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40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文档格式.docx

劝学》)

⑸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公丑下》)(中国:

在国都之中。

⑹中天下而立。

尽心上》)(中天下:

居于天下中央。

3、表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若”、“如果”)

A、用于主谓之间。

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襄公三十年》)

⑵管氏而有礼,孰不知礼?

八佾》)

⑶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襄公二十九年》)(毋:

发语词。

宁夫人:

宁可让夫人去办。

B、连接分句,表假设。

⑷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

“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

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

“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定公·

十年》)

4表示转折。

(相当于“却”、“可是”)

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触詟说太后)

⑵假传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

⑶匹夫而为百世师(师表),一言而为天下法(准则)。

(轼《文公墓碑》)

(三)、用作结构助词。

(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相当于“之”。

B助成方位结构等、定中、动宾等关系。

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之”)

⑵王室而既卑也,周之子日失其序(次序,指地位)。

(《左·

隐公十一年》)(“之”)

⑶郡守而下,少时皆至。

(《梦溪笔谈·

神奇》)(“以”)

⑷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尽心下》)(“以”)

⑸虞之于虢,相恃而势(互相依赖的形势)。

(子·

人间训)(“之”)

⑹何苦而不平?

(怎么担心不平呢?

二、“以”字的用法

《说文》:

“以,用也。

”本为动词。

文献中用作动词的,如:

(1)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率领)(左传·

僖28)

(2)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

(率领)(襄25)

(3)宫之奇以(率领)其族行。

(带领)(《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4)莒人入向,以氏还。

(带着)(隐2)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还可以用作名词,理由、原因的意思。

如,

(1)宋人执而问其以(理由)。

(史记·

惠景间侯者表)

(2)古人思秉烛夜游,良(确实)有以也。

(原因)

词义虚化后变为介词、连词。

(一)用作介词。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1、介绍动作实施的工具。

(相当于“用”、“拿”、“把”)

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拿”)

⑵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

(《墨子·

法仪》)(“用”)

⑶验之以事,合契如神。

(《后汉书·

衡传》)(“拿手”)

⑷明日,子路行以告。

微子》)

按:

1.“以”后宾语“之”字多省略。

例如:

①“以(之)告”,即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2.“以”字的宾语也有前提的,例如:

①“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②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致士》)

2、介绍动作的条件、表示凭借、依靠、依据。

(可译作“靠”、“凭着”、“根据”)

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

用来……的人)

⑵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凭着”)

⑶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其所不见。

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凭着”)

3、介绍标准、计数单位。

(可译作“依照”、“按”、“以……论”等)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梁惠王上》)

⑵《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

(《非子·

外储说右上》)

⑶以位,则子,君也;

我,臣也。

万章下》)

4、介绍动作的原因。

(相当于“因为”)

(1)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

难二》)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3)(吾乡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5、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对象。

(可译作“把”、“与”、“同”、“率领”、“于”等。

这是“以”借作“与”用。

⑴晋侯以公宴于河上。

(“与”)(《左传·

襄公九年》)

⑵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同)(《史记·

留侯世家》)

⑶齐桓公以管仲谋伐莒。

(“与”)(《诗外传》)

⑷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晋世家》)(以:

率领)

⑸越远,利以避难。

(“于”)(《非子·

说林上》)

6、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时间。

(相当于“在”、“从”)

⑴赏以春夏,刑以冬秋。

襄公二十六年》)

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汉书·

武传》)

⑶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

桓公二年》)

⑷今以、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西南夷传》)

7、介绍身分、资历。

⑴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⑵同以其私问曰:

“燕可伐与?

”(《孟子·

公丑下》)

⑶齐使者如梁,膑以刑徒阴见。

子吴起列传》)

(二)、用作连词

1表目的。

(相当于“来”)

⑴焉用亡以陪邻?

