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ing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749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learing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Elearing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Elearing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Elearing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Elearing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learingWord格式.docx

《Elearing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learing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learingWord格式.docx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E-learning迈入E-learning2.0时代【2】,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人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知识传播多向化【3】。

1、E-learning的定义及其特征

1.E-learning的相关概念

首先讨论学习是什么。

"

詹姆斯·

博特金(Jamesw.Botkin)

【4】认为学习问题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

赵鸣九老师【5】认为学习是指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或与他人交往而发生的经验的获得和行为的变化,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的过程;

莫雷老师【6】认为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有机体的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心理得到发展。

因此,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演变有三个里程碑【7】:

文字诞生使人类文化传播跨越时空,是人类学习演变的第一个里程碑;

印刷术诞生提高书写速度及效率,是人类学习演变的第二个里程碑;

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诞生引发学习变革,是人类学习演变的第三个里程碑。

数字技术本指将图文声像等一切信息通过二进制数字0和1来表示、处理和传输的技术【8】,延伸为由此产生的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并带来数字化学习(E-leaming)

【9】。

2.E-learning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E—learning的理解、定义尚未形成统一。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和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societyforTraining&

Development)对E-learning的表述比较具有代表性。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10】认为,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11】。

美国教育训练发展协会(AmericansocietyofTrainingandEducation,简称ASTD)

【12】则将E-learning定义为:

利用电子数字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其传递方式包括互联网(Intem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之间建立的内部网络(Extranet),卫星广播(SatelliteBroadeast)、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CD—ROM等。

3.E-learning课程的模式

(1)集中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局域网条件,学生在网络教室中各自的计算机前进行学习的模式。

协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要模拟面对面的教室环境,而且由于计算机的支持,可以提供更为方便有效的其他功能。

在系统控制下,学生与网络之间的教学活动以交互式方式进行,网络对学生而言相当于一个虚拟的教师,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整学习的内容,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远程学习模式

所谓远程学习,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学系统。

在远程教学环境下,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员和学员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或协作学习,教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员互相联系、互相讨论。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师生可以用到更多的教育数据库,从校园网,全国教育信息网乃至全球信息网中获取所需学习资料,一个教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导更多的学员。

4.E-learning课程模式的特点

1.开放性(全球性、共享性【13】)

基于信息技术的E—learning课程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等媒介为手段,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2.交互性

在E-learning课程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交流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电子邮件或网络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3.丰富性

E-learning课程模式下,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内容完整、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4.专业化

随着课改的实施,专家资源越显匮乏,专业引领成为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发展的瓶颈。

网络学习实现了培训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专家在线、专家文本的阅读大大缩短了专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能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关注,甚至平等的对话,从中可汲取他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经验。

【14】

5.学习自主化

E-Learning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需求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6.资源多元化

E-Learning所提供的资源不仅包括知识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

知识资源指的是资源库中提供的与学习相关的数据,人力资源则是指知识的提供者、使用者,如专家、教师、学生。

E-Learning资源库中汇集了大量与学习相关的数据,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超媒体功能,使得其学习内容包括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学习素材,听到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

E-Learning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不仅是本国主流文化知识,还包括其他文化下的各种相关资源,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下同一课程内容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对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

E-Learning还能提供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如多元化的专家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可以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来做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接聆听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教学和经验介绍。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3.研究成果主要侧重点【15】

(1).关于E-learning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E-learning引发的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环境创建、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等相关问题。

(2)关于E-learning与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从2002年-2007年,关于E-learning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总体来看研究数量太少,且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几门课程上,在基础教育中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或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则非常少,说明关于E-learning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潜力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3)关于E-learning与教师职业或角色等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E-learning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教育与培训、教师素养培养等。

(4)关于E-learning与学生角色和学生培养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E-learning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个人知识的管理、自我监控学习因素的分析和学生行为分析平台的建立与学生网络教学反应的调查分析等。

(5)关于E-learning实践的研究。

内容主要涉及关于E-learning教学或学习系统的设计、开发、技术实现、应用、改进等。

(6)关于E-learning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

E-learning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拓展作用、多重角色,E-learning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挑战、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E-learning在创建学习型图书馆中的应用等。

(7)关于E-learning与企业培训的研究。

E-learning在企业培训中的理论探索、培训模式、实施应用、解决方案和效果分析等。

2、E-learning的发展前景及其挑战

信息化教育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教育的新的教育形态。

传统的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为工业社会服务。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现行教育的基础,催生出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我们正在从发展中的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同样,我们的教育也正在从工业社会的教育走向信息社会的教育,现行教育正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教育与新兴的信息化教育并存的特殊时期,但是,后者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有无限的生命力。

