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8115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5.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6

6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8

6.1做好县域经济规划,适度优先发展城镇.8

6.2改善城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8

6.3科学制定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8

6.4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城镇化.8

6.5打造园区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9

6.6大力推进与京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9

6.7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9

6.8推进河北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9

7研究小结.10

1选题背景、指导思想与研究意义

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课题。

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确定为河北省经济的“两大支撑”之一,“十一五”时期,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以县域实力的提升托起城市的整体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课题研究正确认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推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1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概念

我国县制开始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代。

历史上就曾有“郡县治,天下安”的“经世济民”之道。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与不同层次经济要素相联系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包括县域农业、县域工业和县域第三产业。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三位一体”互动的社会变迁过程。

运用整体性原则来界定和研究城镇化,城镇化就是一个以非农产业发展及其向城镇聚集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的城镇发展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而实现的农村和城镇融合、城乡资源互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不断发展;

同时,包括城镇反哺农村,增强城市产业对农业带动力,促进农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1.2认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与优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发挥城镇在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和农业,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吸纳和带动作用,就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1.2.1县域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

(1)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

农业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资料,因而它也是城镇化的基础。

(2)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动力。

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非农化就业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聚集,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的重要产业支撑。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够强化对乡村工业布局的引导和调控,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县域资源聚集优势,推进城镇化进程。

1.2.2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与引擎

(1)城镇化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增长。

城镇与农村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

集聚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城镇化发展实现集聚经济,通过集聚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2)城镇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与动力。

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拓展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为城镇化创造条件。

据专家分析,由于一个城市市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民3倍以上,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约0.5个百分点。

所以,以城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城镇化可促进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乡村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根据部分城镇发展水平指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二者的关系的相关计算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县级城市发展水平指标的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大致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7。

事实证明,县级城市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4)城镇化加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增长。

城镇人口增加和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

极化作用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的集镇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

当然,增长极也有扩散作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会使城镇经济中的信息、资本、产品、技术等向乡村和集镇转移。

2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4年河北省县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5.4%和82.4%;

生产总值6170.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9.8%,县域经济实现全部财政收入35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45.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123.3亿元,占全省30.2%,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尽管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容乐观的是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2.1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差距不小

县域内城镇经济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如没有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无法改变镇域经济结构,难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规模的扩大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2.1.1乡镇企业的数量和增加值呈增长态势

第一,河北省乡镇企业的单位数和增加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1至2006年乡镇企业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59%,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5.72%;

第二,平均每万个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1年每万个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为21.79亿元,2006年为2001年的1.66倍,达到了36.14亿元,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5%,为小城镇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基础。

2.1.2乡镇企业的规模偏小,人均增加值低

从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看,2001至2006年,河北省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呈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0.55%,但从绝对数额来看,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2006年江苏省乡镇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为52900元,同年,河北省的该指标为4277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86%。

2.2县域经济城镇化载体不发达

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规模为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而且是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完善的内涵式发展。

2007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4.9%;

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7%。

但河北省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只有40.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

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河北省要建设经济强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协调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这对于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表现为:

第一,县域建设基础设施不配套。

缺水少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第二,县域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第三,注重城镇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环境。

2.3县域经济产业体系不完善

200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2.6∶54.2∶3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6%,和全国的11.3%相比,多1.3个百分点。

河北省大部分县域产业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传统农业上,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较低,形成了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3把握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城镇化进程及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等。

3.1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对城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

城镇化建设应优化县域经济空间结构,选择有助于城镇化推进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可以有极核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点轴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和网络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3.2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城镇化带来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另一方面,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质量影响着城镇化程度。

要推进城镇化,必须办好教育,提高乡村农业劳动力质量。

3.3政府经济职能对县域经济的调控影响城镇化进程

在户籍、住房、粮食、副食品、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严格区分开,从而阻止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

因此,推进城镇化,县、镇、乡政府必须制定正确的政策及其措施,给予调控和引导。

4解析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4.1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制约县域经济增长