僖公三十年》)

⑵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僖公三十二年》)

⑶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世说·

伤逝》)

2、用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表方式、情状、手段。

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⑵孝公受而用之,果日以强,日以削。

(《战国策·

策》)

⑶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⑷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3、表因果。

(相当于“因为”、“以至于”)

⑴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⑶昔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息夫躬传》)(相当于“以至于”。

表结果。

⑷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

丙吉传》)(同⑶)

4、表并列。

(相当于“又”、“而又”)

⑴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

仪列传》)

⑵季康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论语·

为政》)(要使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努力干活,怎样好?

⑶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

乐记》)

⑷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

郊特牲》)(易:

和悦。

)(《广雅》:

“以,与也。

”)

⑸赋《常棣》之七章以卒。

襄公二十年》)(王引之曰:

“言赋七章与卒章也。

5表转折。

(相当于“却”、“但是”)

⑴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

(《子·

氾论训》)⑵⑶⑷⑸⑹

6、表结果。

(有“致使”、“使得”的意思)

⑴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公丑上》)

⑵泠向谓王曰:

“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策一》)⑶象有齿以焚其身。

襄公二十四年》)

7、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

(相当于“太”、“甚”)

(《正字通·

已部》:

“已,与古共一字,隶作 、以。

”《礼记·

檀弓》:

“‘以’与‘已’同。

”又注《考工记》云:

“已,太也,甚也。

⑴木若以美然。

⑵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⑶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孟子·

滕文公下)

(三)、用作代词。

相当于“这”、“这样”,“哪里”等。

⑴晋之分(指、、三家瓜分晋国)也,齐之夺(指齐国被田氏篡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君者,皆以类也。

爱臣》)(以类:

这种情况)

⑵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

“以告者过也。

宪问》)(这是传话人的错)

⑶(齐)事汤,汤素称以为廉。

(《吕览·

本生》)(其,他。

指齐)

⑷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娄敬传》)(这样。

“弃”,指远嫁。

⑤未死而言死,不论。

以虽知之与勿知同。

知化》)

⑹于以采蘋?

南涧之滨。

(《召南·

采蘋》)(哪里)

⑺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邶风·

击鼓》)

三、“则”字的用法

“则,等画物也。

从刀,从贝。

籀文从‘鼎’。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认为“从刀、从鼎,当是宰割之‘割’的本字。

”虚词的用法与本义无关。

《说文》段注:

“则,假借之为语词。

”则可用作连词、副词、语气词。

(一)用作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1、连接条件关系的复句,表示结果。

(可译作“就”、“便”)

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宣公三年》)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

⑶人有禍,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

行端直,则思虑熟;

思虑熟,则得事理。

解老》)

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⑸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大学》)

2、表示顺承关系。

(可译作“就”、“便”、“才”等)

⑴太保朝至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召诰》)(卜宅:

卜问宅地。

则经营:

就进行规划。

⑵故曲终则叹发,燕罢则心悲也。

(《抱朴子·

篇·

畅玄》)

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滿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⑷“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之卮酒。

3、用在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⑴凡人之动,为庆赏为之,则(如果)见伤害,焉(就)止矣。

议兵》)(焉:

则,就。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

治民,焉勿灭裂(粗暴)。

(《庄子·

则阳》))

⑵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

(荀子·

议兵)

⑶诚得劫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沬之于齐桓公,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燕策》)

⑷礼乐则不脩,分义则不明;

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厭之。

(《·

》)

⑸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4、表转折。

(可译作“却”、“反而”;

“却已经”、“却是”等)

⑴欲速则不达。

子路》)

⑵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

审分》)⑶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梁惠王下)(事:

指贡献。

免:

指免于被侵犯。

⑷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⑸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⑹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

达生》)

⑸⑹ 

5、用在并列分句中,表示一种对比。

不便译出。

⑴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

(礼记·

三年问)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哀公》)

⑶巨涂则让(“让”借为“攘”,扰攘。

此指拥挤,易出事故),小涂则殆(危险,不安全)。

荣辱》)

⑷子则祥(有福)矣,父则不祥。

徐无鬼》)

⑸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安国、当时,定令则禹、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公弘传》)(则:

