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481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艺控制指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艺设备:

设置在加油加气站内的卸油车接口、油罐、加油机、加气机、等设备的统称。

卸车点:

接卸汽车罐车所载油品的固定地点。

埋地油罐:

罐顶低于周围4m范围内的地面,并采用直接覆土或

罐池充沙方式埋设在地下的卧式油品储罐。

加油岛:

用于安装加油机的平台。

汽油设备:

为机动车加注汽油而设置的汽油罐(含其通气管)汽油加油机等固定设备。

柴油设备:

为机动车加注柴油而设置的柴油罐(含其通气管)柴油加油机等固定设备。

卸油油气回收系统:

将油罐车向汽油罐卸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回收至油罐车内的系统。

加油油气回收系统:

将给汽油车辆加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回收至埋地汽油罐的系统。

2.基本规定

站内可设置柴油

加油加气站可经营国家行政许可的非油品业务,

尾气处理液加注设施。

向加油站供油,可采取罐车运输的方式。

加油站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0加油站的等级划分

级别

油罐容积(m3)

总容积单罐容积

一级

150<

V≤210

≤50

二级

90<

V≤150

三级

V≤90

汽油罐≤30,柴油罐≤50

注:

柴油罐容积可折半计入油罐总容积

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14年版本)》第3.0.9

条,该站油罐总容积为XXm3,

属于XX级加油站详见表

2-1

表2-1加油站油罐容积一览表

油品单罐容

积容积(m3)数

量总容积(m3)

汽油

柴油

依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14年版本)》的要求,

站内设施与站外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详表见2-2和表2-3。

表2-2站内汽油设施与站外建(购)筑物的安全距离(m)

项目

油罐(三级站,有卸

油油气回收系统)

通气管管口(

油气回收系统)

有卸油

加油机(有加油油

回收系统)

标准要求实测距离

标准要求实测距离标准

要求实测距离

西

表2-3站内柴油设施与站外建(购)筑物的安全距离(m)

油罐(三级站)

通气管管口

加油

标准要求

实测距离

站内布置主要为加油区、油罐区、站房。

加油站车辆出入口分开设置,在站区北侧和南侧分别设置入口和出口,与省道S201和迎下线直接连接。

站内单车道宽6m,转弯半径12m,停车位为平坡,道路坡度不应大于6%,坡向站外,加油加气作业区内的停车位和道路路面采用水泥路面。

加油加气作业区与辅助服务区之间应有界线标识。

加油加气作业区内,不得有"

明火地点"

或"

散发火花地点"

加油站的变配电间或室外变压器应布置在爆炸危险区域之外,且

与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变配电间的起算点应为

门窗等洞口。

加油站内的爆炸危险区域,不应超出站区围墙和可用地界线。

加油站的工艺设备与站外建(构)筑物之间,宜设置高度不低于

3.6m的不燃烧体实体围墙,面向车辆人口和出口道路的一侧可设非实体围墙或不设围墙。

加油站内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详见表2-4。

4.8

站区围墙

35.835.022.524.9

 

表2-4站内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m)

3.7加油设施及工艺

4.9油罐

加油站的汽油罐和柴油罐采用埋地卧式钢制双层油罐(也称SF地下储罐),油罐公称直径2500mm。

双层油罐由于其有两层罐壁,在防止油罐出现渗(泄)漏方面具有双保险作用,再加上国外标准在制造上要求对两层罐壁间隙实施在线监测和人工检测,无论是内层罐发生渗漏还是外层罐发生渗漏,都能在贯通间隙内被发现,从而可有效地避免渗漏油品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加油站油罐的罐体和封头所用钢板的公称厚度,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制常压储罐第一部分:

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储罐》AQ3020的有关规定,详见表3.1.1。

表3.1.1油罐的罐体和封头所用钢板的公称厚度(mm)

双层钢制油罐外层

油罐公

称直径

双层油罐内层罐

罐体和封头公称厚

(mm)

罐体

封头

1601~

6

7

5

62500

钢制油罐的设计内压不应低于

0.08MPa

安装在罐内的静电消除物体应接地,其接地电阻应符合本规范第

3.8节的有关规定:

A=0.04Vt

式中:

A浸入油品中的金属物表面积之和(m2);

Vt一一储罐

容积(m3)。

双层油罐内壁与外壁之间有满足渗漏检测要求的贯通间隙。

双层钢制油罐设渗漏检测立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立管应采用钢管,直径宜为80mm,壁厚不宜小于4mm。

