉以前,中国虽然有夏、商、周三个朝代,但从来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如张光直所言: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的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

从全华北的形势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

”到战国时代,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成百上千个诸侯和部族逐渐整合,形成战国七雄,但是他们之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

就文化而言,在当时的华北,主要有齐鲁文化和三晋文化之分。

钱穆先生曾指出:

“东方齐鲁学人,大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

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狭义的国家富强为出发点。

故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

”“至三晋之士,则其目光意气,往往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其国家富强为基准。

其思想大体,仅为因利就便,趋于目前之功利而止。

故其议论,往往尚权力而薄文化,重现实而轻历史。

 

三晋即赵、魏、韩三国,著名的法家人物多出于此。

而把三晋文化发挥到极致的,则是经过了商鞅变法的秦国。

秦人贪狠趋利,严刑峻法,不事虚浮,力行耕战,具有极强的开拓性,造就了一部高效率的行政机器和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

东方的齐国是另外的一番面貌。

齐国政治上始终没有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经济上采取的是以商业促进流通、以消费促进生产的管仲之术,思想上则由国家建立稷下学宫,让诸子百家自由争鸣。

在南方,还有一个曾自豪地宣称“我蛮夷也”的楚国。

楚国政治上混同夷夏,文化上浪漫、瑰丽、热烈,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富有激情和想像,大异于中原。

这些国家都有定鼎天下的实力和气魄。

秦国就不用说了。

齐国历来国力强盛,号称“东秦”。

战国末期,齐国两个月就攻破燕国,占据燕都三年。

后又举兵灭宋,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而君临天子,此时齐国已走在武力统一天下的路上,距秦始皇一统海内不到七十年。

只不过一招不慎,被燕国的名将乐毅联合其余五国打了个措手不及,后虽复国,但是一直闭门养疴。

楚国地广千里,带甲百万,直到灭亡前,楚国的铜铁产量仍然是最多的。

楚国民众有忠君报国的传统,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

直到最后,楚国国势衰微之时,秦国还是倾全国之力才把它拿下。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俨然有建立千秋帝国的气象。

但是,对原来的山东六国,虽能收其地,收其民,却始终未能收其心,最后只好使出了焚书坑儒的手段。

六国的遗民们满怀仇恨,各各怀着复国的梦想。

当陈胜吴广首先起义对抗暴秦时,齐鲁的儒士立即负孔氏之礼器,往归陈胜,委质为臣,孔子的后代孔甲还做了陈胜的博士,最终与其同死。

而在楚国旗号下的军队,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终于打入关中,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

各自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彼此之间又积怨甚深的中华民族各个区域集团,能否在同一个政权内相安无事,甚至相互认同,也决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上述所有的问题,汉代都给出了答案。

这些答案是如此的成功,以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汉代建立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模式。

外儒内法,礼法并重,德刑兼用,既避免了秦严刑酷法带来的苛暴,同时又避免了纯用儒术可能导致的迂阔柔弱,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行政技术,做到了刚柔相济,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和长期稳定。

汉代在经济上确立了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民生迅速恢复。

经过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这也许只是对盛世景象的描绘,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有学者测算,从西汉末到东汉后期,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2000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486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640斤。

从汉以来的两千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口的口粮数和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数,仍在汉代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徘徊。

汉代又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大融合。

西汉定都长安,承袭秦制,自然有秦文化的事功和法制精神。

同时,汉高祖来自楚地,本人好楚声、楚舞、楚衣、楚辞,其功臣旧将也多为楚人。

楚地的文化遂北上,对汉代精神影响深远。

从兼容并包的气度,尚巫尚赤的习俗,铺陈夸张的汉赋,再到政治上一度盛行的黄老之术,都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子。

汉初,叔孙通起朝仪,陆贾献《新语》,之后汉武帝尊儒术,山东齐鲁之学又泽被全国。

尽管汉代依然存在区域风俗上的差异,但是各地逐渐超越了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血缘基因的差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认同感。

汉代把受到华夏文化浸润的、居住于广阔土地上的人民,抟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此,这个民族就以“汉”自称。

在汉代,华夏民族刚刚经历了创造力勃发的轴心时代。

他象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无穷的自信心。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积累了一切它所需要的智慧。