相当于“就有”。

6、用作副词。

A、用于判断句中。

(相当于“就”、“就是”)

⑴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小雅·

十月之交》)

⑵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

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下》)(他的设想,认为不是这样,这就是最大的罪恶。

这就是章匡了。

⑶此则楼之大观也。

⑷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成公十三年》)(国不能向东通使,那就是你们康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

B、用在谓语前。

(相当于“就”、“便”,“才”、“仅”等) 

⑴于是至则围王离,与军遇(交战)。

项籍传》)

⑵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

贾谊传》)

⑶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劝学》)(则:

才。

表限制)

⑷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

汤问》)

7、用作助词

⑴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齐风·

鸡鸣》)(则:

相当于“之”,助词。

⑵《齐风·

鸡鸣》:

“匪则明,月出之光。

⑶《礼记·

学记》: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四、“其”字的用法

做代词,一般作定语,也有作分句主语的(略);

“其”还可用作副词、连词

1、语气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和反问语气。

(相当于“也许”、“大概”、“可能”;

“难道”等)

⑴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

成公三年》)

⑵“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桓公之谓乎!

隐公六年》)

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⑷吾其被发左袵矣!

宪问》)

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靠近),其犹可扑灭?

(尚书·

盘庚)

⑵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

僖公十年)

⑶国无主,其能久乎?

(左僖·

襄公二十九年)

⑷今天以越赐吴,越其可逆天乎?

2、时间副词。

表将来时。

(相当于“将要”、“就要”等)

⑴今殷其沦丧。

⑵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酒诰)

⑶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管子·

小匡)

3、语气副词。

表婉商、希望、命令等语气。

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用在祈使句中。

“还是”。

⑵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

僖公四年)(同⑴)

⑶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隐公三年)

⑷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

伶官传序)

⑸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斯列传)

4、用作连词。

A、表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尚且”等。

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⑵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

(史记 ·

雎蔡泽列传)

⑶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列子·

力命)(“尚且”。

表递进。

⑷其济(成功),君之灵也;

不济,则以死继之。

僖公九年)

⑸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庄子·

大宗师)

(不知道现在说话的人,是醒着呢,还是做梦呢?

B、表选择。

(可译作“是……还是”)

⑴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

“是何人也?

恶乎介(一只脚)也?

天与,其人与?

”曰:

“天也,非人也。

”(庄子·

养生主)

⑸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昌黎全集·

马说)

6作形容词或象声词的词头。

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邶风·

北风)

⑵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击鼓)

作为词头、词尾,“其”还可以构成“1.代词同义连用:

彼其、此其、是其,2.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谁其、何其、曷其、胡其,其谁、其孰,夫其”等。

 

五、“于”字的用法。

“于”字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

“于”字本为叹词,读wū。

甲骨文中已出现。

其他虚词义假借用法,“於”为“于”之异体字。

金文中已出现。

《洪诚文集·

雒诵庐文集》说:

《春秋》只用“于”,《论语》、《孟子》除引文外,只用“於”。

《左传》二字杂用。

他否定了王力先生的表比较、带谓词性宾语的新用法只能用“於”字的说法。

1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A、作补语。

(相当于“在”、“从”“到”等)

⑴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⑵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除掉残暴的君主而已)

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第六十四章》)

⑷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於窒皇(路寝),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

宣十四年》)

B、作状语(汉以前少见,晋后增多)

⑴所谓伊人,于焉(“是”也)逍遥。

(注:

“今于何游息乎?

”)(《小雅·

白驹》)

⑵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曰:

“微君,太子几废。

丞相列传》)

⑶邓攸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德行》)

⑷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

褒于道病死,上悯惜之。

王褒传》)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孟子曰: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

告子下》)

⑵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述而》)

⑶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

僖公三十三》)

3、引进动作行为或发生、出现的围。

(相当于“在……中”、“在……方面”、“从……中”等)

⑴吴人曰:

“於周室,我为长。

晋人曰:

“於姬姓,我为伯。

哀公十三年》)

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指“足食、足兵、民信之”)何先?

