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
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
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情境中的两个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茶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断。
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
二是要给学生较多时间去领悟“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
(2)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盛的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
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
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
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
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
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
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
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3)例题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需要统一的单位来计量容器的容量。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第二步观察教材里的插图,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
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体会只有使用确定的杯子才能准确地表达水壶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1)引出单位。
第11页例题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饮料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
升”或“×
L”。
第15页例题呈现了瓶装的洗洁剂、饮料、牛奶的图片,也在图片的旁边标注了“×
毫升”或“×
mL”。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
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
教学这两段内容时,要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瓶里装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两道例题使用的单位不同。
从而自觉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
如果液体比较多,可以用升作单位;
如果液体比较少,则用毫升作单位。
(2)感受1个单位有多少。
学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
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第11页例题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升有多少。
二是在实验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
在这个实验中,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
第15页例题先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
接着做滴管滴水实验,通过“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
实验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
第14页第1题和第16页第2题,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
第14页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
第17页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3)教学进率。
第16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
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
第二,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1000毫升这个关系。
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
第四,“想想做做”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3、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升和毫升。
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
(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
第12页第3题看图说说热水器、电饭锅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页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第19页第7题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单位的瓶装物品。
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
(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
第14页第2题为高压锅、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数据,第18页第2题为金鱼缸、饮料瓶、铁锅、汤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单位,第19页第5题为盛放2升水选择合适的容器,第12页第4题估计四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第14页第1题估计三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
学生进行这些选择和估计时,凭借已经建立的升与毫升的概念,联系与这些常用物品有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加强对各个容量单位的感受。
(3)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
第13页例题制作以升为单位的量器,第19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
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矿泉水瓶或玻璃瓶。
制作也不困难,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
在制作时体会1升水、1/2升水、1/4升水、3/4升水以及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学生肯定很感兴趣。
这些制作与测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活动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数学内容是:
怎样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怎样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
至于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都是为了激发兴趣。
教学时要突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想办法进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计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
要防止只顾玩而忽略数学内容的现象。
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
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
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
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
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
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
P46~时: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
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
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
列式:
2.6×
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
(请几个学生板书。
)
3、讨论:
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
3.4×
211.24×
×
0.723.5×
2、集体评议。
7、总结:
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
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
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
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课时2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一、呈现问题:
问题1:
P47的第1题
1、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
要求:
(1)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
(生自由回答。
(2)独立解决
(2)、(3)两题,集体订证。
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
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生读题,了解题意。
2、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
(1)中国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从
(1)、
(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自由回答:
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提名回答)
5、那么从
(2)、(3)或
(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
生自由回答。
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生自由小声读题。
了解问题。
2、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习:
P47、48的第2、4题。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习,学生进步很快。
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
如:
0.3×
1.2○0.30.3×
1.2○0.31.8×
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