目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

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区域特色不明显。

4.2农业人口多,产业化发展滞后,影响城镇化建设

截至到2007年底,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达到44.94%,河北省为40.25%,低于全国4.69个百分点。

河北省是全国第五人口大省,城镇人口排在全国第7位,但农业人口的绝对量较大,乡村人口仍居全国第4位。

由于河北省农业人口基数较大,这给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提高城镇化进程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4.3县域工业布局分散,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

县域工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小城镇规模不经济,造成农村工业分散化。

企业聚集度差,产业集群没有发挥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作用,不能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4.4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仍不成熟

有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数量少。

有些地方对集群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集群内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不能体现出企业之间合理竞争和分工合作的优势,无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5评价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

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河北省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是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5.1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与问题分析

5.1.1城镇化水平提高

2007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40.25%,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但距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河北省的城镇化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城镇化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中等城市较少;

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较差等。

5.1.2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

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中,有49个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

小城镇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布。

京广铁路是全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两侧的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全省小城镇密集分布在这一地区。

秦、唐、沧三市沿渤海湾地区共聚集小城镇68个,占全省总数的8.0%,其中61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3835.9人,低于全省平均25.2%。

5.1.3小城镇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

2002至2005年,小城镇的数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69、285、296和314个,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40.51%、43.71%、46.18%和49.92%。

但是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相比,河北省小城镇的数量还是偏少。

5.1.4小城镇人口平均规模较小,聚集和辐射功能不强

由于乡镇总数过多,造成镇域平均人口规模偏小。

一般来说,当重点镇人口规模大于2万时,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形成;

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经济和社会起到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可见河北省很多城镇只有几千人,离形成集聚效应的2万人的规模人口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6年河北省省级重点镇辛兴镇人口规模也只有2.12万人,仅为5万人的42.4%,其它的普通小城镇更是远低于该标准。

因此不具备形成增长极的人口环境,也很难有效发挥其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建制镇对乡村地区带动服务功能不强。

5.1.5城镇建设分散化严重,镇区面积规模小

河北省城镇化存在着镇区面积较小的问题,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河北省农村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集中在2-5平方公里内,同时2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城镇数量也占到了很大比例,而5平方公里以上的小城镇数量只占很小比例。

河北省较小的镇区面积规模限制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没有形成乡镇企业集中的工业小区,建制镇对乡村地区带动服务功能不强,因而没有出现小城镇的集群化。

5.1.6城镇地方性不突出,没有形成与区域的良性互动

城镇的地方性是小城镇的特色所在,也是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

河北省有相当数量的小城镇的地方经济体系建设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小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各自的特色、盲目攀比、建设无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在建设方式上,相当数量的小城镇在建设上互相模仿,缺乏自身应有的个性与地方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存在危机。

5.1.7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

依据自来水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道路铺装率、建设投资额4个基本指标进行比较。

可看出,2006年河北省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94%,不但高于其它几个省份,还高于国家规定的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应在90%以上的标准,但没有让全部小城镇的居民都用上自来水。

2005年河北省建制镇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4m2,不仅低于国家规定的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3.5m2的标准,更低于发达国家小城镇的人均绿地面积,这些国家小城镇的人均绿地面积在12-20m2之间。

2005年小城镇的道路铺装率为65%,也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道路铺装率应在80%以上的标准。

2004年,河北省县城和建制镇建设总投资额达69亿元,虽然相对于2003年呈现增长的趋势。

但与一些发达省份小城镇建设投资总额相比,河北省这一指标总额仍然很低。

5.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5.2.1确定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原则

城镇化水平测定必须立足我国实际,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

二是运用综合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

四是目标性;

五是可操作性。

5.2.2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测定城镇化水平应包括城镇化的数量和质量二方面内容。

要科学全面地衡量县域城镇化程度,必须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系统地考察。

根据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我们构建了河北省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层反映城镇化的整体水平;

