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189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共8篇Word下载.docx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

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

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种革新的姿态,它驱动人们去弃旧图新。

“在止于至善”即是说博学的目的还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无数先哲们的人生历程便印证了这一点。

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俗语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

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从,所止何处?

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也教导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掌握事物之根本。

基于此,孔子所言,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而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大学》之道,丰富而精辟;

《大学》之义,深远而高崇;

《大学》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

《大学》不仅教给我们修身养性之道,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的方法途径;

不仅从大处传授我们“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国必先齐其家”等个人建功立业之法,也从生活的细小点滴处要求我们要意念真诚。

读完《大学》,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益良多。

放眼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复杂多极,而新军事变革不断涌现,所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而这更是对我们军校学员的发展、成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要树立牢固的军人意识,既应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军人的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也要深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

我知道,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军事技能尚为浅薄,还达不到新军事变革所提出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在以后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军事技,对于近期则是在学好各基础课的基础上多了解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刊杂志,学习和掌握热门计算机技术(如PS,C++等),同时不断积累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方式方法,积极地参加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并力求创新,以求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实战中获取新知和经验。

我相信,信念的帆已经张满,理想之舰即将启航,以顽强不懈的奋斗为动力,我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我坚信,我能!

第2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_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大学之道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1:

大学之道读后感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

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

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

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四、培养合格公民。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篇2: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

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

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

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

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

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

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

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

道是指自然、社会规律的大学问,是大智慧之学。

这里的道还应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潜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

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主张人本性善的,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所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天赋中本来就具足良好的品德。

在这一点类似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观点,人人皆有佛性。

亲民按照朱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仅要自明其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获得良好的品德,亲民还可以理解为友爱他人、亲近他人,这两种解释并无矛盾。

止在这里是指达到目标,致善则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这一个开头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字,但其含义确是极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学问和方法在于发现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

做人的正确道路不仅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还要帮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

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个自我完善之人。

用道家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人和一个清净无为的人。

用佛学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摆脱贪、嗔、痴的人和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

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

学习经典的意义决不在于背诵,而在于运用经典中的思想指导人们的人生,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无知地堕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彻底觉悟,他就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逻辑推理的妙用。

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事物的逻辑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并达到了非常熟练运用的程度,这一点仍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认真学习。

现实中和历史上的很多人没有成功,甚至会堕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懂人生真谛,而虚度了人生。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为外境所迷;

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和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

一个心态安稳的人就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

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

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

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认真研读此段,会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和克服人性弱点的方法。

现实中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确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因此,多数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境及其变化的指引,而随波逐流。

这样的人是无法做到安定的,他们也无法做到心静和心净,他们更无法做到心态安稳和慎思远虑。

所以,我们看到世上多数人都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他们只有在人生的终点附近发出无力的呻吟和慨叹。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这也是读经典的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有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段落里出现了《大学》的八目,这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家对组成这八目的字词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

何以见得?

,每个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再看一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结论不言自明。

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难。

古时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显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国家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先探求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人们就需要与事物进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触,这样才能全面和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

人们在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

人们在诚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有正确的思维和见解;

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后就能够自觉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人们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后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人们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个家庭都和睦和和谐了,一个国家也就得以治理了;

当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变得太平了。

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的妙处,他们通过说理把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说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要人们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末是指事物的细节。

这一段讲的道理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存在大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得道的高人。

这个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细节方面也是如此。

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无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这样的大事。

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浅薄而无理的事情,而一个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

这里讲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没有种因,哪里会得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学习《大学》使人们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养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也才能够不枉来人世间一次。

愿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够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的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为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3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Wayof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点。

好孩子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成人在职教育昆山班开课。

婴幼儿产业集团首席执行长梁旭晖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参加开课典礼,并发表讲话,与大家分享他关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从梁博士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到,婴幼儿产业集团正着手为员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婴幼儿产业集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鼓励一种坚持一生学习的风气,希望大家不仅在专业上不断超越,而且在素质上也断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更多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思想和行动。

主持人、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的同仁欢聚于此。

今天这个课堂跟我们在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所办的短期教育训练不太一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界的培训,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大学课程。

我今天就换一种身份,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利用这三十分钟,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学之道》。

大学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学的起源。

“大学”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在中世纪,这个词意指工会、社团、行会这样的组织。

在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颁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确规定,“university”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影响的团体。

我们中国人从西方引用的“大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不受任何政治、任何党派、任何思想影响的自由团体。

一般来讲,依照考证,并且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大学比西方晚了大概八个世纪。

历史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

西方的学界一般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

说到最早的大学,我们不得不提英国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关于它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发生争执,英国国王把在法国留学的学者和学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国的牛津大学。

现在牛津大学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

后来,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老师跟当地的老百姓发生了争执后,跑到了剑桥,在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

再来说说美国的高等教育。

美国在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高等学府只有大约十所,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

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当然还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玛丽皇帝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建立的。

在独立建国之后,美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800所。

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

它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长安太学,中国历史上正规的大学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达,大概有1200所书院。

但是中国在近代实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学。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经考证,中国近代的大学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们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写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堂。

后来还有上海的电报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很多所我们所谓的新式学堂成立,但后来真正演变为近代大学的没有几所,除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水师学堂。

我们现在一般的说法,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学,也就是北洋大学堂,即当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请光绪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的理想

我们讲了大学的起源,下面来考虑一下,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念大学,或者大家现在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

古希腊的说法是,大学以培养一个有教养的、高贵的人为目标。

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学习的内容,这里面重要的是通识的教育,即我们中国大陆所说的“通才教育”,所谓的liberaleducation,这个是大学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斯蒂文·

怀特爵士在开学典礼上曾经引用德国一位对近代大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话勉励我们。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

大学的真正成就是鼓励学生在终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里面获得一个机会,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学,献身其个人的道德与精神的完善。

简单来讲就是,各位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段时间,不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个人的道德和心智。

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在这里我也送给各位。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

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国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基本上就是研究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学问的一个地方、一个团体。

我很尊敬的学长、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经讲到:

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完整的人。

所以,不管各位学的是工商管理、机电一体化,还是企业管理,实际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文的、综合性的学识的培养。

大学的精神

各位在大学里面学的不仅是怎么样做事,同时,应该关切的还有你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todo,一个是tobe。

我刚刚引用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所说的话。

实际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纪初创立的最知名的学校柏林洪堡大学,他奠定了几个原则,“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

大家想,各位在大学的殿堂里面,在学习的时候,你要freeyour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学习。

美国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则,“AcademicFreedom”、“AcademicAutonomy”、“AcademicNeutrality”,就是所谓的“学术自由”、“学术自制”、“学术中立”。

那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学生人数大概只有11万到12万左右;

在1979年,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概已经有近六百所,在学人数大概有86万;

到1993年的时候统计,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1000所,在学人数将近300万;

来到今天,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1600所,在学人数将近500万到600万。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中国的大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近代大学已有百年的历史。

简单来讲,在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