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模型总结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需求模型总结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求模型总结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级用例描述主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一次完整交互,不是任何其他交互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包含在海级内的用例是鱼级用例。
更高级别的风筝级用例,风筝级用例就是上面的业务用例。
如果适应更广泛的业务交互。
数据流分析法
这个方法来自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
使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型。
注意数据流图描绘的是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中没有具体的物理元素,只是描述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
数据流图在分析和设计的前期使用,数据流图中的处理,是逻辑上存在的一个过程,开始时不要考虑对应任何具体的软件实体(不要把处理当成了模块)。
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确定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处理,才能由输入产生输出?
--通过这种思路获得对系统功能需求的理解。
最终究竟由哪个软件实体来承担一个处理,是设计阶段的事情。
最终,有可能一个处理最终由多个软件实体承担,也由可能,多个处理由一个软件实体承担。
甚至可能,某些处理是人工的过程,最终不对应任何的软件实体---哪部分处理通过用户手工完成,也是设计的内容。
数据流图中的数据存储也不是实际存在的物理实体。
数据流图的基本要点是描述“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
数据流图的意义在于分析,而不在于设计。
避免数据流图中的设计的味道。
许多人画不好数据流图,是因为在画数据流图的过程中。
因为他们把数据处理想象成模块或者对象,把数据存储看成了具体的数据文件或者数据库。
另外不要在数据流图中,表现分支和循环,这样会造成混乱,画不出正确的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中,描绘所有可能的数据流向,而不应该描绘出现某个数据流的条件。
--有时候你可把判断条件当成是输入的数据。
面向对象与数据流分析
是否可以在面向对象设计中使用数据流分析法,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大部分讲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书,都反对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使用传统的结构化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可以使用,但要小心使用。
有下面的理由
数据流图,涉及了系统内部的分析。
而用例分析方法不涉及系统的内部。
只通过用例分析系统,总是觉得分析的不够彻底。
有些系统,本身就是一数据处理为主要任务的,应用的逻辑集中在数据的处理上而不是交互的过程上,不适合使用用例分析法。
数据流图流传很久,容易被人看懂,容易在交流中使用。
而用例图使用的人少,许多人对它不熟悉。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中,使用数据流图分析后,就要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抽象对象,数据流图上的每种元素数据流,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和数据处理,都可能用来抽象对象。
一般的意义下,在面向对象的程序中,对象或类构成了系统的逻辑结构。
而模块反应了系统的物理结构。
模块的概念往往和具体的编程语言相关,比如在C++中,模块对应独立的编译单元。
一个编译单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紧密相关的类实现。
模块是一个很不精确的概念。
在实际的交流中,甚至在一些正式的文档上,模块可能代表任何的软件实体。
特别是在结构化设计方法里面,模块可以是单独命名的,可以通过名字来访问的任何程序对象的集合,过程,函数,子程序,宏都可以作为模块。
对这种不准确的概念,应该怎样办,应该从狭隘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应该“求其意而忘其形”。
但要注意在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数据流图确实是危险的。
注意下面的两点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数据流图,注意不要回到结构化设计的路子上。
数据流图,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析,是帮助程序员理解需求,千万不要在让数据流图有了设计的味道。
JACKSON分析方法
