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73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Word格式.docx

--,20分钟,每日2次。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

23]

6。

《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

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

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

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

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参汤。

(2)肠胃实热:

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

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

(3)少阳里实:

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

(4)中阳不运:

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

(5)脾肾阳虚:

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

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下

利,用桃花汤。

(6)阴虚下利:

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

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

(7)寒热互结:

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寒热错杂之下

利,用乌梅丸;

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

[时珍国药研究,1996,《l,:

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

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连黄芩汤。

[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

麻黄。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

[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

(34)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再服。

[释义]本条宜分二段读,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为第一段,其下利仍以表

证为主。

从“喘而汗出者”以下为第二段,说明表证误下后,病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

而下利。

太阳病,桂枝证,本当汗解,而误用下法,是反其道而行之,故曰“医反下之”。

惟其误用下法,致伤胃肠,因而下利不止。

此时下利属性为何,当据证而辨。

从后文

“脉促者,表未解也”来看,说明虽经误下,而表证仍在,邪正相争仍较明显,故其下

利仍以表证为主,治法当以解表为要,结合治利。

第二段是说表病误下之后,病情发生

变化,表证不复存在,即令尚存轻微之表证,亦在次要地位,而以肠热下利为主,揣摩

后文“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可得其详。

盖误下之后,见“喘而汗出”,而不

言“表未解”,知外邪入里化热,热邪逼迫,使大肠传导太过,此热性下利之由来。

与大肠为表里,且热性炎上,肺气受其熏蒸,故见喘象;

蒸于体表,逼液外泄,是为汗

出。

病情如此,恰与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之葛根芩连汤相合。

本条下利,与葛根汤证下利不同:

其一,彼证未经误治,而起病便是太阳伤寒,因

外受之风寒同时内犯肠道而下利,故曰:

“太阳与阳明合病”;

此证仍表证误下后,外邪

入里化热,热逼大肠而下利。

其二,彼为太阳表实无汗,此为热邪在里,喘而汗出。

[选注].

成无己:

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

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

下利脉迟微,邪在里也。

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

者,知表邪未解也。

病有汗出而喘者(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为自汗出而喘也,

即邪气外甚所致。

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

汤,散表邪,除里热。

(<

注解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程郊倩:

夫桂枝证误下,而桂枝证不罢者,仍从桂枝例治表,表解而利自止,此有

表有里,只宜解表之一法也;

若脉促加以喘而汗出,热壅于膈,心肺受伤,胃气不清可

知,虽未成痞,而客气微欲动膈矣,则无取桂枝之和营卫,仿泻心汤例,用芩连而加葛

根,鼓舞胃气以清散其邪,此有表有里只宜清里之又一法也。

伤寒论后条辨。

辨太阳

病脉证篇))

汪苓友:

本太阳桂枝证,医人不投桂枝汤,反用药下之,成注云:

“虚其肠胃,为

热所乘,遂利不止”。

按此亦非胃肠虚证,乃胃有邪热,下通于肠而作泻也。

脉促者,

(脉经)云: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日促,此为阳独盛之脉也。

脉促见阳,知表未解,此但

言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证之表也。

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腑,里热气逆所

致,此非太阳风甚气壅之喘,亦非桂枝证之汗出也。

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解阳明之

邪,清胃腑里热。

((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钱天来:

因误下之故,热邪随之而内犯也。

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

也。

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促为阳盛,下利则不应促,以阳邪炽盛,故脉加急促,足以

知其邪尚在表而未解也。

然未若协热下利之表里俱不解,及阳虚下陷,阴邪上结而心下

痞硬,故但言表而不言里也。

((伤寒溯源集。

太阳上篇))

周扬俊:

桂枝证误下,利遂不止者,因邪未入里,而胃已受伤,设使脉促,则虽下

利,而表邪尚在,仍当与桂枝矣。

只以喘而汗出,则外邪内陷,上侵则喘,下奔则泄,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取其因势外达,本腑本经之为便也。

且既用芩连以寒荡其热者,因

脉数而止者谓之促,不急祛其热,喘汗何由止耶。

()