2检测立管应位于油罐顶部的纵向中心线上。

3检测立管的底部管口应与油罐内、外壁间隙相连通,顶部管口应装防尘盖。

4检测立管应满足人工检测和在线监测的要求,并应保证油罐内、外壁任何部位出现渗漏均能被发现。

设置渗漏检测立管及对其直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人工检测和设置液体检测器检测;

要求检测立管的底部管口与油罐内、外壁间隙相连通,是为了能够尽早的发现渗漏。

检测立管的位置最好置于人孔井内,以便于在线监测仪表共用一个井。

油罐应采用钢制人孔盖。

油罐设在非车行道下面时,罐顶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5m;

设在车行道下面时,罐顶低于混凝土路面不宜小于0.9m。

钢制油罐的周围应回填中性沙或细土,其厚度不应小于0.3m。

埋地油罐受地下水或雨水作用有上浮的可能时,应采取防止油罐上浮的措施。

埋地油罐的人孔应设操作井,设在行车道下面的人孔井应采用加

油站车行道下专用的密闭井盖和井座

油罐应采取卸油时的防满溢措施。

油料达到油罐容量90%时,应能触动高液位报警装置;

油料达到油罐容量95%时,应能自动停止油料继续进罐。

高液位报警装置应位于工作人员便于觉察的地点。

高液位报警装置指设置在卸油场地附近的声光报警器,用于提醒卸油人员,其罐内探头可以是专用探头(如音叉探头),也可以由液位监测系统设定,油罐容量达到90%的液位时触动声光报警器。

"

料达到油罐容量95%时,自动停止油料继续进罐"

是防止油罐溢油,目前采用较多的是一种机械装置——防溢流阀,安装在卸油管中,达到设定液位防溢流阀自动关闭,阻止油品继续进罐。

设有油气回收系统,站内油罐设带有高液位报警功能的液位监测系统。

为保证油气回收效果,汽油罐均需处于密闭状态,平时管理和卸油时均不能打开量油孔,否则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性,因此必须借助液位检测系统来掌握罐内油品的多少。

与土壤接触的钢制油罐外表面,其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SH3022的有关规定,且防腐等级不应低于加强级。

3.2加油机

加油机不得设置在室内。

加油枪应采用自封式加油枪,汽油加油枪的流量不应大于

50L/min。

加油软管上宜设安全拉断阀。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第2部分:

加油机

用安全拉断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GB22380.2-2010的规定,安全拉断阀的分离拉力应为800N~1500N。

以正压(潜油泵)供油的加油机,其底部的供油管道上应设剪切阀,当加油机被撞或起火时,剪切阀应能自动关闭。

剪切阀是加油机以正压(如潜油泵)供油的可靠油路保护装置,安装在加油机底部与供油立管的连接处。

此阀作用有二:

一是加油机被意外撞击时,剪切阀的剪切环处会首先发生断裂,阀芯自动关闭,防止液体连续泄漏而导致发生火灾事故或污染环境;

二是加油机一旦遇到着火事故时,剪切阀附近达到一定温度时,阀芯也会自动关闭,切断油路,避免引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有关剪切阀的具体性能要求,详见现行国家标准《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第3部分:

剪切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GB22380.3。

采用一机多油品的加油机时,加油机上的放枪位应有各油品的文字标识,加油枪应有颜色标识。

位于加油岛端部的加油机附近应设防撞柱(栏),其高度不应小于0.5m。

3.3工艺管道系统油罐车卸油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

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十分必要。

其含义包括加油站的油罐必须设置专用进油管道,采用快速接头连接进行卸油,避免油气在卸油口沿地面排放。

严禁采用敞口卸油方式。

每个油罐各自设置卸油管道和卸油接口。

各卸油接口及油气回收接口,应有明显的标识。

卸油接口应装设快速接头及密封盖。

加油站采用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汽油罐车向站内油罐卸油应采用平衡式密闭油气回收系统

2各汽油罐可共用一根卸油油气回收主管,回收主管的公称直径不宜小于80mm。

3卸油油气回收管道的接口宜采用自闭式快速接头。

采用非自闭式快速接头时,应在靠近快速接头的连接管道上装设阀门。

平衡式密闭油气回收系统,是指系统在密闭的状态下,油罐车向地下油罐卸油的同时,使地下油罐排出的油气直接通过管道(即卸油油气回收管道)收回到油罐车内的系统,而不需外加任何动力。

加油站宜采用油罐装设潜油泵的一泵供多机(枪)的加油工艺。

采用自吸式加油机时,每台加油机应按加油品种单独设置进油管和罐内底阀。

采用油罐装设潜油泵的加油工艺,与采用自吸式加油机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油罐正压出油、技术先进、加油噪音低、工艺简单,一般不受罐位较低和管道较长等条件的限制。

