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48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父亲教案Word下载.docx

但这里不要过多地进入,只要点明即可,否则会纠缠不清,因为这两个概念从学术上说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人们一般也是很笼统地在使用这两个词。

关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这里主要提出了四点:

1.哲学化——这表明西方现代艺术与现实不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表现出艺术自身的独立;

2.理论化——哲学化与理论化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注重理论表明现代艺术的出现和现代艺术家的努力不是偶然和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集体趋向;

3.形式主义——即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通过形式的极端化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

4.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却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惟一主题。

第四部分“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是第三部分的自然延伸。

正是因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艺术也因此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围绕本课的主题——“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汇合”,具体讲述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其后果。

特别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即“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教师可多着些笔墨,讲述得更充分些,因为这对于学生鉴赏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有直接的帮助,本课教学难点存在几个方面:

1.内容较多,要做到完整、准确并非易事。

2.本课涉及西方的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与美术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来学习。

3.本课涉及大量的美术流派,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尽管这里并不要求对每一个流派作详细分析,但对于教师也是必须掌握的,以备学生的提问。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埃菲尔铁塔(1889年)埃菲尔(法国)1889年,法国政府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筹备了一个大型博览会,并计划在巴

《大浴女》是塞尚晚年艺术的集大成者,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探索和理想。

在这里,风景和人体几何、综合和简化的倾向,以及多视点的处理手法已经预示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其整个画面的结构性和符号性特征,已具有20世纪的意义。

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

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要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大约在1906年末,毕加索开始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

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avignon)是巴塞罗那一条妓女街的名称,这幅画就是他根据那一段生活的积累酝酿而作成的。

所以有人说,巴塞罗那的妓院是毕加索学美术的第一个课堂。

画中呈现五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前面小方凳上有一捧葡萄和其他水果。

人物扭曲变形到几乎难以辨认,完全没有所谓体积和质感的表现,只有被粗硬的直线和微曲的弧线以及色面切割成的画面,人们只能从中依稀认出五个女人体的存在。

促成这一转变的是他接受了非洲原始木雕的影响。

而正是这件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产生。

balla,1871—1958)早年在巴黎学画,主要学习的是点彩派的画法。

在罗马期间结识了米兰诗人马里内蒂,并很快成为好朋友,这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生涯。

1910年,他和一批画友联名发表了《未来派绘画技术宣言》,提出用美术的武器去摧毁一切旧社会的文化习俗与秩序。

他们的宣言在整个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未来派后来与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过激的政治主张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要求,但其主要意图还是在艺术上。

它主张打碎一切即存现实的社会和艺术秩序,提倡表现飞速变化的时代动力,希望在一个画面上表现一个连续性的物象形象。

这种艺术使人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动感和速度产生了兴趣和启发。

事物在画面上被表现得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以形象的重叠和模糊性来造成动感与速度感。

巴拉的《拴着链子的狗的动态》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它只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局部——牵狗妇女的脚和她的一条狗,来表现这种新的美学观,强调狗在行走过程中的动态。

这样,狗的腿的动态已不是4条腿,而是24条腿了。

同时,妇女的裙子在摆动,链子也产生了晃动的感觉。

这是未来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波菊尼(umbertoboccioni,1882—1926)原在巴拉的画室学习,最初是从巴拉学习点彩派的画法,自接触了未来派的理论家和领导人马里内蒂之后就接受了他的理论,并最早把这种理论运用到绘画中。

1910年,波菊尼参加了《未来派绘画技巧宣言》的起草工作,把他的思想结合到了宣言之中。

这幅《骚动的城市》就典型地反映了他对未来派理论的诠释。

用他的话说,这幅作品表现了“劳动、光线和运动的伟大综合”。

在画面的前景出现了一匹巨大的跃动的马,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它在城市中横冲直撞、左冲右突,几乎把整个城市搅动起来,使之处于骚动之中。

这匹烈马在这里具有象征意味,它象征着现代技术化的工业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中都不得不被它的工业化进程所吸引和推动、冲击,有的在这种冲击中倒下了,有的则更为激动和兴奋,但整个画面的骚动和冲突则给人以混乱和惊恐的感觉,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感觉。

在艺术上,整个画面仍体现出点彩派对波菊尼的影响。

他用细碎的笔触和色点来塑造形体和空间,用跃动的短线来勾画激烈运动的人物和物体。

光线显得迷乱而有动感,在运动中散乱开来,四处散动,色彩也起伏不定,显得耀眼而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都增加了画面的形式与主题的和谐。