[评述]葛根芩连汤乃治热利之名方,众口皆同,而对本条原文之诠释则见仁见

智,互有发挥,惟其如此,难免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不外以下两点:

其一,对本条之

读法及其理解,如成、汪、钱诸家,对本条读为一体,释下利为表里俱热之下利,亦称

协热下利,而汪氏对表里俱热之性质,所指更为明确,谓其表“乃阳经病,非犹太阳桂

枝证之表也”,谓其里“亦阳明胃腑,里热气逆所致”;

程、周二氏,显然将本条分作两

截读,主张桂枝证误下后,表未解而利遂不止者,仍宗桂枝汤法。

若误下后,利遂不

止,喘而汗出者,为里热上奔下迫所致,方为葛根芩连汤证。

笔者以为对上述两种意

见,不可冒然评之,必以理论为指导,临床为依据,仔细分析,然后求取公允评价。

成、汪、钱氏,将本条通读,即表里俱热之下利,所谓表热者,发热恶寒头痛之类,里

热下利者,如李培生先生所指诸热利征象(汪氏以阳明经、腑定其表里俱热,自不可

取)。

究其轻重,自以里热为主,用本方于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之中,有葛根辛凉宣透,

自属合拍,亦为大量临床报道所证实,似无从再议。

然则因事物本身之复杂性,临床上

确有如程、周二氏所言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利遂不止者,主以桂枝汤随证加减,为治

利之妙法,古今文献亦有大量记载,能不信乎?

!

然则与前者何以区分,要在表未解大

体相同,如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等,而下利则为水粪杂下,无心烦、口渴、粘稠

灼肛之象,而有舌苔白薄,脉浮之征。

本证与葛根汤证之区别,重在有汗无汗,临床所

见体虚外感,或隐有胃肠宿疾,而触冒风寒者较多,笔者常以桂枝加葛根汤酌情增损,

每获良效。

由是言之,将本条分作两段读,似觉韵味更为深长,况且从本条语气而言

“……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并无强分为二之嫌,故

刘渡舟先生主编之(伤寒论校注)在“表未解也”后,用分号示之。

若暂离原文,专从

临床来看,热利无表证者,葛根芩连汤仍可用之,盖本方以治热利为主故也。

其二,关

于“脉促”主阳盛,均无异议,然而其脉象如何,则见解不一。

汪氏承以数中

一止复来者为促,然则热利证甚多,临床有此促脉者,极为罕见,故虽有据,而与临床

不符,是不可取。

钱氏云“急促者亦可谓之促也”,虽于脉学专著无据,而与临床相合,

且从钱说为要。

[治法]清热坚阴止利,兼以透表。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方义]本方以清热坚阴止利为主,兼以透表,为表里双解之剂。

方中葛根用至半

斤,为本方剂量之最,其性清轻升发,既能升津止利,又有透邪外出之功,是一物而二

任也,故为君药。

芩连苦寒直清里热,犹且厚胃肠,坚阴止利,是为臣药。

炙甘草和中

缓急,协调诸药,为佐使之品。

如前所述本方重在清热止利,故无论表证有无,恒可用

之,亦不论泄泻或痢疾,但以肠热为主者,亦可用之。

[方论选]许宏:

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

以黄连为臣,黄芩为

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

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调和诸药也。

且此方

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金镜内台方义。

一))

尤在泾: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合之

耳。

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

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

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

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则数多而独

行;

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蠖,秩然不紊如此。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下))

陆九芝:

阳明之有葛根芩连,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也。

太阳以麻黄

解表,石膏清里;

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

阳明以葛根解表,黄连清里。

表里各不

同,而解表清里之法一也。

(录自(伤寒论译释))

李培生:

葛根芩连汤、取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坚肠止利。

炙甘草和中,并重用

葛根先煮取汁,取其辛凉升散之性,能从里宣透于外,为热利而挟有表证立法。

[点评]诸家对本方认识基本一致,可从。

陆氏举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之解表、

清里法,虽有值得推敲处,然可备一家之言。

[临床应用]