加油站采用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

2汽油加油机与油罐之间应设油气回收管道,多台汽油加油机可共用1根油气回收主管,油气回收主管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50mm。

3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应采取防止油气反向流至加油枪的措施。

4加油机应具备回收油气功能,其气液比宜设定为1.0~1.2。

5在加油机底部与油气回收立管的连接处,应安装一个用于检测液阻和系统密闭性的丝接三通,其旁通短管上应设公称直径为25mm的球阀及丝堵。

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是指在加油油气系统回收系统的主管上增设油气回收泵或在每台加油机内分别增设油气回收泵而组成的

系统。

在主管上增设油气回收泵的,通常称为"

集中式"

加油油气系统

回收系统;

在每台加油机内分别增设油气回收泵(一般一泵对一枪)的,通常称为"

分散式"

加油油气系统回收系统。

增设油气回收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油气自加油枪至油罐的阻力,并使油枪回气口形成负压,使加油时油箱口呼出的油气抽回到油罐内。

防止油气反向流的措施一般采用在油气回收泵的出口管上安装一个专用的气体单向阀,用于防止罐内空间压力过高时保护回收泵或不使加油枪在油箱口处增加排放。

设置检测三通是为了方便检测整体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和加油机至油罐的油气回收管道内的气体流通阻力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值。

系统不严密会使油气外泄;

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埋地油气回收管道至油罐时,会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如果冷凝液在管道中聚集就会使返回到油罐的气体受阻(即液阻),轻者影响回收效果,重者会导致系统失去作用。

因此,这两个指标是衡量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是否正常的指标。

检测三通安装如图1所示。

油罐的接合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合管应为金属材质。

2接合管应设在油罐的顶部,其中进油接合管、出油接合管或潜

油泵安装口,应设在人孔盖上。

3进油管应伸至罐内距罐底50mm~100mm处。

进油立管的底端应为450斜管口或T形管口。

进油管管壁上不得有与油罐气相空间相通的开口。

4罐内潜油泵的入油口或通往自吸式加油机管道的罐内底阀,应高于罐底150mm~200mm。

5油罐的量油孔应设带锁的量油帽。

量油孔下部的接合管宜向下伸至罐内距罐底200mm处,并应有检尺时使接合管内液位与罐内液位相一致的技术措施。

6油罐人孔井内的管道及设备,应保证油罐人孔盖的可拆装性。

7人孔盖上的接合管与引出井外管道的连接,宜采用金属软管过渡连接(包括潜油泵出油管)。

汽油罐与柴油罐的通气管应分开设置。

通气管管口高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4m。

沿建(构)筑物的墙(柱)向上敷设的通气管,其管口应高出建筑物的顶面1.5m及以上。

通气管管口应设置阻火器。

通气管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50mm。

汽油罐的通气管管口除应装设阻火器外,尚应装设呼吸阀。

呼吸阀的工作正压宜为2kPa~3kPa,工作负压宜为1.5kPa~2kPa。

加油站工艺管道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油罐通气管道和露出地面的管道,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无缝钢管。

2其他管道应采用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或适于输送油品的热塑性塑料管道。

所采用的热塑性塑料管道应有质量证明文件。

非烃类车用燃料不得采用不导静电的热塑性塑料管道。

3无缝钢管的公称壁厚不应小于

4mm,埋地钢管的连接应采用

焊接。

4热塑性塑料管道的主体结构层应为无孔隙聚乙烯材料,壁厚不应小于4mm。

埋地部分的热塑性塑料管道应采用配套的专用连接管件电熔连接。

5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导静电衬层的体电阻率应小于108Ω.m.

表面电阻率应小于1010Ω。

6不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主体结构层的介电击穿强度应大于100kV。

7柴油尾气处理液加注设备的管道,应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能满足输送柴油尾气处理液的其他管道。

油罐车卸油时用的卸油连通软管、油气回收连通软管,应采用导静电耐油软管,其体电阻率应小于108Ω.m,表面电阻率应小于1010

Ω,或采用内附金属丝(网)的橡胶软管。

加油站内的工艺管道除必须露出地面的以外,均应埋地敷设。

当采用管沟敷设时,管沟必须用中性沙子或细土填满、填实。

卸油管道、卸油油气回收管道、加油油气回收管道和油罐通气管横管,应坡向埋地油罐。

卸油管道的坡度不应小于2‰,卸油油气回收管道、加油油气回收管道和油罐通气管横管的坡度,不应小于1%。

埋地工艺管道的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4m。

敷设在混凝土场地或

道路下面的管道,管顶低于混凝士层下表面不得小于0.2m。

管道周

围应回填不小于100mm厚的中性沙子或细土。

工艺管道不应穿过或跨越站房等与其无直接关系的建(构)筑物;