JACKSON方法是一套完成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Jackson认为有三种形式的数据结构。
、顺序、选择和重复。
三种数据结构可以进行任意嵌套,组合。
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JACKSON方法的从目标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入手,导出程序框架结构,再补充其它细节,就可得到完整的描述程序结构的JACKSON图。
我在实际中,我没有完整的使用过JACKSON方法(实际上,我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种方法)。
我只在分析阶段,经常使用JACKSON图描述复杂的要处理的数据的逻辑结构。
我把这种只把JACKSON方法用来做分析的方法,称为JACKSON方法。
JACKSON方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对要处理的复杂数据,绘制JACKSON图进行分析,了解需求。
另外,除了使用JACKSON图来完成分析,我还使用过JACKSON图,来描述过复杂配置文件的文件结构。
因为JACKSON图关注与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不比关心数据的具体存在形式。
用来设计配置文件的格式,挺合适的。
在中国移动数据网管系统中。
我就使用了这种图来设计数据转换配置文件的数据结构。
最终,配置文件使用了XML文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析方法
交互型的系统系统和外部有复杂的交互过程,适合使用用例分析法。
有图形界面的软件或者服务端常是这种情况。
对数据处理性的系统,可能存在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要求有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对这样的,适合使用数据流的分析。
如果被处理数据,有复杂的结构,就适合使用面向数据结构的分析方法。
在同一个项目中,可能使用到多种分析方法。
需求模型总结二:
需求分析方法KANO模型
这个模型是日本一位叫KANO的教授提出的,所以就叫做了KANO模型。
他把用户需求做了非常有指导性的分类,分别是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也称为必备需求、理所当然需求,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基本要求。
是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
当其特性不充足时,用户很不满意;
当其特性充足时,用户也不会因此而表现出满意。
期望型需求是指用户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的话,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会显著增加。
兴奋型需求又称魅力型需求。
指不会被用户过分期望的需求,但一旦得到满足,用户满意度也急剧上升。
即使还不完善,用户变现出的满意状况也非常高。
反之,即使没有满足,用户也不会因而变现得不满意。
无差异型需求不论提供与否,对于用户体验无影响,它们不会导致用户满意或不满意。
反向型需求又称逆向型需求,指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而且提供的程度与用户满意程度成反比。
看着上面的图以及定义,你就可以了解什么是KANO模型了。
如果觉得有点复杂,没关系,我给你说个简单版的
当你的产品某个功能或服务,
存在时,用户的内心独白是「必须的呀」,不存在时,独白是「我擦,连这个都没?
」,那么这个就是基本型需求;
存在时,用户的内心独白是「这个真不错,赞赞赞」,不存在时,独白是「如果有xxxx就更好了」,那么这个就是期望型需求;
存在时,用户的内心独白是「哇塞,这个太酷了」,不存在时,独白是没有任何独白,那么这个就是兴奋型需求;
存在时,用户的内心独白时「哦」,不存在时,独白是「哦」,那么这个就是无差异型需求;
存在时,用户的内心独白时「瞎弄什么鬼呀」,那么这个就是反向型需求。
另外还要必须了解的是,用户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期望型需求会慢慢变成基本型需求,例如现在手机的基本型需求就不只是打电话发短信了,相机、音乐都转变成了基本型需求,所以判别需求的分类需要在一个条件内,如所处时期,市场环境等。
说了那么多,KANO模型对产品设计有什么用呢?
产品经理在面对大量需求时(用户反馈的需求、老板的需求、团队头脑风暴的需求、从竞品分析得出的需求等等),应该先做哪些后做哪些,KANO模型就为其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
一般来说,基本型需求优先级要排在前面,第一个版本可以先做基本型需求的功能,因为如果连用户的基本需求都没满足,其它功能再炫酷,用户也会对你的产品无动于衷。
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如果想让产品在竞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满足用户的期望型需求,甚至是兴奋性需求。
小米的手机系统MIUI就是通过不断满足用户期望型需求,并且小米1代手机以1999超出预期的性价比满足了用户的兴奋型需求,使得小米在一片红海的手机市场杀出重围。