”子曰:

“去兵。

”(“兵”指军备)(《论语·

颜渊》)

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可译为“由于”、“因为”等)

⑴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师者,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

宣公十二年》)

⑵此无他故焉,生於节用裕民也。

富国》)

⑶业精於勤,荒於嬉。

(愈《进学解》)

5、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一般不必译)

A、直接对象

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於鸟兽草本之名。

阳货》)(不译)

⑵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尚贤下》)(可译作“在……方面”)

⑶何其厚於己而薄於君哉!

(《盐铁论·

殊路》)(可译作“对”)

⑷今生学於诗有年矣。

(《柳宗元集·

送判官往桂州序》)(不译)

B、有关对象(相当于“向”、“跟”)

⑴出于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僖公二十二年》)

⑵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畏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异。

离娄下》)

⑶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

僖公十九年》)

6、表动作的对象。

(相当于“对”、“对于”)

⑴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

⑵余不爱衣食於民,不爱牺玉於神。

(《国语·

鲁语上》)

⑶不义而富贵,於我如浮云。

⑷吾始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公冶长·

宰予昼寝》)(“与”即“欤”,句中语气助词。

⑸於禽兽又何难焉。

7、引进动作的接受者。

(相当于“给”)

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颜渊》

⑵⑶⑷

8、引进比较的对象。

(可译作“跟”、“比”、“与”、“同”等)

⑴至于治国,则曰:

“始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⑵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察今》)

⑶不从晋,国几亡。

楚弱於晋,晋不吾疾也。

晋疾,楚将辟之。

襄公十一年》)

⑷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论语·

卫灵公)

9、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表被动。

⑴卻克伤於矢,血流及履,未绝鼓音。

成公二年》)

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滕文公上》)

⑶然而兵破於涉,地夺於氏。

10、引进动作的依据、准则。

(可译作“依照”、“根据”等)

⑴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侯列传》)⑵於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旱、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

充国传》)

11、引进动作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等。

(可译作“以”、“用”、“等”)

⑴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非·

⑵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於义。

越语上》)⑶居则习民於射法,出则教民於应敌。

晁错传》)

六、“为”的用法

“为”,甲骨文是手牵象之形,本义是做。

还有“认为”(通“谓”。

王引之曰:

“家大人曰:

为,犹‘谓’也。

”)、“是”、“有”等义项。

⑴孔子之不逮舜为间矣。

(晏子春秋·

外篇)(“间”,远也。

“为”,“有”。

⑵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滕文公上)(歧注:

“为,有也。

虽小国亦有君子,亦有小人。

⑶太平之世,家为君子,人有礼仪。

(论衡·

艺增)(“为”、“有”互文见义。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的对象。

(可译作“替”、“给”、“向、“对”)

⑴故《周书》曰:

“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⑵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杀之。

耳馀列传》)⑶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者,鸇(zhān)也;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离娄上)

⑷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

储说上》)(怒:

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如怒马,怒涛。

式:

轼,致敬。

2、表动作的目的。

(可译作“为”、“为了”)

⑴今子弟远劳於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安宁。

忧边》)

⑵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3、表示动作的原因。

(可译作“因为”、“因”)

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

⑵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司马迁传》

⑶公曰:

“梦何?

”对曰:

“梦见灶,为梦见公也。

”公怒曰:

“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

”(《非·

储说上》)

4、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⑴不为酒困。

子罕》)

⑵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

难势》)

⑶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吴世家)

1、表假设。

(可译作“假如”、“如果”)

⑴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储说下》)

⑵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

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长见》)

⑶是楚与三国谋出兵。

为知之,必不救也。

策四》)(出兵:

使出兵,意思是说与为敌。

⑷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判之。

(国语·

晋语)

2、表选择。

(可译作“还是”)

⑴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

(《三国志·

书·

董卓传》)⑵即欲向京师,为随我北度?

(《北史·

温子升传》)

(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⑴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⑵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

(《植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