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857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调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②事后总结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谋划,可惜大多数经营者均未能____到这一点,等到错误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如梦方醒,结果往往是下再大的功夫也_____。

A.崇尚追求观察一事无成B.崇尚追求认识无济于事

C.追求崇尚认识无济于事D.追求崇尚观察一事无成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改造基因能创造超级智能人后,科幻小说变成现实已为期不远了。

B.未来,武汉市民在享受城市交通便捷的同时,也能在家门前享受大自然美景。

C.在“每天都不一样”的今天,能鲜明地揭示出时代特征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备受市民关注的环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和郊野道四条主题绿道构成。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昨日,光谷中心城的核心部分——“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线开工。

B.重度污染天气期间,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尽量待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

C.一年来,习主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

D.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交通拥堵、工作与生活功能区隔分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致暴雨内涝……

分析:

1、辨字音字形 

选择DA项中 

膂lǚ 

力较为生僻,孩子们要识记。

B项中 

自艾yì

 

易读错为自怨自艾“à

i”。

C项中 

葳蕤wēiruí

葳蕤一词较为生僻,要重点把握字音字形。

D项中 

磕绊bà

n孩子们易读错为pà

n。

2、选词填空选择B从逻辑思维上讲,应该先有崇尚美,再有追求美,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故用排除法可排除C.D两项。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一事无成:

形容毫无成就。

前文中提到“下再大的功夫也……”表示已采取措施,但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此空应填“无济于事”。

故排除A项。

孩子们要记住课堂上老师教的一些小技巧,联系上下文意境选择合适词语。

相信这道题对孩子们来说难度不大。

3、病句题。

选择CC项是明显的一面对两面的错误类型,具体分析见青禾期中期末考试知识点串讲与归纳。

这道题平时训练过多次,孩子们应该不会陌生。

4、标点符号使用情况。

选择DD项中“不少问题”后的逗号使用不当,应该为冒号。

平时的课堂训练上,作文训练,阅读答题,阅读分析里都有讲到注意标点规范使用,材料作文分析里也讲到了通过观察标点来分析材料的层次,相信这道题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道送分题。

2017届元调备考指导:

一、第一小题考查的字音、字形都是出自九年级课本,都是选择“有错误”的选项,前几年一个选项中包括字音、字形错误多处,很容易识别,而2014年只考查了字形而没有考查字音,并且只有一处错误,考查难度突然增大。

同学们要予以重视,因为错误处越少辨析难度越大。

此题不难,但很容易因粗心而导致丢分,同学们复习时务必落实九年级课本上的字音、字形,注意字音、字形的辨析方法。

字音重点考查形声字、多音字、日常生活中易误读的字的字音,备考方法点拨:

1、落实九上课本上的字音,加强普通话的朗读训练(勤查字典)。

2、建立误读字档案(要有笔记本,随时记下)。

3、坚持一个标准:

记正确的,不记错误的。

4、信守一条法则:

多看多记为主,以练习来巩固,特别注意老师的报听写,那些都是重点。

5、熟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易错易混字表》。

6、练习时黑笔做红笔改。

字形重点考查同音字、形近字和音、形、义相近字及成语中易错的字的字形,熟练掌握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技巧对于备考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调考中不丢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在考场上的活用两大环节。

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汉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一般要手写几遍;

其次,重视生活积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

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汉字;

第四,建立错字档案,并注意整理分类,做到收录有条理,查找方便。

第五,初中阶段运用沈老师讲的音辨法、义辨法、组词法、结构推断法就可以判断出错别字。

第二小题考查的近义词语辨析,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今年元调已经出现了成语的考查。

在复习时,一是要熟悉课文,二是要培养自己的语感,三是要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四要积累成语,高考必考。

解题时要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原则:

词不离句,存同析异。

具体方法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色彩方面(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二)从词义上(包括词义范围、词义侧重点、词义轻重等);

(三)从搭配习惯上;

(四)从词的内部结构上(包括适用对象、词性等)。

第三小题关于病句的考查,近几年四调考查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句意不明、一面对两面。

从前两年的试题看,考查难度猛然加大,向高中病句类型过渡。

请同学们注意沈老师讲的“病句病因纵向识别法”,准确识别病句。

具体有以下这些方法:

方法1、记典型句子各一个,找出对应词性,逐一套用――查中心词前多层修饰语的语序(中心词可以是全句的主谓宾,也可以是句中的某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或动词,重点是多个定语和多个状语的顺序)。

方法2、一般来说,修饰语和虚词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

要查看修饰得是否合适。

方法3、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

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

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

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

关联词+主语①+关联词+主语②。

方法4、简化成分,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查是否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5、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关系――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方法6、注意抓重点词(是否、能否、有无、和、与、以及等两面词),一些并列短语和“、”――查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

方法7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抓重点介词(由于、通过、经过、由于、为了、在等)――查主语残缺。

方法8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简化成分,改换说法,自己补充――查谓语、宾语残缺。

成分多余:

方法9、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注意抓近义词(重要的有左右、大约、近、上下等)看句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查语句重复。

方法10感觉语句不通,查对不通的句子两头是否用了两种讲述的句式,改换或去掉一端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查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方法11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改换或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重新理顺――查中途改换话题型结构混乱。

方法12注意三类词:

多音、多义词,指代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查语句歧义。

方法13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并列的概念――查概念不清。

方法14、注意句中表示范围(尤其是带有绝对意义的词如“全”“都”“凡”“从来”“历来”等)表示判断、表示程度的词语――查不合逻辑。

方法15看到多个“不”,确定语意,负负得正(反问句、负面词亦算负)――查前后肯定否定颠倒。

方法16注意抓表前后关系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与”“和”等,确定原句意思,施动者在前,受动者在后――查主客颠倒。

