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827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洗洁精的自述Word文档格式.docx

进入人体内的化学洗涤剂毒素可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液酸化,人容易疲倦。

这些毒素还使肝脏的排毒功能降低。

使原本该排出体外的毒素淤积在体内积少成多,使人们免疫力下降,肝细胞病变加剧,容易诱发癌症。

化学洗涤剂侵入人体后与其它的化学物质结合后,毒性会增加数倍。

尤其具有很强的诱发癌特性。

据有关报导,人工实验培养胃癌细胞、注入化学洗涤剂基本物质LAS会加速癌细胞的恶化。

LAS的血溶性也很强,容易引起血红蛋白的变化,造成贫血症。

化学产品的泛滥是人类癌症越来越多的最大根源,而化学洗涤剂是人类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用品。

人们在广泛的使用化学洗涤剂洗头发、洗碗筷、洗衣服、洗澡的同时,化学毒素就从千千万万的毛孔渗人,人体就在夜以继日的吸毒,化学污染从口中渗入,从皮肤渗入,日积月累,潜伏集结。

由于这种污染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明显,因此,往往会被忽视。

但是,微量污染持续进入体内,积少成多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人体的各种病变。

除此之外,环境也被我们严重的污染了.我们随着洗涤用水进入城市管网中,不仅增加了生产二次用水的成本,没有被污水厂处理掉的随着水进入土壤中,污染了土地,有些甚至进入到食物链中,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患。

幸好有些科学家们以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提出对我们化学洗涤剂进行再认识的问题。

如日本的权威团体-日本消费者联盟经过20多年的调查、实验以及根据对消费者的伤害报告,大声疾呼:

“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

”。

据我所知,我们已同汽车尾气、白色垃圾一起列被为环保治理三大重点了。

虽然我们洗洁精对人类环境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请千万不要忽视人类自己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历史表明,人类往往是居住环境受威胁时才会作出紧迫调整,往往是为了“人类自己”才保护环境的,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类自己。

事实已经证明,人类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

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人类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人类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而人类通常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能理智地对待环境:

四、五十年代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让人类再不能对数以百万计的燃油机动车组成的大规模流动烟囱视而不见;

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患者的痛苦记忆,让人类时刻不忘工业废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积极治污,保护环境;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让人类在发展中注意生态保护,不再任意毁林开荒;

在已灭绝的24亿个物种中,60%是本世纪灭绝的,让人类告别人类自己作为动物天敌的身份,给野生动物多留一块栖息地。

人类生活的都市化是无可避免的,都市生活对我们清洁剂的依赖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全世界高呼“环保”、“拯救地球”的呼声中,为了不危害人体、不破坏生存环境、我们洗涤剂愿意重新被人类所塑造,以期能够无毒无害的服务于人类。

可是,在我们成为无毒无害产品之前,我们希望人类自己也要改变“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思维定势,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比如用传统的淘米水,食盐,牙膏等比较安全环保的方法去油污。

那么,现在通过我的自述,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清洁剂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吧。

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后才来采纳我们的建议。

我们愿和人类一起以史为鉴,增强环境忧患意识,让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寿终正寝,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五“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垃圾分类,循环回收;

救助物种,保护自然)新时尚中促进发展。

让我们善待人类、善待自然吧!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保护环境可做的100件事》这篇文章。

其实,我们能做的事很多很多。

如,在植树节栽一盆花、种一棵树;

保护野生动物,是生态得到平衡;

珍惜水资源,不要向江河倾倒垃圾;

当环保小卫士,利用每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保意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泥土永芬芳……这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为何不愿意实践呢?

 

 

现在,地球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环保警世钟已经敲响了。

让我们齐齐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创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让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吧!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

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不是吗?

从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

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

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环境污染也使人类自食了苦果,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怎样受到自然的惩罚的,这就是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

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

1984年10月,美国宾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

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造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

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乱伐森林、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

的确,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地困扰着整个世界。

然而,这一幕幕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

是人类。

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

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

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勿以善小而不为”,想必大家都明白。

保护环境正是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拾起一节被丢弃的电池、回收废品、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话,世界的环境必大有改观。

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意味着你已经对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你尚未做到,那么从今天开始坚持做下去,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都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自然,并不简单

  大卫铃木是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兼环境保护者,现居住温哥华,是加拿大广播公司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事物的本质》主持人,其著作约三十余种,包括与彼得·

克努特森合著的《遗传伦理》、《长者的智慧》,另著有《变形》等。

大卫铃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铃木基金会”创办人,该组织不仅对政府的环境政策提供帮助和支持,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鼓励公众对环保事业的信心。

  地球生态系统丰富、神奇和多样,为人类和动植物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伴随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对生态系统影响能力的增强,地球生态系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面对这些改变,大卫铃木让我们时刻铭记:

自然并非按照简单的线性模式运行;

自然,并不简单。

  人类如何认识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否需要与自然共处?

