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8932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伏羲文化与和谐世界文档格式.docx

他学的是理工,是我国第一批计算机的专家,他当初为兰州大学组建了当时国内很少有的计算机研究室,后来是计算机系的主任。

而在他从政的时候,深受我们国家著名教授费孝通教授的赞许,所以我们周主席主张16个字:

各美其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美人之美(你要去赞美人家的美丽),美美与共(大家的美丽都是在一起的),天下大同。

这是费老的话,也是周主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晚年退下来以后,周主席每年到北京的两会上面提一些议案,然后研究伏羲文化,研究大地湾文化,他还写小说,有长篇小说《书香闺秀》,他还写散文,写历史笔记。

在他繁忙的身影里面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远古文化的幽香,也可以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面闻到书香和女儿香。

健康、爽朗、思想、写作使我们的周主席不仅是“老来俏”,而且是“老来红”。

现在,让周主席把我们带到八千年前,看看公元前6000年的第一场雪是不是比2010年的雪更晚一些,看看伏羲时代的那片飘落的黄叶能否熔化冰雪,改变季节,有请周主席!

周宜兴主席岭南大讲堂·

文化论坛讲座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感谢在这样一个早晨大家冒着严寒来到这个讲坛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伏羲文化的内容,也感谢文博院和科学馆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前言:

文化的概念

我所讲的伏羲文化对大家来说也可能是比较生疏的一个课题,在讲这个课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文化”这个概念。

因为我今天讲的是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所说的概念,或者考古学里面所说的一些文化的概念和我们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所体会的文化的概念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首先对“文化”这个词简单的说一下我的体会。

什么是文化呢?

据有关人士曾经对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对文化的定义进行过统计,有1000多种,这就使我们对文化的了解无可适从。

有人问过我们几任的文化部长,让他讲一下文化是什么概念,基本上这几个部长都讲不全面。

我对文化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来建立一个文化的概念。

从人类社会学里面它提出文化是人类长期存在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它包括了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行为、意识、经验的总体。

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并经过不断的改革的具体生活的经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这个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灵魂,这是人类社会学对文化的一个理解。

我们说的一些大的文化是这样一个概念。

第二个层面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文化。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在社会中生活所面对的规范与规则的学问,一切上层建筑的东西都是它所研究的文化对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都是文化,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也都是文化。

第三个层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旅游等各个方面的行为与习俗都是文化(都是参照已有的经验,按照一定的规矩来进行的)。

我们今天大家都在讲文化,什么文化都存在,现实生活的文化是多样的,它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什么,他的文化程度是什么,或者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操守,评价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还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其他的很多文化,比如说吃的文化,这是人民大众对文化的理解。

就是说一个小孩刚脱离母体的时候,他开始是一个自然人,他一旦生下来就已经笼罩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一个人文社会,他开始在父母或者周围的人的引导下不断的学习,在这个社会里面如何过具体生活的一些基本的技能,因而进入了一个社会人的位置。

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是什么情况你必须有文化,包括我们的一些农民,他没有文化程度,他是一个文盲,但是他的祖祖辈辈教给他的一些生活习俗,一些必要的为人处世基本的行为准则他会有,他也是一个接受文化的社会人。

所以,在这里我首先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文化。

我们讲的伏羲文化应该是属于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这张照片拍的是明代成化年间在天水建的一个全国最大的伏羲庙,前面的匾额写的是“开天明道”,后面的匾额写的是“与天地准”,还有另外一个匾额写的是“一画开天”,这三个匾额基本上代表了后人对伏羲时代所创始的中华文明的评价。

在河南的淮阳也有一个伏羲庙,这两个伏羲庙都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同时建的,距现在500多年。

河南那个伏羲庙为什么建在淮阳呢?