同时,他又刚刚走出血与火相涤荡的上古时代,保持着原始的野性和活力。

如今四海一统、民生恢复,这个精力旺盛的年轻民族终于摆脱了内部的自相杀伐,内求巩固,外求扩张。

中华大地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永久的改变,亚洲的格局为之一新,余波一直冲击到遥远的西方世界。

正如高祖在《鸿鹄歌》中所唱: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二、武功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塞下曲

大凡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与强敌的殊死搏斗中诞生或崛起的。

百年战争胜利的号角,宣告了法兰西民族的兴起,此后几个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中心。

打垮了称雄一时的蒙古金帐汗国和瑞典王国之后,俄罗斯民族开始走上建立世界帝国的道路。

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戢沉沙,英国人成为海洋上新的霸主,打开了日不落帝国之门。

北美英属殖民地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美利坚民族从此屹立于世。

而汉民族,则是在与匈奴民族长达四百年的残酷战争中,最终确立了日后2000余年在东亚大陆的轴心地位。

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作战,是世界古代史的永恒主题。

一般来说,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可以抵御之,甚至战胜之,却难以彻底征服之。

游牧民族居住于广漠的塞北苦寒之地,高纬度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暴风雪、饥饿、疾病、蚊叮虫咬、极艰苦的劳动和无休止的征战,无情地淘汰着弱者。

游牧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不需要训练即可作战,“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而且居无定所,飘忽不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晁错给汉文帝的奏折中就点出了这种困境: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

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

罢之,则胡复入。

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汉初,匈奴已经发展成为东起辽河、西逾葱岭的统一的游牧帝国。

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

古代制约游牧民族强大的最重要因素,分裂和内乱,已经不存在。

这样组织严密、地域辽阔的游牧帝国,农耕民族通常难以抵御,更别说消灭了。

但是汉军居然把这不可能的事给做成了。

虽然曾有平城之围的困顿,和亲的屈辱,但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汉军即展开了史诗般的绝漠远征,连续打了两百多年,终于复九世之仇,彻底拖垮了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军发起漠南之战。

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出朔方,长途奔袭五百里,把匈奴右贤王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

汉军俘敌1万多人,骑兵部队初试锋芒。

此战解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为汉军建立了向大漠深处进攻的战略基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又发起河西战役。

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甘肃临洮),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穿过五个匈奴王国,斩匈奴名王以下八千九百余人,俘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

同年,霍去病再出陇西,越过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两千余里,杀虏三万余人。

霍去病一年中两次横穿河西走廊,如入无人之境,彻底扫除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

匈奴为此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被迫撤到大漠以北,靠千里流沙为屏障,惟求自保。

但是汉武帝决不善罢甘休。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步兵三十万殿后。

卫青出定襄一千余里,与伊稚斜单于的匈奴主力军团展开决战。

汉军在漫天风沙中队形不乱,纪律严明,匈奴骑兵大败,伊稚斜单于只带少数人向北突围逃走。

霍去病则率领“敢力战深入之士”出代郡,长驱两千余里,杀虏七万余人,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

霍去病乃封狼居胥山,登临翰海,祭告天地,庆祝胜利。

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到东汉初年,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降中国,北匈奴则依然为患。

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出朔方,度辽将军邓鸿出五原,南匈奴单于出满夷谷,在涿邪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会师,向北深入瀚海沙漠三千余里,到稽落山终于捕捉到北匈奴主力。

北匈奴主力崩溃,北匈奴单于向西逃走,亲王以下一万三千人被杀,八十一个部落共二十余万人投降。

窦宪就在燕然山(蒙古杭爱山)上,竖立石碑,纪念这次空前的胜利。

随军出征的班固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封燕然山铭》:

“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两年后(91年),汉军再接再厉,企图一举消灭已经极度衰弱的北匈奴汗国。

征西将军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内蒙额济纳旗),带领精骑穷追五千余里,在金微山(蒙古阿尔泰山)下,大破匈奴军,俘获阏氏,斩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尽获其珍宝财畜。

单于仓皇逃走,不知去向。

北疆和西域的北匈奴势力被彻底拔除。

汉朝对匈奴的全胜,有其国大民富、兵器尖利的因素。

其实,这些优势,历代中原王朝无不拥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就是一例,但宋却先败于辽,再败于金,最后亡于蒙古,连小小的西夏都搞不定。