第二层反映各子系统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文化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

第三层为基础指标。

用城市化率来反映人口城市化水平,用GDP、人均GDP、二产占GDP比重、三产占GDP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反映经济城镇化水平,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高校教师数、从事科技人员数来反映社会城镇化水平,用年客运总量、年货运总量来反映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

5.2.3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测算

采用熵值法确定基础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各子系统城镇化水平指数,为城镇化水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了两个方法:

(1)熵值法原理;

(2)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法。

5.2.4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评价

采用上述研究方法,利用2001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及各子系统城镇化水平指数。

通过指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评价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四个单项指标,即经济、人口、社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高度相关的,相关系数值在0.8839以上,但它们与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均在0.9533以上,表明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四个方面。

具体结论如下:

(1)经济发展是提高城镇化综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相关系数高达0.9763。

表明经济发展不但与城镇化综合发展保持一致,而且对城镇化综合发展起着重要拉动作用。

(2)人口城镇化的指数逐年提高,但低于经济城镇化的作用。

河北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数从2002年的0.020提高到2007年的0.073,年均增长43.48%。

人口城镇化的指数与城镇化的综合指数相关系数为0.9759,即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的整体水平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3)社会文化城镇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

社会城镇化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2007社会文化城镇化水平更有显著提高,是2006年的1.48倍,且远高于其它子系统城镇化水平,它与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754。

说明社会文化城镇化水平对城镇化的综合水平的提高贡献也是很大的。

(4)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指数在2001和2002年上升很快,虽然2003年是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指数的最低点,但是其余年份其水平都很高。

基础设施城镇化的指数与城镇化的综合指数相关系数为0.9533,是四个指标中最低的一个。

即使2003年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指数比较低,但由于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文化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拉动,使得城镇化的综合指数仍呈上升态势。

(5)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河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2001年到2007年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30%。

6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6.1做好县域经济规划,适度优先发展城镇

切实做好城镇建设规划,要适度优先发展城镇,主要是指城镇型建制镇的适度优先发展。

通过系统规划,明确城镇建设重点,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同时,优先发展的城镇,就要合理规划其适度规模,节约土地,注重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实效。

要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并重点建设中心镇。

通过极化效应吸纳周边乡镇的优质资源集中配置,形成组团式城镇集群的龙头,走集约化的城镇重点发展新模式,是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突破口。

6.2改善城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城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重点是从制度和政策上给进城人口和产业提供优惠的条件,消除歧视,降低产业和人口进城的费用“门槛”,减少进城者后顾之忧。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应实行按居住地和就业原则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时,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6.3科学制定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

进一步强化区域规划,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管理,强化实施产业协调、效率优先原则。

第一,制定和完善促进现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现有乡镇工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重组。

第二,要把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作为乡镇工业企业新的增长点。

第三,制定政策和措施,使乡镇企业聚集,发挥聚集效益,促进企业规模扩大。

第四,发展、壮大城镇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这是产业发展和企业规模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

6.4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城镇化

依托于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人口的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三产业的增长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基于县域实际,促进产业集聚,构建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第一,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第二,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第三,完善产业间的产业链。

第四,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定位,突出抓好1-2个特色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步骤。

6.5打造园区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

园区经济代表着地区的实力和精华;

园区经济是一个载体,可带动新型都市的崛起;

园区经济是新增长点,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河北省发展园区经济的基本思路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镇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利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特色园区,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生态示范园区,建立生态旅游度假园区,打造贸易物流园区。

通过特色鲜明的园区建立和发展,引导产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的特色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基地,成为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和新增长点。

6.6大力推进与京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京津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京津冀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目前,受自身能力限制,京津地区还难于有效带动和辐射河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从长远看,京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必将对河北省的城市化产生积极作用。

6.7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多渠道筹集资金。

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分为三类:

一是纯公益性项目,要求城镇政府集中财力投资;

二是准公益性项目和一般收费项目,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其收益和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之间的差额由政府来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