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上册备课教案青岛版.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上册备课教案青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上册备课教案青岛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上册备课教案青岛版
第一单元地球与变化的地表
一、教材分析:
地层、化石、卵石这些名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对于地球及地层运动的知识,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对此获得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地层运动的一些典型例子,如:
火山、地震和风化现象等。
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层的运动现象,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地层变化运动的价值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
为此,教科书在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编写了《地球与变化的地表》单元。
特别指出的是《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和“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两条新内容。
增加“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标准的理由在于地表的变化可分剧烈的和缓慢的两种。
缓慢的地表变化不易察觉,以致各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持有“世界始终如今天这个样子”的观点,因此有必要让儿童了解这些缓慢的地表变化,渗透唯物辨证法思想。
这一内容标准的增加还有助于儿童学习地理的兴趣。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这一标准内容的增加是想让儿童了解,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在影响地表的变化外,人类的自身活动也是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力量。
有必要让未来的公民从小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敏感性。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发生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6.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8.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9.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大胆想象。
3.能够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交流。
5.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7.不迷信权威。
8.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3.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4.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5.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6.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极其提炼物的名称。
7.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8.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人类对植被、土壤、水的影响。
9.针对人类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教学时间安排:
六课时
1地球内部有什么1课时
2火山1课时
3地震1课时
4做一块卵石1课时
5各种各样的矿物1课时
6地表的变化1课时
1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插图及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许多的奥秘,但还有许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地球内部有些什么;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
三球仪
五、课时数1
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搜集有关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出示一组图片
师:
刚才的图片,同学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
钻探石油。
生:
开采煤矿
师:
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吗?
生:
……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师:
听同学们这么说,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有石油和煤等等。
那你们再猜测一下,地球内部还有什么?
生:
还有水。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们经常见到水从地下冒出来。
生:
有很热的岩浆。
师:
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师: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段视频,印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播放视频,印证猜测)
师:
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地动山摇,震撼人心。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
同学们探讨交流
师:
同学们说的很正确,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
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知道人们是通过那些科技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的吗?
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生:
我从电视上看到人们通过钻探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特点。
生:
我也看见过,但我还知道现在最先进的钻机钻探的深度也不过10千米。
连地表都钻不透。
生:
我还知道科学家是利用地震波,磁力提供的信息,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进行探知的。
2.师:
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
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3.师:
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
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
(利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第一组材料)
4.生:
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
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相同,也分为三层。
同学介绍的时候,弄清地壳、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5.师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录像)
2.师: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
做地球结构模型
师: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师:
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
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分组制作。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常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
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地壳
地球内部有什么地幔
地核
课堂检测
1.填一填下图中地球各部分的名称。
2.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检测一下吧!
(1)填一填: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地壳下面是地幔,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等成份组成,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半径约为________千米,主要由_____、______组成,温度估计高达______℃。
(六)教学反思
2火山
一、教学内容:
课本P5—6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知道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喷发的成因。
难点:
能做火山喷发实验,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火山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资料),模拟实验的材料,如铁盒子、三角支架、酒精灯、土豆泥、番茄酱等。
学生准备:
有关火山方面的资料。
五、课时数1
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新课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火山喷发壮观场面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火山的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关于火山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在讨论时,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面认识火山做铺垫。
2.认识火山喷发现象。
(1)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方法一:
①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将它塑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山顶端”挖一个小洞。
(如果没有铁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替)
②往洞口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并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③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注意:
①选用铁盒或易拉罐。
②l克淀粉倒人约200ml水。
③番茄酱或淀粉糊不易太稠,以防糊粘底效果不明显。
④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组织学生讨论:
火山是怎样爆发的?
(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指导学生看“火山构造示意图”,由于学生已有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作铺垫,示意图就不难理解了。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
3.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
着重对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
山岛的形成进行解释,应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可结合教材资料、学生带来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加以补充。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火山喷发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例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
此外,由于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长白山的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热喷泉,景象非常壮观,还有的地区利用火山地热来发电等。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4.了解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
(1)视频资料:
可播放一些火山喷发壮观景象的录像和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亲临火山喷发的场面。
据记载,火山喷发时岩浆的平均流速可达到每小时50千米~70千米,温度高达800℃以上,流程可超过100千米。
(2)历史上有许多的火山喷发事件,可让学生了解一下:
公元79年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1883年的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状况
及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5.了解科学家对火山喷发研究的贡献。
这部分内容可结合教材资料、学生资料、教师资料进行教学。
火山喷发会给人们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减轻它的危害,就要及时预报喷发的时间和规模,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但是仍有不少科学家亲临火山喷发的现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观察和记录,甚至为研究火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法国火山学家喀夫特夫妇在考察日本仙岳火山喷发时不幸双双遇难。
课堂检测
一、填一填:
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下会沿着裂缝上升。
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
2.火山石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和涌出地面的冷却而成的堆成的锥形山。
3.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做。
4.火山喷发给我们造成灾难,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等矿藏。
5.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那里的物质热得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叫做。
二、当好小法官:
1.我国现已发现的600多座火山,全部是死火山。
()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火山活动的星体。
()
3.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
4.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
5.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三、认真选一选:
1.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活火山B.死火山
2.地壳厚薄不均,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千米。
A.20B.30C.40
3.地球内部的温度()。
A.很低B.与地面一样高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
4.岩浆冷却后变成的是岩石,说明岩浆的成分()。
A.与岩石接近B.与岩石完全一样
5.火山喷发是,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六)教学反思
3地震
一、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2.通过分组实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在危急时刻处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地震的成因。
难点: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和学法
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卷巾三条(不同色)、杉木板一小长条或长树枝一条、纸箱、记号笔等。
五、课时数1
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孩子们.看完后谈一谈你的心情和想法.”