所以,当你看到产品经理有大量的需求时,不妨通过KANO模型去分类需求,然后就可以更好和产品经理讨(si)论(bi)了。
最后,出一个题目让大家思考,
QQ发布第一个版本时期,有以下用户需求,按照KANO模型对其进行分类
1、卡通头像
2、QQ表情
3、聊天记录管理器
4、看谁在线上
5、安全性
6、传文件
7、很小的.exe文件
8、视频
9、聊天室
10、语音
11、反应速度快
本文转自开发者头条
微信号IdeaofSE
需求模型总结三:
需求分析模板
引言引言是对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的概览,是为了帮助阅读者了解这份文档是如何编写的,并且应该如何阅读、理解和解释这份文档。
1编写目的说明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是为哪个软件产品编写的,开发这个软件产品意义、作用、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意图。
通过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详尽说明了该软件产品的需求规格,包括修正和(或)发行版本号,从而对该软件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义。
如果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只与整个系统的某一部分有关系,那么只定义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说明的那个部分或子系统。
2项目风险具体说明本软件开发项目的全部风险承担者,以及各自在本阶段所需要承担的主要风险,首要风险承担者包括●任务提出者;
●软件开发者;
●产品使用者。
3文档约定描述编写文档时所采用的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或者各种排版约定。
排版约定应该包括●正文风格;
●提示方式;
●重要符号;
也应该说明高层次需求是否可以被其所有细化的需求所继承,或者每个需求陈述是否都有其自己的优先级。
4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列举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所针对的各种不同的预期读者,例如,可能包括●用户;
●开发人员;
●项目经理;
●营销人员;
●测试人员;
●文档编写入员。
并且描述了文档中,其余部分的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并且针对每一类读者提出最适合的文档阅读建议。
5产品范围说明该软件产品及其开发目的的简短描述,包括利益和目标。
把软件产品开发与企业目标,或者业务策略相联系。
描述产品范围时需注意,可以参考项目视图和范围文档,但是不能将其内容复制到这里。
6参考文献列举编写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时所用到的参考文献及资料,可能包括●本项目的合同书;
●上级机关有关本项目的批文;
●本项目已经批准的计划任务书;
●用户界面风格指导;
●开发本项目时所要用到的标淮;
●系统规格需求说明;
●使用实例文档;
●属于本项目的其它己发表文件;
●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所引用的文件、资料;
●相关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所有参考资料应该按一定顺序排列。
如果可能,每份资料都应该给出●标题名称;
●作者或者合同签约者;
●文件编号或者版本号;
●发表日期或者签约日期;
●出版单位或者资料来源。
综合描述这一部分概述了正在定义的软件产品的作用范围以及该软件产品所运行的环境、使用该软件产品的用户、对该软件产品己知的限制、有关该软件产品的假设和依赖。
1产品的状况描述了在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所定义的软件产品的背景和起源。
说明了该软件产品是否属于下列情况●是否是产品系列中的下一成员;
●是否是成熟产品所改进的下一代产品;
●是否是现有应用软件的替代品(升级产品);
●是否是一个新型的、自主型的产品。
如果该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定义的软件系统是●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其它系统和其它机构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关系。
那么必须说明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定义的这部分软件是怎样与整个大系统相关联的,或者(同时)说明相互关系的存在形式,并且要定义出两者之间的全部接口。
2产品的功能因为将在需求分析报告的第4部分中详细描述软件产品的功能,所以在此只需要概略地总结。
仅从业务层面陈述本软件产品所应具有的主要功能,在描述功能时应该针对每一项需求准确地描述其各项规格说明。
如果存在引起误解的可能,在陈述本软件产品主要功能的作用领域时,也需要对应陈述本软件产品的非作用领域,以利读者理解本软件产品。
为了很好地组织产品功能,使每个读者都容易理解,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给出。