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共处?

下面是选修北京大学“环境技术市场化”课程的同学的观点:

  人们通常都喜欢简单的答案。

因为其然,而所以然,简单的因果关系。

然而自然并不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发展。

常在我们自认为找到解决方法时,它就出现了另外的想法而扰乱了我们预期的打算。

尽管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也只是刚开始有所了解。

  考虑一下外来入侵物种。

每种动植物都是通过进化、演变来适应其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特殊角色。

而这些物种的数量通常是受控于其它一些因素,比如气候、掠食动物以及可获食物等。

当我们把一个物种从它的原产地迁至别处,这个物种面对新的挑战,或者面临灭绝,或者发现它根本并不会受到外界强迫因素的约束。

  如果后者发生了,那么这个物种即成为“入侵物种”。

也就是说,它可能兴盛于此,从而对人类造成危害并压制本地物种。

事实上,入侵物种也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

生物学家很早就已经证实,是否存在昆虫天敌是决定一种植物能否成为入侵物种的一个关键,然而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

现在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与能否成为入侵物种有关的、令人惊讶的因素,即土壤微生物。

  大多数人都认为土壤是无生命的物质,但事实上它充满了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或者可以增强植物生长繁殖的能力,或者起阻碍抑制作用。

最近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介绍了黑矢车菊的例子,黑矢车菊随着紫花苜蓿种子的进口而传入北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不是由于它缺少昆虫天敌,而是由于土壤微生物天敌的匮乏。

在欧洲和亚洲,特殊的土壤微生物可以抑制黑矢车菊成为入侵物种,而这些微生物在北美的土壤中并未发现。

  正如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土壤微生物会对一个物种的兴盛有如此大的作用一样,极少数人会想到减少捕鱼以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竟然会对海鸟种群不利。

然而,这恰恰就在欧洲的北海发生了。

  北海的一个顶级捕食者———大贼鸥曾经极大地受益于商业性捕鱼的屑物。

多少年来,它们已经学会以鱼内脏和从渔船上被抛回的小鱼为食,并且吃得很好。

正因如此,大贼鸥的数量已经达到100年前的200倍。

然而,北海的鱼类资源由于多年的过度捕捞而陷入困境,于是欧盟新的政策规定减少捕鱼以使鱼类资源得以恢复,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大贼鸥食物的减少。

为了解决饥饿,它们只好以其它海鸟为食,如角嘴海雀和三趾鸥。

然而,对于其它海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最近有报道指出,那些被大贼鸥捕食的海鸟数量如果有5%的增长,则会造成其它海鸟每年数以千计地减少。

在一些地区,大贼鸥的掠食行为已经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于是,那位作者指出,“这对于其它海鸟群落呈现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我们必须谨记,自然并非按照简单的线性模式运行着。

自然系统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制衡的体系。

人类已经具备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扰动自然系统,并且会产生难以预知的后果。

这正是我们需时刻铭记的一点,尤其当考虑到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谨慎小心!

  我们无法预测事情将怎样发展进行,因为在自然界答案往往没那么简单。

  观点①

  王玲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学会欣赏自然

  不管是对自然的武力破坏也好、倾力保护也好,如果缺少了对自己的正确定位,而一直是“我想要怎样”,恐怕都难偿其愿、吃不了兜着走。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发现“放下自己、欣赏他人”是和谐的一剂良方,恐怕我们在更大的时空中也要学习这一课。

  面对此消彼长、千丝万缕的生态系统,我们人类的认识显得过于粗陋简单。

看到草本植物过度繁盛,习惯性地认为是生物链的高层———食草昆虫的匮乏,却没想到土壤中的微生物竟然会暗中摆平植物的过剩;

想要对欧洲鱼类伸出保护之手,却没料到曾经在渔业捕杀中分得一杯羹的贼鸥鸟因此而转向抢夺其它鸟类的食物,而使得其他鸟类数量大减。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自命为地球主人的人类可以傲然于万物,生杀予夺;

面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时却茫然、恐惧而无所适从,好像被抛到一个绳索交织的黑屋子,虽然可以任意活动,却根本不知所碰到的绳子会把什么东西给扯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结果现前的时候才恍然:

哦,原来它们还有这样的关系啊!

