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827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docx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建设地点

该项目位于

1.1.3项目承办单位

位于镇区中心大街西段,横水村总人口1400余人,五个村民小组,耕地1115亩。

地处林州东部,处东经113054',北纬3603',素有林州“东大门”之称,东与安阳县接壤,南与东姚、采桑两镇相接,西与林州市区相连,北与河顺、陵阳两镇毗邻。

横水因洹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村党总支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利用自然优势打造亮点:

发展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市委“实现三大目标、增强三大产

业、塑造三大形象、推进三大进程”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围绕主

题抓结合,丰富内容抓实践,突出成效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利用当地土地资源,走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

村经济,重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确保基层党组织在农

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4编制依据

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委托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

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项目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

1.1.5研究范围及内容

本报告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工作范围

和深度规定,对项目建设的理由和过程、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场址选择和建设条件、设计方案、节能节水、环境影响评价、项

目组织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财务评价与

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可

靠的依据。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办发(2003)13号文件,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教育部要同其他部门相联合,统筹管理辖区内的幼儿园,办好示范园,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和督导制度,以规范办园行为和办园方向。

各级政府部门应推出一些优惠政策,在地方政府办园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儿园,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同时,加大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由于农村地区的政府投资很少,在农村地区更应该积极鼓励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办幼儿园,在农村各乡镇,教育部门应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这些幼儿园在农村的示范作用。

这些幼儿园要面向本社区内的幼儿园,做好科研、教师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

室以及安阳市人民政府与安阳市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均根据相

关政策和通知,认真制定了关于校舍安全工程的工作安排,各项

工作均按照国家工程建设基本程序顺利开展。

可见,项目的建设

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满足正常教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的需要。

林州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自西

汉初设置县,因西有隆虑山,故名隆虑县。

东汉疡帝刘隆名讳,

改称为林虑县。

几经沿革,1215年升为林州,1370年降州为县,

称林县,1994年1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安阳市所辖。

计可容纳360名学生入学。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位于,交通便利,水、电等

能源均有保障,对于本项目而言,建设条件良好。

1.2.4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288万元。

其中建安工程费用249万元;工程

建设其他费用27.92万元;基本预备费11.08万元。

资金来源:

校安工程专项资金。

1.3结论

本项目建设选址合理,通过对本项目建设的理由、建设内容

与规模、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设计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分析与论证,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和

林州市的实际需求,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建设背景与建设规模

2.1建设背景

发展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需求,我国0-6岁的儿童多

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1/5。

通过幼儿教育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国民整素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有利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

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

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

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

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用各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全国学前三年入园率1995年为35.38%,2000年为37.53%,2002年为36.8%,2003年为37.4%。

2004年毛入园率有明显提高,达到40.75,较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同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入园率仍然很低。

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了全国入园率整体水平偏低。

2011年3月9日,教育部和15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省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河南立足省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

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改革创新,人民受

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

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目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

发展阶段,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

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

充分肯定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要求各级各部门持续提升认识、拓展思路、强化保障,着力破解我省教育“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努力推动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明确了教育发展的任务,进一步提出了对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全省教育科学发展。

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研究编制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9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比例达到55%以上;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41%,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倍。

为确保我省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河南省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方案。

通过在全省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安阳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今后3▬▬5年内,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

步实施”的原则,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缩小

城乡、县镇和农村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建立安全档案和信息系统,把学校建成师生最安全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近年来,林州市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城区面积由16平方公

里增加到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4万增加到20万,城市道路

由102公里增加到124公里,在2011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林

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均提

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全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及中小学、

幼儿园新改建工程的规划要求。

推动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

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幼儿园布局调整,推动农村幼儿园向市区、

镇区、中心村三集中,加大市区学校新建扩建力度以及乡镇所在

地和中心村学校的建设整合力度。

到2015年,农村幼儿园向市区、

镇区、中心村集中比例分别达到50%、30%、20%。

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及国家校舍建筑标准,现有教学设施已不

能满足学生的就学需求,急需建设新学校,确保教学秩序正常,

有效排除学校危房带来的困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学

习环境,提出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必要的意义。

2.2建设规模

2.2.1建设规模确定原则

按照林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整合规划要求,遵

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

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

本着节约利用

土地、立足现实、适度超前的原则,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合

理布局。

2.2.2建设规模方案

总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

拟建的将围绕“考虑长远发展、建设安阳市一流”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真正实现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暖气、光纤网络、路灯、绿地等配套设施一步到位,同时满足师生教学、运动等需求,校园景观舒适宜人,学习氛围浓厚。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容纳360名学生入学。

 

第三章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

3.1场址选择

根据林州市人民政府对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本项目位于林

州市横水镇横水村东段。

使用权归。

本场址具有以下优点:

建设场地为原幼儿园(由于城镇规划的道路建设,使原幼儿园低于周边地势,形成了很大的高差,需处理到合理标高),交通便利,校区内无架空高压线路通过,附近无市场、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综合考虑,本选址较适宜建设该项目。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一、气象条件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