也可以采用图形方式,将主要的需求分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用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或类图进行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是很有用的。
参考用户当前管理组织构架,了解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能,将有助于陈述软件产品的主要功能。
3用户类和特性确定有可能使用该软件产品的不同用户类,并且描述它们相关的特征。
往往有一些软件需求,只与特定的用户类有关。
描述时,应该将该软件产品的重要用户类与非重要用户类区分开。
用户不一定是软件产品的直接使用者,通过报表、应用程序接口、系统硬件接口得到软件产品的数据和服务的人、或者机构也有他们的需求。
所以,应该将这些外部需求视为通过报表、应用程序接口、系统硬件接口附加给软件产品的附加用户类。
4运行环境描述了本软件的运行环境,一般包括●硬件平台;
●操作系统和版本;
●支撑环境(例如数据库等)和版本;
●其它与该软件有关的软件组件;
●与该软件共存的应用程序。
5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确定影响开发人员自由选择的问题,并且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成为一种限制。
可能的限制包括下列内容●必须使用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避免使用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要求遵循的开发规范和标准例如,如果由客户的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负责软件维护,就必须定义转包者所使用的设计符号表示和编码标准;
●企业策略的限制;
●政府法规的限制;
●工业标准的限制;
●硬件的限制例如,定时需求或存储器限制;
●数据转换格式标淮的限制。
6假设和约束(依赖)列举出对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影响需求陈述的假设因素(与己知因素相对立)。
如果这些假设因素不正确、不一致或者被修改,就会使软件产品开发项目受到影响。
这些假设的因素可能包括●计划使用的商业组件,或者其它软件中的某个部件;
●假定产品中某个用户界面将符合一个特殊的设计约定;
●有关本软件用户的若干假定(例如假定用户会熟练使用SQL语言。
);
●有关本软件开发工作的若干假定(例如用户承诺的优惠、方便、上级部门给予的特殊政策和支持等。
●有关本软件运行环境的一些问题;
此外,确定本软件开发项目对外部约束因素所存在的依赖。
有关的约束可能包括●工期约束;
●经费约束;
●人员约束;
●设备约束;
●地理位置约束;
●其它有关项目约束;
外部接口需求通过本节描述可以确定,保证软件产品能和外部组件正确连接的需求。
关联图仅能表示高层抽象的外部接口,必须对接口数据和外部组件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写入数据定义中。
如果产品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外部接口,那么应该把这些外部接口的全部详细需求并入到这一部分实例中。
注意必须将附加用户类的特征与外部接口需求加以区分,附加用户类的特征描述的是通过接口取得软件产品的数据和服务的人的需求;
而外部接口需求描述的是接口本身的需求。
1用户界面陈述需要使用在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描述每一个用户界面的逻辑特征。
必须注意,这里需要描述的是用户界面的逻辑特征,而不是用户界面。
以下是可能包括的一些特征●将要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l)标准或者产品系列的风格;
●有关屏幕布局或者解决方案的限制;
●将要使用在每一个屏幕(图形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可能包括选单;
标准按钮;
导航链接;
各种功能组件;
消息栏;
●快捷键;
●各种显示格式的规定,可能包括不同情况下文字的对齐方式;
不同情况下数字的表现格式与对齐方式;
日期的表现方法与格式;
计时方法与时间格式;
等等。
●错误信息显示标准;
对于用户界面的细节,例如一个特定对话框的布局,应该写入具体的用户界面设计说明中,而不能写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
如果采用现成的、合适的用户界面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另文描述,可以在这里直接说明,并且将其加入参考文献。
2硬件接口描述待开发的软件产品与系统硬件接口的特征,若有多个硬件接口,则必须全都描述。
接口特征的描述内容可能包括●支持的硬件类型;
●软、硬件之间交流的数据;
●控制信息的性质;
●使用的通讯协议;
3软件接口描述该软件产品与其它外部组件的连接,这些外部组件必须明确它们的名称和版本号以资识别,可能的外部组件包括●操作系统;
●数据库;
●工具;
●函数库;
●集成的商业组件说明这里所说的“集成的商业组件”,是指与系统集成的商业组件,而不是与软件产品集成的商业组件。
例如中间件、消息服务,等等。
描述并且明确软件产品与软件组件之间交换数据或者消息的目的。
描述所需要的服务,以及与内部组件通讯的性质。
确定软件产品将与组件之间共享的数据。
如果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实现数据共享机制,例如在多用户系统中的一个全局数据区,那么就必须把它定义为一种实现上的限制。