因为天水是伏羲诞生的地方,淮阳是伏羲去世的地方,他的陵寝就在那里。

1992年,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在天水题字“羲皇故里”,后来朱镕基总理则在太昊陵题字“羲皇故都”。

伏羲在那个时候,文明传播的路线是从天水沿着渭河到了黄河中下游,然后到了河北的新乐,新乐被称为“羲皇故地”,然后南下到了河南的淮阳,行程基本上覆盖了当时黄河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播他当时的伏羲文明。

1、上下5000年断代工程后的思考与8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提出

2000年3月10号在全国政协10届5次全委会议的第二次大会上我获得了一个发言的机会,发言的题目就是《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并研究龙文化的根》。

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启动了一个“下五千年断代工程”,过去史学界只承认西周以后的历史,对于夏商两代的存在都没有完全认可,后来因为这样一个工程,最后就发表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确定大禹治水的时间是公元前2200年,加起来就是4200年。

夏朝,也就是第一个中国的家天下的朝代,建立在4070年前,夏400年,商600年,西周、东周800年,历经1800年后就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来的历史就清清楚楚的出来了。

就是说从夏代的建立4000多年,再推一推有尧舜禹,再到黄帝,大概就是5000年。

夏商周都是很实在的历史时期,都有文字记载。

而上五千年是从中国的上古时代,就是从我们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下子就推得很远,基本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上古文明是没有文字来记载的,但是不等于不存在。

所以,在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包括参与这个工程的有些学者就提出,可否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开展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我们的根源从何而来?

这个作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作为我们有56个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我们这个民族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绝不是5000年就可以止住的。

上五千年,是从黄帝起向前推的上古时代,近代学界多认为那是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时代,是不可信的。

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就,一再证明着在上五千年间,中国文明史的真实存在,它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因此,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启动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建议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因为不可能是突然从夏朝就出现中华民族,而且这个上古的时间跨度更长。

比如说大地湾今年4月份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证明大地湾这个地方由6万年前一直到5千年年,有6个历史阶段里面人类不断的生活纪录,第五期文明是从13000年前到8000年前,这一时期包含了这是50个世纪,这50个世纪里面我们的祖先完成了一个什么任务呢?

我们的祖先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社会。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东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很赞同这些学者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所以,作为当时中国政协的常委我就写了这么一篇东西,向国家建议在上下五千年断代工程完成之后,国家似乎可以启动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同时对龙文化的根源进行一些探讨。

我当时为什么提出一个龙的问题呢?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都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2006年北京奥运的筹备委员会向全国征集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最后的方案进入到奥委会的筹备委员会,经过大家的认定以后,选中的吉祥物叫龙娃。

但是方案提交到国际奥委会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否决。

原因是什么呢?

国际奥委会说这是一个全世界的盛会,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龙是中国人的族徽,是古代的图腾,龙是吉祥的东西;

但在西方的文化里面,特别是在基督教、东正教里面一直认为龙是一个邪恶的东西。

实际上这个误会在哪里呢?

英语里面的龙叫Dragon,早期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以后,在中文和英文在翻译的过程里面,他自然的把中国的龙就对应到西方的Dragon。

在西方一些国家里的文化里英雄是以杀龙或者把龙消灭掉为骄傲的,把龙作为奥运为吉祥物,很多国家会不接受。

否定之后奥委会就请韩美林先生组成了一个5人的班子,重新制定了一个吉祥物,就出现了五个福娃。

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就有学者写文章提出既然中国要和国际接轨,是不是就应该把中华民族的龙抛弃掉,重新寻找一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呢?