省交界处,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

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为596.4mm,年平均

日照时数2251.60小时,平均无霜期210天,历年最热月(7月)

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最大冻土深

度420mm,最大积雪厚度180mm,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特大洪涝灾害,

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北。

二、大气环境质量

林州市区上空二氧化硫1997--2000年年均值为0.032mg/m³、

氮氧化物1997--2000年年均值为0.07mg/m³,总悬浮颗粒物1997

--2000年年平均值为0.511mg/m³,其中二氧化硫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它两项指标均超过二级标准。

从空气污染指

数API看,2011上半年PM10污染物指,103(ug/m³),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84,林州市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中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因而大气环境状况对拟建的项目影响较小。

三、抗震烈度

根据2010年河南省建设厅抗震办编制的《河南省工程抗震设

防烈度图》规定,该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为0.15g.该项目须按规定要求抗震设防。

在总平面布置中,应严格执行有关防震间距及其它规定,并尽量均衡布置可作为避难疏散场地的开敞空间。

四、地形地貌、水文地质

据区域地质资料划分,项目场地地貌单元属太行山林州盆地

范围,该地段为平原土地,高差不大,拟建场址东邻洹河,该项

目须按规定要求防洪,以防受到上游降雨影响。

3.2.2社会条件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

处,东临安阳县、鹤壁市、淇县,南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西

依太行山脉,与山西省壶关、平顺两县接壤,北与河北省涉县隔

河相望。

地理坐标为:

东径113023'--114004',北纬35041’--36022',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丘陵面积占85%,辖

区14镇3乡4区,546个行政村,103.5万人口。

林州市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多达20余种,农林资源

尤以板栗、山碴、花椒、核桃、柿饼等闻名遐迩;旅游优势独特,

被誉为“百里画廊”的太行大峡谷,“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森

林公园五龙洞,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等,以“雄、险、奇、

秀”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3.2.3施工条件

拟建项目选址场地内高差4米多,需将地势处理到合理标高,

经处理后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施工条件良好。

3.2.4法律支持条件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持条件。

3.2.5规划要求

本项目所在地性质属国家划拨教育用地,项目的建设符合林

州市总体规划要求。

3.2.6公共设施条件

本项目位于,交通方便,公共设施

条件完善,施工条件良好。

3.2.7原材料运输条件

林州市周边地区各种建筑材料极为丰富,项目附近的石料厂、

石灰厂、砖瓦厂也遍布各村。

砼所需中砂可从合涧或河北沙河、

邢台购进,建筑所需钢材及主要材料均可就近采购,价格适宜,能满足项目建设所需材料的使用要求。

3.2.8公共设施

项目电源由林州市横水镇供电所电网引入,设独立的变压器,

可保障项目用电。

项目供水由自来水管网供水,可满足项目用水需求。

项目地块附近已经开通网通和电信固定电话网和移动通讯

网,可满足项目通讯要求。

 

 

第四章设计方案

4.1总体规划

4.1.1指导思想

一、把握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将教育民主化、

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样化作为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二、充分考虑日照、通风等重要的自然因素,在满足安全疏

散和功能合理的前提下,建筑设计与组合尽量紧凑,降低过道、

走廊等辅助面积的比率,减少空间浪费;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建筑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做到

最小,物质的循环做到合理、节能,重视环境概念,尽量减少建

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1.2设计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建筑物;

二、在满足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和规程的前提下,规划建筑

要保持合理的功能分区,路线清晰,总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空间

组织完美有序;

三、依据国家有关规划、建筑、环保、防火、抗震、劳动安

全及工业卫生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四、应体现“整体原则”、“动态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使各组成部分功能分区明确、协调一致、联系方便,有利教学,

方便管理;

五、可能的条件下,加大绿化面积,美化环境。

4.1.3规划方案

一、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分为综合楼和运动场两部分,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整体。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运动场采用

集中布置,将大型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集中布置,这样既便于

整体校园动静区域的明确划分,又使大型的体育设施便于养护、

维修和管理,同时还便于这些设施和场地社会化使用要求。

项目出入口:

本项目进出口设在项目的北侧直通运动场。

二、竖向布置

1、竖向布置原则

①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地势,力求土石方工程量

最小;

②合理组织地面排水,保证雨水畅通排出;

③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区,注意防洪排洪。

2、竖向布置方案

该项目所在位置地势平坦,场地的雨水排水采用暗埋管道系

统,最终排入城镇管网。

三、院内道路

1、道路布置要求

①要满足人流物流顺畅、安全;

②与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绿化等布置相协调;

③道路应尽可能与主要建筑物平行布置。

2、道路方案设计

该项目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主干道、次干道

和建筑引道。

与入口相连及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为主干道,路面

宽为7m;功能区内各建筑物之间联络道路为次干道,宽为4.0m;

