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89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3Word格式.docx

唐朝完善,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最为重要的科目:

进士科和明经科。

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1905年清朝末年废除

历史专题:

国别史

英国

文艺复兴、资产阶革命、工业革命、两次大战、大战后

(一)思想近代化:

时间:

15、16世纪,代表:

莎士比亚;

代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影响:

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时间及标志:

1640年,召开议会;

议会斗争高潮: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低谷:

封建王朝复辟;

结束: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巩固: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三)经济近代化:

早期的殖民扩张:

16—19世纪,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建立殖民地----北美和印度。

(殖民头子克莱武)

2、工业革命的完成: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完成标志:

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3)最后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对殖民地的争夺)④英国同法国、俄国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

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的胜利。

3、一战后:

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

与法、美、日等大国共同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控制着国际联盟。

(五)二战前后的英国:

二战前:

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张伯仑)。

目的:

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实质:

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③表现:

慕尼黑阴谋。

二战期间: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

③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

④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⑥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⑦1945年9月,取得二战胜利。

3、二战后:

①20世纪50—70年代,经济迅速恢复,出现持续繁荣。

②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

美国

两次资产阶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大战、大战后

(一)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起止时间

及标志

开始: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

1865年以北方胜利告终

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黑人奴隶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

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

林肯就任总统

领导阶级

及代表人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华盛顿

资产阶级

林肯

转折点

萨拉托加战役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文件及其

意义

《独立宣言》——美国诞生《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战争的转折点

性质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

建立联邦制的共和国

北方胜利

特点

双重性质

内战的方式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二)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富尔敦制成第一艘汽船;

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之一,电力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重要发明:

爱迪生:

发明电灯,莱特兄弟:

发明飞机

意义: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

(三)一战前后的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战争初期:

宣布中立,大发战争财;

1917年参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18年,取得战争的胜利。

3、一战以后:

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1919年,巴黎和会三大国之一,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

(四)两次大战之间:

1、20世纪20年代,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繁荣”时期。

2、1929—1933年,爆发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

3、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实行新政。

中心措施:

对工业进行调整,并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新政成效:

美国经济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权力增强。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战前:

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2、战中: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④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3、战后:

(1)对外政策:

冷战政策:

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表现: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2)经济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

危机与调整;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

信息化全球化)(3)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21世纪40年代(电脑起源国)

法国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两次大战、战后

1、法国大革命:

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

(自由、平等);

发展:

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

罗伯斯庇尔掌握政权;

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

2、拿破仑帝国:

帝国建立: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

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对外:

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也给占领地人民带来灾难:

1814年,拿破仑下台,帝国灭亡。

3、经济的近代化:

18、19世纪,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4、一战前后:

战前:

与英、俄组成三国协约,积极扩军备战;

战中:

凡尔登战役,击败德国,转入战略进攻;

战后:

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主张极度削弱德国,并控制国际联盟。

5、二战前后:

1)、战前:

①1929—1933年,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在外交上,推行“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2)、战中:

1939年9月,对德宣战,但仍推行“绥靖政策“,未对德发动进攻;

1940年5月,遭受德军进攻,随后法国亡国。

3)、二战后: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迅速恢复,出现持续繁荣。

俄国

1861年改革、一战、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二战、二战后

(一)沙皇俄国:

(1547年—1917年2月)

1、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2、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4、1914年,参加一战,协约国一方,1917年暴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5、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二)苏俄:

(1917年11月-1922年底)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1917年,与德国议和,退出一战。

3、1918年—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胜利。

4、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

(1922底—1991年底)1922年底,苏联成立

斯大林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五年计划),对内:

农业集体化(1924—1953),1936年,通过新宪法,斯大林模式形成。

二战: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莫斯科战役胜利,1942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攻占柏林,打败德国。

为反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鲁晓夫时期:

(1953—1964)对内:

改革(成效不大);

与美争霸,美攻苏守(古巴导弹危机)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内:

(1985—1991)经济改革失败。

政治:

一党制→多党制。

全球缓和战略。

德国

(一)近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于其他国家。

(代表:

卡尔本茨发明汽车)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为争夺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4、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盟,组成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5、1914年,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一战。

1916年,凡尔登战役惨败,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18年,向协约国投降。

6、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遭到严重削弱。

(二)现代:

1、1929—1933年,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与日、意组成轴心国集团。

4、1938年9月,召开“慕尼黑会议”,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5、挑起二战:

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大举进攻西欧、北欧,占领法国,闪击英国。

1941年6月,对苏发动侵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

1945年5月,柏林战役惨败,德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结束。

6、二战结束后,据雅尔塔会议,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7、20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8、20世纪60年代,与法国等其他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组织。

9、1989年,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10、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意大利

近代: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

先驱:

但丁;

艺术大师:

达芬奇

一战前:

与德、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同盟。

一战期间:

望风使舵,加入协约国作战。

现代:

1、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最早建立法西斯国家。

2、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与德、日组成轴心国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3、1943年9月,无条件投降。

日本

(一)改革:

名称:

明治维新;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人物:

明治天皇

1、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内容: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侵略扩张吞并朝鲜,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三)一战前、后的日本:

1917年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①原因:

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地沉重打击,为了摆脱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②过程: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与德、意结成轴心国集团。

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战后的崛起: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

 

原因:

①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迅速崛起,直接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1919--1949)。

中国现代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史的开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二、列强侵华史(1840—1953)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英、法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②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南京条约》: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日《马关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

《二十一条》:

灭亡中国的条约。

它警醒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三、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1、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关天培为国捐躯: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2、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民族英雄:

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杨靖宇;

佟麟阁;

张学良等。

4、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5、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结果:

都失败。

原因: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

6、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五四运动)

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1、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

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2、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

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

1921年;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

1935年;

会议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

1945年;

主要讨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是为筹备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成立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

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共八大。

1956年;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7.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这次会议在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在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十二大。

1982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十三大。

1987年;

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及战略三步走。

10.十四大。

1992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地位。

11.十五大。

1997年;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六、国共两党分与合:

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合:

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分:

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日本趁机发动侵华战争。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战胜利。

国民党打内战失败,蒋介石败走台湾,中华民族再一次陷入分裂。

“合则两利”

七、军队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具有时代特点的名称:

北伐战争时(1924-1927):

国民革命军。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中国工农革命军或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八路军和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时期(1950—1953 

):

中国人民志愿军 

八、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