与管沟、电缆沟和排水沟相交叉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不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的设计和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3.9条至第6.3.17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内油品的流速应小于2.8m/s

2管道在人孔井内、加油机底槽和卸油口等处未完全埋地的部分,应在满足管道连接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短的安装长度和最少的接头。

埋地钢质管道外表面的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的有关规定。

3.4防渗措施加油站应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法令的要求,采取防止油品渗漏的措施。

本加油站采取双层油罐防止油品渗漏保护措施防渗罐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渗罐池应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有关规定。

2防渗罐池应根据油罐的数量设置隔池。

一个隔池内的油罐不应多于两座。

3防渗罐池的池壁顶应高于池内罐顶标高,池底宜低于罐底设计

标高200mm,墙面与罐壁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500mm。

4防渗罐池的内表面应衬玻璃钢或其他材料防渗层。

5防渗罐池内的空间,应采用中性沙回填。

6防渗罐池的上部,应采取防止雨水、地表水和外部泄漏油品渗入池内的措施。

防渗罐池的各隔池内应设检测立管,检测立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00mm,

检测立管应采用耐油、耐腐蚀的管材制作,直径宜为

壁厚不应小于4mm。

2检测立管的下端应置于防渗罐池的最低处,上部管口应高出罐区设计地面200mm(油罐设置在车道下的除外)。

3检测立管与池内罐顶标高以下范围应为过滤管段。

过滤管段应能允许池内任何层面的渗漏液体(油或水)进入检测管,并应能阻止泥沙侵入。

4检测立管周围应回填粒径为10mm~30mm的砾石。

5检测口应有防止雨水、油污、杂物侵入的保护盖和标识。

设置检测立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或监测防渗罐池内的油罐是否出现渗漏。

装有潜油泵的油罐人孔操作井、卸油口井、加油机底槽等可能发生油品泄漏的部位,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采取防渗漏措施的加油站,其埋地加油管道应采用双层管道。

双层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层管道的内层管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的有关规定。

2采用双层非金属管道时,外层管应满足耐油、耐腐蚀、耐老化和系统试验压力的要求。

3采用双层钢质管道时,外层管的壁厚不应小于5mm。

4双层管道系统的内层管与外层管之间的缝隙应贯通。

5双层管道系统的最低点应设检漏点。

6双层管道坡向检漏点的坡度,不应小于5‰,并应保证内层管

和外层管任何部位出现渗漏均能在检漏点处被发现。

7管道系统的渗漏检测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

双层油罐、防渗罐池的渗漏检测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

采用液体传感器监测时,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不应大于3.5mm。

3.10操作规程控制指标

4.10加油操作

加油车辆进入加油站,加油员引导车辆以最高5km/h时速靠近加油岛。

加油车辆停在加油停车位,距离加油机距离不得小于1m,最远不得大于油管长度。

必须车辆停稳,发动机熄火才能加油。

根据顾客要求的油品将对应的加油枪插入车辆油箱中,确认无误后打开加油枪进行加油。

加油完毕,加油员须对照加油机显示屏的显示值,确认所加品种、数量无误后收回油枪。

把油箱盖拧紧,关上油箱盖板。

加油过程中,加油站及周围10米内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和明火加油枪汽油的流量不应大于50L/min,流速不应大于4.5m/s。

自吸式加油机自吸泵的进口真空度应不小于54KPa,出口压力应小于0.3MPa。

加油、结算等程序完成后,及时引导车辆离开加油岛,车辆时速保持在5km/h内。

3.1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操作

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人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

速度,不得冲击罐底。

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高度;

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差不大于

l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人测量记录表中。

3.1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操作

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须坚实平整,坡度不大于0.5°

(5‰)。

油面平稳后再行计量。

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罐液面高度测量。

3.1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操作

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

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人油罐,

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

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

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人测量记录表中。

4.5油品温度测量操作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5min。

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

l0s;

读数时应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小数,后读大数。

使用分度值为0.5℃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1℃;

使用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2℃。

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6油品密度测量操作

量筒应放在没有

从油罐采取油样,将油样沿量筒内壁倒人量筒,气流的地方,并保持平稳。

将干燥的密度计小心放人搅拌均匀的量筒内油样中,操作时注意液面以上的密度计杆管浸湿不得超过两个最小分度值。

待密度计稳定后按弯月面上缘读数(密度计上标有“弯月面上缘

读数”字样),读数时必须注意密度计不得与量筒内壁接触,眼睛要与弯月面的上缘成同一水平线,并估计密度计读数至0.0001g/c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