数字化学习是为了回应和迎合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教育提出的全新的需求和挑战,它是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文化。

这种新学习文化的特点是终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协作的学习、主动的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分布性的特点。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提倡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与新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是相一致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在数字化学习中得到体现和实现。

我们应该感谢E-learning,它引发了更多的人去关注教育,去重新思索教育的真正含义,也为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改革。

E-learning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的革命,也成就了一流企业塑造一流人才的梦想。

美国思科总裁约翰·

钱伯斯曾经预言“互联网应用的第三次浪潮是E-learning”。

现在,这个预言已经变为现实。

网络学习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手段,这是第三次浪潮的根源。

E-learning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人们必将从一次性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而互联网则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E-learning教学的启示

1.重视E-learning教学模式对教育的创新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工作实践脱节问题,随着信息环境迅速变化,这一问题更突出。

采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已成为学界共识【16】。

E-learning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实现以上两点。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E-learning教学模式对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作用,应对E-learning教学与传统教学一视同仁,逐步开展E-learning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开设E-learning课程,使两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2.制订E-learning质量的评估标准和实施规范

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是实现E-learning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我国台湾地区出台了由机构认证、课程认证、教材认证、教学平台评定等标准组成的E-learning教学准入和评估体系,推动了E-learning教育在教学规模、质量上的同步发展与提升【17】。

我国大陆可在原有的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基础上,根据E-learning教学模式特点予以适当改动,发布针对E-learning教学的专门认证和评估标准;

还可考虑制订针对E-learning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推进E-learning课程资源共享。

此外,教育部门还须制定包括课程开设原则与审核步骤、授课内容与方式、学分获取、考核标准、教学设施维护、经费支持等内容的E-learning教学实施细则,指导E-learning教学开展。

3.强化E-learning教学平台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是E-learning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其建设水平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国大陆多数学校尚未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成网络教学平台的院系也未能充分利用平台功能,课程查询、视频会议、作业提交、成绩发布和用户博客等服务很少开通。

因此,引入著名的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并结合师生需求加以适当改造,加强资源整合与更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实为当务之急。

4.吸收高校图书馆嵌入E-learning教学

我国大陆不少高校图书馆已利用网络开展信息素养、图书馆使用课程的教学,在网络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部分图书馆还参与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我们可邀请图书馆员与本专业教师合作,投身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致力于平台上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网络资源等各类型教学参考资源的整合与导航,如对课程参考书目和光盘文献即可提供指向图书馆相应数据库的链接。

并参与E-learning教学过程规划与活动设计,尽量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

实用性并重。

5. 加强对E-learning教学的宣传和培训

E-learning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短,还不为广大学生乃至部分教师所熟知。

与我国台湾地区相比,教学平台使用人数较少,在线讨论区、答疑区几乎无人问津。

有鉴于此,各图书情报学院应通过教师口头宣传、制作E-learning介绍手册、发布平台使用教学视频、在教学平台上设置“在线帮助”功能、开设培训讲座和课程、加强教师间和学生间的应用交流等方式,提高E-learning教学在师生中的知晓度,防止E-learning学流于形式【18】。

~~~~~~~~~~~~~~~~~~~~~~~~~~~~

【1】陈奕帆.资讯教育和数位学习〔EB/OL〕2012-01-04

【2】胡翠红:

Web2.0、library2.0与E-learning2.0【J】.现代情报,2009(11):

35-38,42

【3】牛端、田晟:

Web2.0下的E-learning2.0变革:

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享【J】2008(8):

4-17

【4】【美】詹姆斯·

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3

【5】赵鸣九:

学习的实质与学习的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1):

90-94

【6】莫雷:

论学习理论[J].教育研究,1996,(6):

46-53

【7】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

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

【8】【美】葛洛蒂,【中】张国治.数字化世界【M】.北京:

电了工业出版社,1999:

10.

【9】桑新民:

言息时代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

25

【10】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

【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1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下)

【12】徐章华:

数字学习最佳指引:

资策会教育训练处讲师群【EB/Ol】

【13】吴建:

《浅谈E-learning在教学中的应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112期

【14】刘洪泉、徐蓉:

《试论网络化学习》中国成人教育---教学论2009年2月

【15】孟亚玲等:

《E-learning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

【16】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等.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J〕.图书情报知识,2007

(1):

112-113

【17】林燕珍,何荣桂.数位学习服务平台简介及其应用〔J〕.台湾教育,2011(8):

12-21【18】寇继虹,等高校E-learning平台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C〕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