多媒体出示视频录像。
生:
沉重、悲伤、想帮助他们等。
师:
这一切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呀?
生:
地震
师:
为了使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少,我们需要用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震。
(出示课题)
师:
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地震的那些知识呢?
(学生可能说出:
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前自然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我保护等。
)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谈话:
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1:
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①讲解:
每个同学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这一层层的毛巾很像地下一层层的岩石。
假如地下的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会弯曲)
你在自然界中看过弯曲的岩层吗?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实验2:
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①讲解:
每组桌上有一根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压断。
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想:
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可能也会被压断)当岩层被挤压断裂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可能会发生地震,有剧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音。
)
4.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猜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汇报)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5.讲解地震的成因
(1)讲解地震的成因
地壳内部的岩层受到巨大的压力。
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既有自上而下的压力,也有来自侧面的挤压力。
当岩层两侧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平排列的岩层就会变形,像我们刚才做的挤压毛巾的实验那样,岩层也会发生弯曲,产生褶皱。
褶皱的岩层不再是水平的,有的地方拱起来,有的地方凹下去。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继续增大的时候,就会由褶皱到断裂,像我们在实验中把木棍压断一样。
当我们用力把木棍压弯时,由于弹性的作用,木棍中就蓄存了很大的力量。
如果手一放松压力,木棍在弹力的作用下就会伸直。
如果用力把木棍压断,蓄存在木棍中的力量就会一下子施放出来,引起木棍震动起来,发出"啪"的一声响。
这时,手会感到木棍的震动,有麻的感觉。
地下的岩层那么厚、那么坚硬,必须受到很大很大的压力才能把它压弯。
当岩层被压弯、发生褶皱时,岩层内就会蓄存很大很大的能量。
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超过了岩层坚固程度的时候,岩层就会被压断,施放出特别大的能量,发出巨大的声响,引起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时施放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从岩层断裂处向四周传播的,传到哪里,哪里的大地以及大地上的各种物体--山脉、房屋、树木、家具、桌上的物品、吊灯等,都会跟着震动起来,严重时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
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通过仪器才能测量出来。
(2)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地震成因和危害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地震前兆和预报。
1.谈话: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害,那么地震发生之前有哪些异常的现象出现?
请你们介绍给大家。
2.学生介绍所知的一些异常现象。
3.出示课件(地震先兆及谚语)引导学生学习。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对地震研究的科学贡献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简单介绍世界上第一架监
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原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谈话:
如果我们遇到了地震应该怎么办呀?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总结避震知识。
课件出示(地震防预常识)
地震自救小检测(出示课件)
这些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师问: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生先说师后说)
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能有所应对。
搜集有关地震和防震的资料。
办一期以地震为主题的手抄报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地壳越往深处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大。
________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的不断补充,岩浆压力逐渐________。
岩浆遇到_________的地表时,会发生爆炸性喷发,形成火山。
地下的岩层在_______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________。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__________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做一做
跟老师和同学们做一次避震演习。
(六)教学反思
4做一块卵石
一、教学内容
P10—11页
二、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的磨圆模拟实验。
在准备的材料中,页岩是用来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页岩质地较软。
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
五、课时数1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1.展示学生带来的各种卵石,让带来卵石的学生讲一讲都是从那儿找到的,自己卵石的特点。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
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
2.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师确定本课研究的重点“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二、做一块卵石
1.让学生掌握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让学生带着“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来观察,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并且对比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石头大小、形状的逐步变化,以便让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2.进行风化作用和搬运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占有较多的教学时间。
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由于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
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3.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长岛月亮弯的卵石滩”课下探究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温度
风化水
植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填一填
温度、水、动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___________。
它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_______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_______过程中,受到______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2.动手做一做
收集卵石,制作一幅卵石画。
(六)教学反思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学内容
课本P12—14页插图及资料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够调查和了解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够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
2.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我们应该保护好陆地物质,开发新能源。
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