宋所缺少的,是一种强悍的精神力量。

汉匈战争中汉军发起的所有关键性战役,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大规模的骑兵兵团为核心,劳师远征,长途奔袭,直捣龙庭,除恶务尽。

两千年前的北方大漠,没有道路,没有地图,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沿线补给,有的只是饥渴、严寒和漫天的黄沙。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在严酷的自然和嗜血的强敌面前,汉军格斗而死的,疾病而死的,饥寒而死的,数以万计。

但是汉军依然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出塞千里,一扫胡尘,所依托者,是全民族的尚武风气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两汉特别是西汉时期,战国时代的总体战遗风犹存,兵民不分,有事则人尽可兵,事毕则兵尽还民。

《汉仪注》中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战阵。

每年秋后,各地要进行训练、比武、考核。

贵族子弟或者家世清白的子弟(良家子)则可以加入期门羽林,担任皇室警卫。

上至封君列侯,均有从军义务,即使是丞相之子也在戍边之调。

当时,浓烈的尚武之风弥漫全国。

伏波将军马援有言: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穷困潦倒的贫民依然拥有一把利剑,“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平民拥有兵器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洒削”(磨剑、修剑削)也能成巨富,司马迁曾为之慨叹:

“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今天属于温柔之乡的江南一带,当时的民风却比北中国还要强悍,“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学富五车文质彬彬的儒者,一样习武知兵。

景帝时期的经学名家辕固得罪了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被扔进了野猪圈,辕固手持利刃,“下圈刺豕,正中其心。

”司马相如自幼练习击剑,东方朔则以剑术自负。

皇室贵胄也决没有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文弱,狩猎、比武甚至搏兽是他们共同的喜好。

以搏兽而论,汉武帝“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

昌邑王刘贺登基后,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

广陵王刘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斗野熊,能空手搏之,熊“莫不绝脰”。

那时的人们,有一种听之见之则征服之的气概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蛮力。

《世说新语·

言语》中有一段话对比了魏晋人与秦汉人精神气质的巨大差异:

“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楼望海云:

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

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

面对未知的、广阔的、无限的世界,面对艰苦的战斗和艰难的人生,后世的中国人或远观,或麻木,或逃避,或沉溺于奢靡之中。

汉人则不同,他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

如蒯通所言: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听说海上有仙人,他们的船队就拔锚起航,连皇帝也数次三番地泛舟于万顷波涛之上。

听说遥远的西边有宝马,有财富,有其他的文明,汉朝的使节、军队和商人就源源不断地奔赴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群山。

于是有了博望侯张骞的凿空西域。

张骞和他那支小小的队伍,在既无经验,又无补给,强敌拦路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那茫茫不可测的大漠挺进。

他被匈奴扣留了十一年,娶了匈奴妻子,但是一旦逃出,还是继续向西,一直在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国。

在汉代,象张骞这样的人,决不是少数。

张骞出塞百余人,惟二人得还,可谓九死一生,但是史书记载:

“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

”那个时候,汉人把所有已知的世界上天入地求之遍。

听说从四川有道路可以通往身毒(今印度)和西域,汉人就翻越崇山峻岭,冒着热带瘴气节节挺进,灭且兰,降滇国,定七郡,拓地千里。

听说西边有个强国叫大秦,甘英就一路跋涉到波斯湾,而汉朝的海船则一直航行到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

于是有了冠军侯霍去病的“有气敢往”。

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征,即“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首捕虏两千多人,杀死匈奴单于祖父,生擒单于叔父,出奇制胜,勇冠全军。

后来,匈奴浑邪王谋降汉,霍去病前往迎接,浑邪王部将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许多人不想投降了,纷纷逃遁。

霍去病再次显出其“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的剽悍勇猛,当机立断,一马当先,驰入匈奴军中,斩其欲亡者八千人,浑邪王遂降。

霍去病一生中的许多战斗,都是不带辎重,在敌人深远的后方寻找、追击、毁灭,这是农耕民族的游牧军队,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

李白称颂道: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是之谓也。

于是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两征大宛。

听说大宛(位于今费尔干纳盆地)有汉血宝马,汉武帝派人以重金求之。

大宛欺汉朝遥远,不但不给宝马,反而诛杀汉使。

太初元年(公元前103年),大将李广利率汉军出征讨伐。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远的远征,据《剑桥中国秦汉史》测算,目的地距离长安在5000公里以上。