(工)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里热挟表证下利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金镜内台方义)载本方能治嗜酒之人热喘

2)(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平日项背强急,心胸痞塞,神思抑郁不畅者,或加大黄。

又云:

项背强急,心下痞塞,胸中闷热,眼目牙龈肿痛腐烂者,加大黄则其效速。

(3)现代应用

葛根芩连汤以其卓越的清热坚阴止利功效,不仅受到古代医家的普遍重视,亦为现

代临床广泛应用。

就其现代应用范围而言,仍以消化系统病症为重心,进而延伸及于其

他系统病症。

1)消化系统:

以腹痛泄痢而具里热征象者为其审证要点,广泛用于慢性非特异性

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腹

泻、消化不良、伤寒及副伤寒、急慢性痢疾、食物中毒、急慢性胃炎、以及其他多种胃

肠感染性病症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迅速可靠,为现代临床医务工作者所喜用。

朱氏等应用本方对20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组50例。

药组用葛根芩连汤原方,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等常规西医治疗,15天为1疗程。

结果

显示:

中药组体温降低的195例中,平均降温时间为9.179±

4.641天,西药组体温降

低的47例中,平均降温时间为13.213±

4.533天(P<

0.01)。

中药组143例血培养阳

性患者治疗后转阴,平均时间为12.66天;

128例肥达氏反应阳性患者转阴平均时间为

16.50天;

西药组4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转阴平均时间为16.82天;

肥达氏阳性35例转

阴平均时间为20.12天。

中药组显效116例(58%),有效82例(41%),总有效率

99%;

西药组显效工5例(30%),有效32例(64%),总有效率94%。

以葛根芩连汤为基础,加藿香、佩兰、玄胡、川栋、陈皮、香附、枳壳、白芍组成

葛根清胃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

结果显效32例(53%),有效28例(47%),

总有效率100%。

全部病例在1—2周内疼痛消失,部分病例可在3天内达到上述疗

效。

另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泄泻48例取得良好效果。

所选病例中医辨

证均属湿热泄泻,处方为葛根芩连汤加车前子。

结果显效3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

达95.8%;

2例6El以上痊愈,然影响了正常化疗,按无效统计,占4.2%。

2)呼吸系统:

本方除以清肠止利为其基本功效外,尚具解散表邪之功,故亦常用

于呼吸系统病症的治疗。

.临床上每以肺气不利喘促而见肠热征象者为其选用标准,用治

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等。

另外,本方尚可用治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高热、膀胱炎、新生儿尿布

疹、牙痛、流行性结膜炎、脱肛、带下、内耳眩晕症、麻疹等。

通过155病案分析,本方证具有如下规律:

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

1),各年龄

组均可发病,其中15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有明显季节性,以夏秋季多发;

本证的诊

断指标为发热、下利、腹痛、小便短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主要参考指标为呕

吐、赤白痢下、躁扰不宁、纳呆、恶风寒;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邪热下迫肠道。

在临床运

用中,疗程短,见效快,若随证加减用药则疗效更佳;

本方可用于湿热之邪引起的下利

及中西医各种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重点。

(4)医案选录

1)热痢。

某男孩,5岁。

发热39℃,汗出烦躁,口渴引饮,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腹痛,肛门灼热。

大便化验:

脓细胞(+++),红、白细胞(++)。

诊断为急性菌

痢,用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治疗3天,症情如前。

药敏:

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磺

胺类抗生素均耐药。

患儿身热灼手,头痛烦躁,神识昏蒙,汗出气喘,频频渴饮,泄利

腹痛,舌红苔黄,脉象滑疾。

证属疫痢实热内闭之候,停用西药,以解毒泄热佐以清里

治之,葛根芩连汤化裁:

葛根、连翘、二花、川黄连、白头翁各9C,佩兰、黄芩、丹

皮、青木香、白芍、生甘草各6g,马齿苋lOg。

水煎每次冲犀角末1.5g,4小时服药1

次,每日1剂。

3剂后热退渴止,神志苏醒,血痢减轻,能饮稀粥;