这个提议引起国内很多人的反对。

我当时为什么在政协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就要寻找龙文化的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现在可能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事情,后来在英文翻译过程里面我们的龙就用拼音Long来表示,以区别于Dragon。

对于我的看法,很多的历史学家是非常严谨也是比较保守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历史学者认为只要是古代历史文献里面没有记载的东西,只要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没有证明的东西,只是存在于传说的一些事情都不予承认。

世界上有四个古文明:

埃及,尼罗河文明;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的文明;

印度,恒河的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自称历史起码在六千年,埃及说它们是在1万年左右,唯独中国比较谦虚,我们在断代工程以后才正式宣布我们是上下五千年,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我们上古时期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所以,我在会议发言中就明确的提出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应该在五千年的基础上再向前推三千年,应该是八千年。

这个发言以后,当天下午在各界别组的讨论里面引起了热议。

第二天全国各大媒体,包括海外的媒体都用大的篇幅来报道了我这样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大家对八千年这样一个热议和认可。

我记得当时美国有一个华人专门通过渠道写信给我,他很赞同这样一个提法,还跟我进行了一些探讨。

我现在很高兴的看到很多的地方已经开始用中华文明八千年这样一个提法,包括今年5月我到台湾去,台湾故宫博物院里不断显示的字幕里面居然也用了“中华文明八千年”这样的提法,因为我有一本书《中华八千年历史新探源》,在台湾也有出版。

大家逐渐在接受八千年这样一个提法,但是我这个设想是设想,作为学术来说必须提出你的根据,我想这个应该是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或者社会学家共同来完成,来求证我们的中华民族文明史是不是八千年的问题,这是要用科学的东西来回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在发言里面提出了对我们上古时代的历史的研究应该有两个新的观点。

一是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它在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发展中传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很难被异化、被征服,但它必须自觉地、不断地创新。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

因此,历史学的研究核心应当放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文化的产生、再现、发展与继承方面,更加重视思想与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不囿于考证、修正、补充、完善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伪的论证方面。

伏羲也好,黄帝也好,是不是存在的,我觉得不要去拘泥于这些事情,我们主要考虑在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化,产生这个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不是存在,肯定有他的代表人物,用这样一个观点来对我们的上古历史进行研究。

而不是说伏羲这个代表人物到底是不是人,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是神话的东西,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对史料的认定要有新观念。

把文字记载的史料、考古发掘的史料,以及保存在民间的传说史料三者并重使用,相互补充佐证。

在民间以口头文学承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在世间最鲜活、最生动、最深厚的历史资源。

大量有关伏羲始创文明的传说,我们应当先接受它,在与“大地湾文化”相印证的基础上,去伪存真,确立其历史真实的部分。

对伏羲所在时代的历史研究,应当把着力点放在以伏羲为代表的先贤们在中华大地上创世文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远古文化这一核心上,挖掘并认知伏羲文化丰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

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都发生在甘肃天水,都是在古城际这个地方,时间上也是重叠的,这个在全国任何一个新石器遗址里面都没有出现,有的只有遗址,没有传说,只有在这个地方又有遗址又有传说。

我这样两个观点,来作为我所提出的八千年的依据。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的启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探求我们的祖先,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问题,我引用费孝通先生已经被中国国内外学者认可的一个观点: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的争论,直到本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人认为,中华民族可能是一个族群产生的,也有可能是多个族群产生的,这是一个多元与一元的观念;

本土说还是外来说,就是说中华民族在早期的人类,是从西方迁移到中国的,还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本土产生的祖先形成的。

我们上五千年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就有这么一段话。

费孝通先生又说:

“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的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已经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

”费老先生还说:

“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这张地图显示了中国新石器遗址的分布情况,新石器时期中国的各个地方多元的文化都已经产生了。

据考古界的统计,在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7千多个。

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在这个土地上,当时的核心早期是沿着黄河上游到下游,东部也有一些遗址,这说明在八千年到一万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族群是多元性。

这是放大的一张图,主要是从渭河流域进入到黄河下游,山西和山西流域以及河南地区,这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聚居的密集程度,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密集程度是如此的高。

3、现代考古最新成果对8000年文明史的支持

下面讲一下大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在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格局中,在一体形成过程中,最初的根文化是怎么创始的?