  仁者孔子有云: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

”自然,曾经在我们眼里,是沉默寡言的、是无识无声的,像一个不用付钱的超级市场,任你游逛、取走所需,而不必考虑货架上的洗衣粉和面包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关系。

  人类将自然理解得简单化,遵循线性、简单的因果律。

借此将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勾画为坐标的一轴,而结果可以在线性的图式中达到。

这种一端目的、一端结果的线性连接,正是一端人类、一端自然的心理定位表达。

  自然不是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身处其中的,而不是与自然对视。

自然本身是多元的复杂系统,其中的一点哪怕再小,也是对全体做出的;

哪怕再大,也只是全体中的一点。

如果人类执意从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自然息息相关的网络中孤立出来,那也就难怪在结果上陷于反馈回来的僵境,成为众矢之的了。

倘若我们能将人类自己重新安放到自然全景中一点的位置上,欣赏它整体的优美和彼此交错的神奇,大概我们被弄晕的头脑能感到放松和舒畅。

  观点②

  周阳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复杂?

简单?

  自然真是那么复杂吗?

简单其实就是自然的规律,只要我们掌握它、尊重它、遵循它,自然就是那么简单。

简单就是美,正如我们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一样,生命是美的。

  在《自然,并不简单》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昭示了人类自作聪明、驾驭自然之上而惨遭惩罚的真理。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年代里,我们错误地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掀起了一股“人定胜天”的大干热潮。

但是,自然并没有被人类的热情感动,相反,我们迎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

深刻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

自然有它的脾气,人为了自身利益,无休止地向自然掠夺,终究会受到自然无情的嘲笑。

当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渺小时,才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只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且只能生活在这个系统里。

有时我们抱着良好的愿望出发,最终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自然这个系统想得太简单了。

当初欧盟在制定北部海洋鱼类保护政策时,规定了休渔期,捕鱼少了,却没想到大量的贼鸥是以渔民丢弃的鱼为食。

断了生路的贼鸥转而攻击其它海鸟,导致其它海鸟成千上万的死亡,甚至威胁到某些种群的生存。

人类活动的轻易改变,引起了整个系统的重新调整,这让我们始料不及。

  在自然的眼里,人和其它生物一样,属于地球公民之一,是与其他生物平等相处的。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不再是地球的霸主,而是一分子。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符合人类自身根本和长远的利益,否则,当地球上其它物种逐渐灭绝时,也正是人类灭绝时。

于是,我们看到了,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倒下的森林之王,诠释的正是“欣赏但不要人为干预”的原则;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片森林化为灰烬后,美国政府并没有种上新树,因为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认清自然的规律,是否愿意遵循它。

自然充满了神奇。

比如,我们曾经以为植物物种入侵是由于缺乏天敌,但这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现在才知道土地里的微生物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看来,人类还不能沾沾自喜,在自然面前还是一个小学生,需要潜心学习、认真研究。

  观点③

  万丹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

  简单的代价

  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制约平衡的体系,而由于人类一些简单决定的活动给自然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扰动,造成了严重的、甚至无法估计的后果,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们往往都喜欢简单:

简单的因果,简单的答案,甚至在简单的思考下做出了很多事实上并不简单的决定。

然而,我们生活其中的自然却往往事与愿违,并不按照人们所期望的简单方式运行着。

可能有人认为这种看法过于悲观,低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科技能力,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恐怕只能哑口了。

  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制约平衡的体系,而由于人类一些简单决定的活动给自然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扰动,造成了严重的甚至无法估计的后果,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仅以DavidSuzuki先生在《自然,并不简单》提到的生物多样性为例。

人类健康和幸福直接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为食物和农业提供遗传资源,构成世界食物安全的生物基础并维持人类的生计。

在过去30年间,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已凸现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以空前的速率被改变着。

  引起生物多样性改变的最重要驱动者是土地覆被、气候变化、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获取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这些驱动者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不同。

可是究其根底,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过度消费,导致废弃和污染物增加、城市发展、民族矛盾以及财富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DavidSuzuki先生在《自然,并不简单》中提到了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外来物种是指成功定居于当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生物,通常是由于人类运输而迁移的,通过捕食的影响、栖息地的改变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破坏等,成为本地物种的主要威胁。

  “亡羊补牢,善莫大焉”。

在诸多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已经开始了思考,反思人类不计代价的活动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扰动、影响和威胁。

同时,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力争最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和降低风险。

  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源还要从我们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开始,正如DavidSuzuki先生所讲,“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问题”,切莫将一切简单化,再尝苦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