建筑入口引道路面宽为3.0m。

整个校园道路系统组成环形路网,

形成有序的交通组织,同时可使消防车畅通的到达每个角落。

路宜选用城市型立道牙水泥砼道路,路面采用双面坡,道路结构

如下:

15cm厚C30砼面层

5cm厚粗砂或石屑垫层

15cm厚级配碎(砾)石基层

150mm厚级配碎(砾)石基层

4.2建筑方案

4.2.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各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

4.2.2设计原则

一、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做到经济适用。

在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条件

下,坚持科学、节约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二、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使建筑个性鲜明,清新、简洁、明快、大方,富有校园气息。

三、遵循安全牢固原则、防震减灾原则及创建节约型校园的

原则,创建环保型绿色校园。

四、应满足建筑的各项要求,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使各部分

相互联系又不互相干扰。

交通流向应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

感和可识别性。

4.2.3建筑方案

一、建筑平面设计

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分为综合楼和运动场两部分,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整体。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运动场采用

集中布置,将大型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集中布置,这样既便于

整体校园动静区域的明确划分,又使大型的体育设施便于养护、

维修和管理,同时还便于这些设施和场地社会化使用要求。

项目出入口:

本项目进出口设在项目的北侧直通运动场,入

口上方为综合楼。

本建设项目为综合楼、运动场、围墙及道路工程。

针对其不

同的活动目的和使用对象,对建筑方案进行科学确定。

其主要功

能如下:

综合楼:

主要由教室、科教用品存放室、仪器室、科技室、图书室及教师办公室和教务处等处室,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办公场所。

室外:

建设为要通道。

二、立面造型设计

立面设计应将本项目置身与周围环境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创作,建筑造型手法立足于创新。

不仅仅把融入周围建筑物的处理

手法作为唯一的出发点,而是有目的地转换角色,使造型语言的

运用成为独特的环境空间形象,体现学校建筑现代、简洁、朴实

的功能特点,强调建筑的虚实对比,内外环境的交融,给人以开

朗明快、新颖别致的视觉效果。

三、剖面设计与交通组织

综合楼层高3.2米。

垂直交通组织主要由楼梯承担,每层设

有安全通道,各层利用走廊和休息厅形成合理的水平交通网,组

成一个完整的人员流动疏散体系。

四、主要建筑用料做法

本项目主要建筑材料为:

屋面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SBS

及屋面地砖,地面为地板砖地面,外墙挂贴石材及油漆、内墙涂料为乳胶漆,内门采用装饰木门,卫生间采用百页木门,窗为塑

钢窗。

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如计算机室、体育室和卫生间等)应

遵循国家相关规范。

4.3结构方案

4.3.1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4)

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4.3.2结构方案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有关规

定及项目使用功能,确定本项目综合办公楼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

点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

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

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

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该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综合楼宜采用框架结构。

基础形式根据上部结构选型和地质

勘察资料确定。

4.3.3主要结构材料及选型

混凝土:

C20~35

钢材:

HPB235、HRB400

墙体:

见建筑专业的有关说明

4.4配套工程

4.4.1给水系统

一、给水水源

本工程所有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均与城镇道路两侧的城镇供

水管网相连接,供水压力和流量有可靠的保证。

二、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

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用水和学生日常用水。

在校生360人,教职工10人,用水量标准为100L(人·天),生

活用水量为:

(360+10)*100L/1000=37m³/天。

2、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量:

按生活用水量的10%计算,

则未预见用水量为3.7m³/天。

以上合计:

日总用水量为:

37+3.7=40.7m³

三、给水管网

本设计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生活用水的安全和卫生,还

要满足教学功能的要求。

给水采用环状供水管网,整个管网用闸

门井分成若干段,便于区域检修时不至于全部停水。

管网设计均

按地下式布设给水管网。

室内水管采用PPR,水龙头和各种用水

器具均采用节水型器具。

4.4.2消防系统

一、水源

该项目消防水源来自城镇消防管网,能满足火灾消防用水。

二、室外消防

消防管道采用环状供水管网。

在校园内主次干道的适当位置

设置室外消火栓,其距离消防水泵接合器15~40m,消火栓间距

小于100m,保护半径小于150m。

对整个校园进行全方位保护。

三、室内消防

各单位建筑就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置室内消

防栓。

管网压力需达到0.3~0.5mpa,水压不应小于7米冲刺水柱,楼内各层适当位置设置磷酸盐手提灭火器。

四、消防用水量

按同时发生火灾次数一次,室外消火栓消防用水量25L/S,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20L/S,火灾持续时间以连续用水2小时计算,

消防用水量为45*2*3600/1000=324m³/h

4.4.3排水

一、排水量

排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取,则排水量40.7*80%=32.56m³

二、排水管网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生活污水经室内排水系统直接排

入化粪池处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室外排水管网排向城镇污水管

网,最终排入城镇雨水管网。

室内排水管采用PVC排水管,室外排水管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