再进3剂而愈。

((陕西中医)1988;

(2):

76)

2)鼠伤寒。

石某,女,1岁半。

发热半月,体温39℃以上,腹泻日10余次,黄褐

色粘液便,腹胀食少,肠鸣音亢进。

血象:

白细胞25.5×

10,/L,中性87%,淋巴

13%;

脓细胞18—20个,大便培养有鼠伤寒杆菌生长。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经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5天后,症情不减。

证属湿热内蕴,伤及大肠。

治宜清热、燥湿、解毒。

处方:

葛根、黄芩各6g,黄连5g。

煎服3剂后,症状略轻,

出现往来寒热,故合小柴胡汤。

3剂后热退身凉,大便日2次,色黄质软。

以本方合竹

叶石膏汤善其后,大便连续培养3次无细菌生长。

陕西中医)1984;

(12):

20)

3)脱肛。

车某,男,52岁。

因便意频频,临厕努挣而直肠下垂。

始则用手推后可

以还纳,后来手推亦难以还纳。

曾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月余未效。

症见胸憋腹胀,烦热口

苦,肢困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

证属湿热阻

滞肠胃,气机升降失常。

治宜清热化湿,疏利气机。

葛根30g,黄芩、黄连、杏

仁各lOg,火麻仁15g,甘草、木香各5g。

煎服5剂,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

直肠能自行还纳。

守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

随访1年,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1987;

36)

4)小儿肺炎。

胡某,男,5岁。

寒战发热2天,体温39℃,口渴,咳喘气粗,腹

中阵痛,腹泻日6—7次,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白细胞14。

109/L;

胸透:

右侧肺炎。

此系温邪内陷,肺胃炽热,协热下利之证。

治以解表清里、苦寒坚阴之法,

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lOg,黄连、黄芩各5g,甘草、炙麻黄各3g,连翘6g,忍冬藤、

鸭跖草各15g。

煎服3剂,诸症减。

前方去麻黄加白芍lOg,又进3剂热退,腹泻止。

再拟葛根芩连汤加杏仁、苏子、桑白皮、北沙参,3剂咳止喘平。

右侧肺炎吸

收。

予沙参麦冬汤加味善后。

中医杂志)1985;

(5):

26)

[按语]本方以清热坚阴止利之卓越功效而著名,然就后世临床运用而言,其功用

非仅局限于肠,即肺热壅盛者亦每多选用,实则为治手太阴阳明之剂。

然则其与麻杏甘

石之单纯清宣肺热者,又有所异。

一则苦寒而兼辛透,宜于火毒内蕴;

一则辛甘大寒而

宣透,宜于风热壅肺。

一则重于肠热而兼及肺,一则独发肺经之邪热,是同中有异而效

用有别矣。

[现代研究].

有关葛根芩连汤的药理效应和机制,据现有资料可知,本方具有抗菌退热、抗病

毒、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解痉、抑制胃肠运动、抗心律失常等作

用。

对五联疫苗所致的高热家兔模型进行对照观察,分别给予葛根芩连汤、复方阿司匹

林、复方氨基比林和自来水。

结果给予本方2小时后,家兔体温下降0.5℃,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其降温效果与复方阿司匹林和复方氨基比林无显著差异,但复

方氨基比林降温作用较本方快且幅度大。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

果最明显。

而体内试验则表明,本方对上述三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以对肺炎双球菌和

痢疾杆菌效应最强。

lOg/kg葛黄散药浆灌胃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0.5%溴

化乙酰胆碱致离体家兔之回空肠平滑肌痉挛收缩作用[253。

本方体外试验能松弛气管、

肠道平滑肌,对抗乙酰胆碱所致之平滑肌痉挛。

分组观察本方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并设生理盐水组进行对照。

结果显示:

方对多种条件所致的缺氧状态下的小鼠,能提高其耐缺氧能力,延长其存活时间。

同样,本方对多种因素所致之小鼠心律失常和心率异常有拮抗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