规律:

近几年此题考查的病句有成分残缺(2011、2012、2015缺宾语,2013缺主语)、句意不明(2014歧义),两面对一面(2016),2017元调要注意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关联词等类型的病句。

第四小题,今年武汉市元月调考,原来衔接排序题被标点符合的用法考查题取代,语言环境变得相对干净一些。

看来武汉市语文中考的题型又要回归传统。

当然,题型只是一种考查形式而已,实质上,中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文句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能力。

一般只考查日常使用中几种常见的标点符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一点和有些省份的高考题有些类似。

符号的用法是基础,考题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估计才是中、高考生能力的高下区分点。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课标与教材对标点符号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

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规则、用法及其位置。

(作文中考查)

标点符号考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

解答标点符号试题,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弄清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

注意沈老师讲得各种标点符号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规则和辨析方法。

第二大题——论述文

真题再现

(2016元调)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

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

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

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

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1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

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

利居关乎人的发展。

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

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

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

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

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

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

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

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

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

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

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

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

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第5题考查对文章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阅读原文的第1、2自然段,可以看到C选项中“当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安全”这句话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说:

“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

”“不可避免”这个词语表述不准确。

第6题考查对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的理解。

阅读3至6自然段,可以发现D选项“宜居、利居、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不正确,原文说“利居,重在环境开发,没有摆脱将环境当做资源的观念,明显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所以“利居”无法体现人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第7题考查对文章第三部分的理解。

阅读7至11段,不难看出A、B、C选项都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一点,只有D选项“将功利和审美统一在一起”理解得全面正确。

论述文

第二大题是现代文·

实用文的阅读,包括自然科技文和社会科学文,每年交叉选择文本。

一般选文贴近生活,题目难度较低。

考生理解难度不大,都能读懂。

题目设计上,2015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变”,一改以往的“要点概括、文意把握、拓展探究”题型,而是变为三道“概念理解和细节概括”题型,目的是与高考文本对接。

这种细节题的题型,需要考生把三道题的每个选项都回归原文,并做出对比,就能做出选择。

但要拿到满分,还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上细心。

总体来说难度适中。

从当年四调和中考看,题干都变为“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抓住文中的概念和细节,一一对照,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选择!

要求考生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行定位,对比得出答案。

不在用词上“计较”,只求信息上“吻合”,务必在原文中找到准确依据。

怎样找答案?

怎样读原文?

跳着读,扫着读;

怎样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有针对性地研读。

这道题目就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很明显,它不需要我们去发挥,不要求我们去想象,只要求我们“忠于原文”,不需要“添盐加醋”,只要“原汤原汁”。

我们还是先看题目,再重点在文章中“找答案”。

命题人,是把原文中不同位置渗透的“信息”糅合在一起,我们最要注意的是,命题者是怎样稍稍变动原文的文字·

·

这个时候,我们最要小心的是一些修饰语,即表示范围的词语,表示数量的词语,表示大小的词语等等,是不是做了“变动”,是不是遗漏了,还要注意分析,与原文不同的概念出现后,要多加小心,从原文的信息中,能否推导出。

基本方法:

此文本阅读不是考查掌握知识,而是考查思维能力,考查是否能接受信息。

与原文意思一致的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句意不变)的方式而形成的选项。

1、树立一个观念:

题干(要求和关键词)——题支——信息源(即原文的对应位置,要准确)——根据——判断,一定要以原文为基础找依据,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

2、遵循两条途径:

通读,研读

3、具备三种心态:

专注,耐心,细心

4、牢记一个秘诀:

左手指原文,右手指选项,一看(原文)二找(区间)三比较(选项)。

三、古诗文阅读(第三、四题)

(2016元调)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

”王曰:

“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为无臣。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春居曰:

“臣请辟矣。

”趋而出。

王曰:

“春子!

春子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

”遽召掌书曰: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

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王释先王之礼乐释:

解释B.臣请辟矣辟:

离开

C.遽召掌书曰遽:

立刻D.此得失之本也本:

根本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A.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B.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C.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D.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宣王要建造的宫室超过一百亩,光是厅堂就能住很多户人家。

B.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

C.齐宣王不满春居反对自己,责备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谏自己。

D.作者认为齐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失去了春居这样的臣子。

四、(14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2.填空。

(10分,每空2分)

①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②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

(王维《山居秋瞑》)

③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

(《〈孟子〉两章》)

④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中诗人“自许”的是____,在这一诗句中,诗人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8.A(舍弃)9.B10.B

11.宣王若没有春居,几乎被天下所耻笑了。

(共4分。

“微、为、笑”理解正确,各1分,其余语意正确,1分。

12.①老骥伏枥 

 

②清泉石上流 

③舍生而取义者也 

④能为国戍守边疆 

壮志难酬(此小题答案语意相近即可)(共10分,每空2分。

尽管近几年文言文选文有所变化,但考查重点仍是常用实词、重点虚词、文意理解、翻译,元调以断句题替换了虚词题的考查。

第8题考察常用实词,四个选项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字义。

解答此题,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带入原文进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

同学们拿不准的时候,可运用沈老师讲的“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临时结合语境推断一下,一般可以找出正确答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1、以形释义法;

2、以音猜义法;

3、温故而知新;

4、以今推古法;

5、互文见义法;

6、随文断义法;

7、成分分析法;

8、逻辑分析法;

9、代入检验法;

10、组词法。

第9题由虚词用法辨析改为断句题,以对接高考题。

此题难度不大,选项一般出自文本。

与前面标点符号题对应。

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断句总则:

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对话时,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例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

“其(岂)、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

“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

“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一般后面可断句。

4.根据所用修辞方法断句。

言文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顶真,例如: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对称,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3)反复,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根据固定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