我首先还是要证明一下八千年的问题,先介绍一下《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这个发掘报告是2006年12月份才发表的,两大本一共是200多万字,有1300多张出土文物的图片。

文字的描述大地湾一期文化是7800年到80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跟仰韶文化是同期的。

考古学界早期发现的文化遗址就是1921年发现的仰韶文化,大概是在七千年到六千年前的文化,后来的研究就以最早发现的仰韶文化作为时间坐标,其他地方发现的文化都靠它们的器形、文化、生活习俗来与仰韶文化作为对比。

大地湾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二期文化基本与仰韶文化同期。

其实大地湾遗址是在50年代就发现了,一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才有力量去发掘研究。

而这个报告也拖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大地湾遗址的面积是275万平方米,现在发掘了只有13000多平方米,就是说只有1/100不到的地方就已经发掘出1万多件文物,这个遗址证明八千年前这个地方已经有了文明。

我下面要讲的第二个发掘报告,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权威的杂志,就是发布中国重大的科研成果的《科学通报》,是今年4月份出版的,里面专门发了关于大地湾遗址的最新的报告,论文的题目叫《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

四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和国内的学者在大地湾挖了一个深8米的探方下去之后,发现从6万年前开始一直到五千年前共6个文化期的连续存在。

他们认为可能在6万年前从北方来的一些人类到大地湾这个地方居住,一直到五千年前,中间经历了6个文化期。

当时美国人拿的这个仪器是什么仪器呢?

除了可以探出骨骼和器物的年代以外,还能通过对人和动物的骨头断定出当时这个人或者动物的主要食品是什么。

探测的结果证明了在八千年到七千年的期间,这个地方的人类,包括饲养的动物所吃的主要的东西90%左右可能都是粟和黍,10%不到的是那时候人类已经饲养的动物的肉,基本就跟我们现在吃的差不多,粮食已经成了这个时期大地湾人类主要的食品。

所以,第二个结论是旱作农业的起源在大地湾这个地方,而且发展时间大概是13000年前到8000年前,完成了北方的野生粟的驯化过程。

那个时候人类的进化是非常慢的,用了50个世纪才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到成熟农业的发展过程。

到了八千年前的时候,农业已经出现了。

所以,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说在八千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已经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农业。

在河姆渡也发现了在七千年左右就有了稻作农业,包括岭南的石峡文化,大概在五千年的时候,在曲江石峡的遗址里面也发现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稻作农业,就是以稻子为主的农业,也已经产生了。

这是我要说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说从考古学来证明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不管是在东南沿海这些地方的祖先已经有了稻作的农业,北方也已经建立了旱作农业。

农业的产生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的一个起始点,在这个过程里面我想伏羲最大的功绩可能就是在13000年前到8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农业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文明,在伏羲时代做了一个集大成的工程。

伏羲文化的时代应当在8000年前到6000年前的这两个千年中。

这两千年的伏羲时代,伴随着发达的采集狩猎时代向成熟的农业经济的转变,产生了伏羲文化。

(1)、造网罟促渔猎,开创农业;

(2)、继承结绳,造书契,始创八卦,应天时地利得人和(天人合一,阴阳辩证);

(3)、俪皮为礼,制度婚娶,始有家和姓;

(4)、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创社会初型;

(5)、作历度,定节气,以利农耕;

(6)、驯养牺牲,以充庖厨,民食乃丰;

(7)、制琴瑟,定八音,作驾辩(音乐曲),以娱民乐;

(8)、尝百草,制九针,医疗民疾;

(9)、养蚕化布,民始有衣,改善穿著;

(10)、筑室庐,安民居,始建城邦。

可以想象,这么多文明的创造,绝不可能是一代伏羲所能完成的。

它是伏羲时代的先祖对前13000-8000年间所创文明的集成与总结,也是其后的十数代伏羲历时1600年才逐渐创建的伏羲文化(据《遁甲开山图》凡十五代,袭庖牺氏之号,一千六百年)。

这个创建过程中,伏羲带领族群的一部分部落,沿着渭河到达黄河中游地区,把他们的文化与当地的族群文化相交融和汇集,为后来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以三皇五帝为开端的华夏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显然,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现在有一个伏羲故里(甘肃天水)、伏羲故地(河北新乐)、伏羲故都(河南淮阳)三角之说。