4通讯接口描述与软件产品所使用的通讯功能相关的需求,包括●电子邮件;
●WEB浏览器;
●网络通讯标准或者协议;
●数据交互用电子表格;
必须定义相关的●消息格式;
●通讯安全或加密问题;
●数据传输速率;
●同步和异步通讯机制;
系统功能需求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记录,详细列出与该系统功能相关的详细功能需求,并且,唯一地标识每一项需求。
这是必须提交给用户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所提供的功能执行服务或者使用所指定的使用实例执行任务。
描述软件产品如何响应己知的出错条件、非法输入、非法动作。
如果每一项功能需求都能用一项,也只需要用一项测试用例就能进行验证,那么就可以认为功能需求已经适当地进行描述了。
如果某项功能需求找不到合适的测试用例,或者必须使用多项测试用例才能验证,那么该项功能需求的描述必然存在某些问题。
功能需求是根据系统功能,即软件产品所提供的主要服务来组织的。
可以通过使用实例、运行模式、用户类、对象类或者功能等级来组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便用这些元素的组合。
总而言之,必须选择一种是读者容易理解预期产品的组织方案。
用简短的语句说明功能的名称,例如“1系统参数管理”。
按照服务组织的顺序,逐条阐述系统功能。
无论说明的是何种功能,都应该针对该系统功能重复叙述1~3这三个部分。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这一部分内容,例如采用使用实例、运行模式、用户类、对象类、功能等级等,也可以采用它们的组合。
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即将开发的软件产品。
一般来说,每个使用实例都对应一个系统功能,因而按照使用实例来组织内容比较容易让用户理解。
对应一些被共享的独立使用实例,可以定义一些公用系统功能。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在2节“产品的功能”中描述的全部需求,以及它们的规格说明;
必须在某个系统功能描述中有所反映,而且不应重复。
1说明和优先级对该系统功能进行简短的说明,并且指出该系统功能的优先级是高、中、还是低。
需要的话,还可以包括对特定优先级部分的评价,例如利益、损失、费用和风险,其相对优先等级可以从1(低)到9(高)。
2激励/响应序列列出输入激励(用户动作、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或者其它触发)并且定义针对这——功能行为的系统响应序列,这些序列将与使用实例中相关的对话元素相对应。
描述激励/响应序列时,不仅需要描述基本过程,而且应该描述可选(扩充)过程,包括例外(引起任务不能顺序完成的情况称为例外)。
疏忽了可选过程,有可能影响软件产品的功能;
如果遗漏例外过程,则有可能会引发系统崩溃。
如果采用流程图来描述激励/响应序列,比较容易让用户理解。
3输入/输出数据列出输入数据(用户输入、来自外部接口的输入或者其它输入)并且定义针对这些输入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地输出数据,描述对应区别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
当有大量数据需要描述时,也可以分类描述数据,并且注明各项数据的输入、输出属性。
对于每一项数据,均需要描述●数据名称;
●实际含义;
●数据类型;
●数据格式;
●数据约束;
对于复杂的处理方法,仅仅给出算法原理是不够的,必须描述详细的计算过程,并且列出每一步具体使用的实际算式;
如果计算过程中涉及查表、判断、迭代等处理方法,应该给出处理依据和相关数据。
如果计算方法很简单,也可以将其从略,不加描述。
其它非功能需求在这里列举出所有非功能需求,主要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等。
1性能需求阐述不同应用领域对软件产品性能的需求,并且说明提出需求的原理或者依据,以帮助开发人员做出合理的设计选择。
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性能需求,如果需要,可以针对每个功能需求或者特征分别陈述其性能需求。
在这里确定●相互合作的用户数量;
●系统支持的并发操作数量;
●响应时间;
●与实时系统的时间关系●容量需求存储器;
磁盘空间;
数据库中表的最大行数。
2安全措施需求详尽陈述与软件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破坏、危害相关的需求。
定义必须采取的安全保护或动作,以及必须预防的潜在危险动作。
明确软件产品必须遵从的安全标准、策略、或规则。
3安全性需求详尽陈述与系统安全性、完整性问题相关的需求,或者与个人隐私问题相关的需求。
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到软件产品的使用,和软件产品所创建或者使用的数据的保护。
定义用户身份认证,或备授权需求。
明确软件产品必须满足的安全性或者保密性策略。
也可以通过称为完整性的质量属性来阐述这些需求。
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安全需求范例如下“每个用户在第一次登录后,必须更改他的系统预置登录密码,系统预置的登录密码不能重用。
”4软件质量属性详尽陈述对客户和开发人员至关重要的在软件产品其它方面表现出来的质量功能。
这些功能必须是确定的、定量的、在需要时是可以验证的。
至少也应该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