戴发带的女孩(丝网印,1965年)利希滕斯坦(美国)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1923—)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硕士,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此后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校(1957—1960)、新泽西州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1960—1963)任教。

自1951年起从事波普艺术创作,也曾介入抽象艺术,但没有成功,此后一直从事通俗题材的创作。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之一,利希滕斯坦对波普艺术所下的定义比任何美国波普艺术家都更贴切。

他采用最平淡无奇的连环画或广告画作他的基本题材,然后用油画或丙烯颜料忠实地将它们放大,用色鲜艳,平涂加线描,有的还用仪器来放大。

这里的《戴发带的女孩》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其形象就来自美国日常常见的连环画。

它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美国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人物形象。

(二)名词解释

象征主义

是发生于19世纪末法国的一种美术思潮。

象征主义(symbolism)并不是要表现真实物体的喻意性,而是要表现“想象”的喻意性,尽管采取的也可能是极度写实的手法。

象征主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视现实,向神秘的精神世界寻求灵感和启迪的思想倾向。

其哲学根源来自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学说。

柏格森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透过外在的帷幕,揭示其本质的“实在”。

要穿透表面的东西,只能依靠对自然的超脱,这种超脱又依赖于感官和意识结构。

正如象征主义的重要人物莫罗所说:

“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东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东西。

”这种观念典型地反映了象征派的艺术观,它将柏拉图哲学中的“想象”与柏格森哲学中的“内在冲动”结合起来,指出了这样一种信条和方向:

艺术是一种情绪上的东西,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表现,而非观察到的自然。

因此在象征主义者的作品中,常常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以描写主观精神。

法国的摩罗(gustavemoreau,1826—1898)、夏凡纳(puvisdechavannes,1824—1898)和雷东(odilonredon,1840—1916)等人是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

他们的追求不仅造就了象征主义,还影响了20世纪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甚至被某些现实主义者所吸收。

印象主义

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逐渐滋生出一种新的倾向,他们与印象派不同,但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

又由于这些画家的作画方法是将印象主义的色彩分析推向极端,而直接采用色彩或色点作画,故又称“分色主义”(divisionism,或译分剖主义)、“点彩派”(pointillism)。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呢?

我们知道,印象主义者本身就是按照色彩的原理作画的,虽然人们以为他们总是在表现他们的“印象”,但是在他们的画面上,色彩原理与他们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这就使一些画家大为不满,认为印象派画家太重情感和感觉,因而只能流于表面,真正的艺术只能在理智的分析中诞生。

这一认识在新印象主义的两大主将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和西涅克相识之后就更加明确了。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早已为印象派注意到的舍夫勒尔、罗德和赫姆霍兹色彩理论的价值,并把这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他们自己一套完整的绘画观。

他们认为,在绘画表现上,艺术总是追求和谐的,而这种和谐又可分为“愉快”、“沉静”和“悲伤”三种情绪。

“愉快”作为一种欢快的情绪就要求色彩的明亮、温暖和线条的起伏、跃动,“沉静”作为一种中性的情绪就要求色彩的明与亮、冷与暖的平衡和线条的平行与垂直,“悲伤”作为一种沉郁的情绪就要求色彩的阴冷和线条的下摆。

在绘画形式上,艺术在这个新的时代则更应理智化和科学化。

而印象派尽管在对色与光的表现上已向科学靠近,但却常变成一种即兴的感觉,从而脱离了科学的真实性,而回到了传统的视觉的真实,因此只有纯粹科学的色彩的并置才能产生真正永恒的、真实的艺术。

于是修拉和西涅克开始把印象派的颤动的用色纯粹化,使之最后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色点。

这样,他们便开创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

自然科学实验的成果表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都是由分割的点和块并列在一起而呈现出来的。

新印象主义把印象主义的画法发展到了极端,主张完全按照光谱色和科学原理把色彩分离成小色点,然后平均排列到画布上去。

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其目的在于比在调色板上取得更强烈的亮度、纯度和视觉效果。

因为他们相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不是中性的,而是有色彩的,但这种色彩只有保持其自身的纯度才能达到这一点。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

【篇二:

高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的意义

一:

教学内容: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

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

教材分析

(a)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

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

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

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

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

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

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

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

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

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

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

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

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

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

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

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作品分析

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

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

一是欣赏大自然;

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

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

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

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

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

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张萱(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

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

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

《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

“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

全画共分三个部分:

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

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

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

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

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

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

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

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

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

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

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

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

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

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

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

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

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

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

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

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

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

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

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

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

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

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

“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

”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

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

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

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

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

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

他说:

“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

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

”他又说:

“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

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

”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

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

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