它反映了伏羲文化由西向东传播的真实过程。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伏羲和女娲的活动遗存和祠庙,这充分证实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先祖,当时走遍中华大地,向各个地区不同的部落族群,传授他的文明薪火的真实。

中华民族的的形成过程是在8000年到4000年期间,由伏羲所创文明开始,经历了神农、黄帝和尧、舜、禹的时代,最后形成了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称谓华夏的中华民族。

这个过程,正是大地湾遗址所显示的成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即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远古历程。

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农耕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中华文化。

4、岭南地域新石器遺存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

这是了广东省的地图,打红点的地方就是岭南地区新石器遗址的情况。

最早的有阳春独石仔和封开黄岩洞的洞穴遗址的遗存,从两处的打制石器和兽骨、螺蚌壳的放射性碳素断代的年代为公元前12000-公元前9000年间,为距今14000年到11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遗存。

以英德青塘、潮安陈桥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中,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和夹砂或者夹贝壳粉的粗红陶。

陈桥的粗红陶已经出现了绳纹、篮纹、蚶壳压印纹,并在器口颈部涂有赭红色的宽带,是早期彩陶的萌芽。

增城金兰寺贝丘下层、东莞万福庵贝丘、深圳小梅沙等遗址的遗存中已经出现泥质红陶,在器形上画有赭红色的条形或叶脉状的花纹,彩陶文化已经在岭南出现。

以曲江石峡遗址为代表的同类遗址还有曲江泥岭、河源上莞墟、龙川坑子等遗址主要分布在北江和东江流域。

这些遗址的年代约在前2900——2700年间,距今大约有5000年左右,从遗存中的农用翻土工具看先民已经生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

陶器多呈灰褐色或灰黄色,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等几何印纹,已经形成了华南地区早期几何印纹陶的共同特征。

出土的主要器形有鼎、小口釜、三足盘、圈足壶、豆、罐等,同时也有了进入青铜器时代的特征。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到,早在10000前-5000年前间的岭南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祖文化也已形成,并且具有着岭南独特的几何印纹陶为代表的岭南远古文明。

那么这个文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我寄希望于广东的考古学界与远古史的研究学者。

岭南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从古至今历来如此。

刚刚胜利闭幕的广州亚运会,特别是开幕式上所展现的多项艺术创意,充分体现了广州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充分表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继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之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又一次展示。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就发端于广州,黄花岗72烈士的英勇就义就体现了敢于天下先的气概,这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怀的历史,是引以自豪的文化印记。

二、对中华民族先祖的再认识与伏羲文化研究

1、3000年以来历代王朝对中华先祖的祭祀

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在从8000前-400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先后产生过许多先祖人物,为什么要认定伏羲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呢?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定论,只是近代才被搞乱了。

我说一下三千年以来历代王朝对中华先祖的祭祀,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东西。

在记录里面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经过秦汉一直到隋,历代帝王都在祭祀太昊伏羲为首的五帝。

五帝实际上是青帝(太昊伏羲氏)、赤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白帝(少昊金天氏)、黑帝(颛顼高阳氏);

到了唐、宋,及辽、金、元各代,都“通祀三皇”,三皇是伏羲、炎帝和黄帝。

到了明代,朱元璋就废除了历代要祭三皇的制度,改为用盛大的国祭来祭祀太昊伏羲,说明伏羲是唯一的始祖。

当时在天水和淮阳分别建了一个大的伏羲庙,现在天水伏羲庙还保留着,当时建庙的时候有64棵柏树,一棵柏树代表一个卦像,现在可能还保留着20多棵。

在淮阳那个地方的伏羲庙规模也很大,他只认定伏羲是我们唯一的祖先。

清代仍然继承了明代的惯例,由国家出面来祭祀伏羲,在整个清朝先后派大臣到全国有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