远征军开始出师不利,溃退回玉门关。

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第二年,经过增援的汉军再次咬牙越过茫茫大漠,沿途屠轮台,灭郁成,大宛杀王献马出降。

这次胜利,武帝顿全国之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换来几千匹宝马。

汉帝国从此声威大震,西域诸国望风披靡。

于是有了史不绝书的汉使立功绝域的故事。

孤悬万里之外,身处敌国之中,汉朝的使节依然能够以单车轻骑,斩名王,定属国,布国威于四方。

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率吏士40人智斩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国。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冯奉世出使西域,听说莎车国发生政变,汉使被杀,当机立断,不待奏闻朝廷即调集各国兵马,一举攻克莎车都城,重立莎车王。

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兴师,越过葱岭,诛杀郅支单于,传首长安。

元延二年(前11年),段会宗以轻兵深入乌孙,诛乌孙太子蕃丘。

至于定远侯班超,在投笔从戎以后,率三十六人号令诸国,横行西域三十一年,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其人其功,更是震古烁今。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汉军虽然不是职业军队,但是战斗力是惊人的。

晁错就指出,如果下马以剑相搏,强悍的匈奴人绝非汉人对手。

陈汤说: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

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武帝时期,将巴蜀罪人伐越国,募天下死罪击朝鲜,赦京师亡命攻昆明,发天下谪民和恶少年征大宛,这些都不是正规部队,但征骑一出,无不如志。

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单于亲自带领的八万铁骑,硬是挺了八天之久,击杀匈奴骑兵上万人。

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东汉将军耿恭的故事。

从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到建元初年(公元77年),他带领不到百名士卒,在北匈奴数万骑的围攻下坚守疏勒城(今新疆喀什)达两年之久,杀敌数千百计,凿山为井,煮弩为粮,终无异志。

后来酒泉和敦煌的汉朝援军越过深丈余的积雪,历尽艰辛抵达疏勒城下,汉守军见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

除了大规模的野战,汉代也修长城,而且修了两万里,是有史以来最长、最远的长城。

与历代长城不同,汉代长城不仅是防御的屏障,更是前进的基地。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汉人把长城从酒泉修到了玉门关,再修到盐泽(罗布泊),甚至计划一直修到天山和塔里木盆地。

在万里边防线上,汉军步步为营,“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筑起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大要塞体系。

后来,汉政府又在轮台和渠犁实行军事屯田,继而又深入到莎车、车师前王国乃至乌孙境内。

在离家乡数千里的哨卡和屯田区里,汉代戍卒或者几十人一队,面对着大漠冷月,忠实地守望着帝国的安宁,或者一手持剑,一手扶犁,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出击。

已经很难复原汉代出塞远征士兵的日常生活了,尽管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

至于汉代边塞的戍卒,随着二十世纪现代考古学的兴起,随着居延汉简等一批古代文献的出土,这些士兵的面貌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据史学家考证,他们官兵地位相对平等,后勤保障充分。

他们纪律严明,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水平,所有的衣物、马匹、武械、日常活动均造册登记,学习、训练、考核极为严格。

他们保持着昂扬的战斗意志,“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

自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

其中有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有征服者的豪迈,甘延寿、陈汤诛杀郅支单于后的上疏可为代表: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有胜利以后对和平生活的企盼,霍去病的诗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当然也有别离的痛苦,一首汉诗写道: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无论如何,这些普通士兵改变了亚洲,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汉匈以国运相赌的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扫除了中原民族数百年的边患,打通了丝绸之路,捍卫了中华文明。

据有的史学家推测,匈奴被击败远遁之后,出现在东欧平原,引发了欧洲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浪潮,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古典文明为之中断一千年。

除此之外,汉军在整个东亚大陆四面出击,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屠大宛之城,蹈乌孙之垒,探姑缯(西南夷之一种)之壁,籍荡姐(西羌之一种)之场,艾朝鲜之旃,拔两越之旗,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余灾”。

从白山黑水到中亚绿洲,从冰封的贝加尔湖到南方的热带丛林,都感受着中国的军威国力,接受着中原文明的辐射。

中华民族的基本疆域由此奠定。

三、治道

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

――汉镜铭文

汉代的政治社会制度,是在吸取了秦王朝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汉代对此有颇为一致的认识。

陆贾认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息”,“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