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93768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笔记文档格式.docx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別》、《三吏》

2.對死人有情

後死者為追念已死者,寫出大量祭文及悼亡詩。

潘岳《悼亡》三首

元稹《遣悲懷》三首

蘇軾《臨江仙》

陸游《沈圓》

3.一般人之情作

中國人之人情豐富,並不只限於文人,連普通大眾市民也是情深義重的,例如,一位姓張的媒礦工人對已故妻子一片深情,竭力保存妻子的駭骨,千辛萬苦運返故鄉,流露了中國人對鄉土之情。

4.對古人有情

文人通過懷古詩和詠史詩(超越時間),表達對古人之情。

左思的詠史詩:

對與自己毫無親屬關係的已死古人表達崇敬之情。

陶淵明《詠荊軻》主要歌頌諸葛亮開創蜀國基業,一心為國的精神,對其最終未能恢復統一漢室的願望表示惋惜。

杜甫《蜀相》、《詠懷古跡》第三首。

 

三.中西比較

1.中西社會對情之看法

性質:

中:

關心顧念珍惜

西:

好奇探新貪戀

觀念:

持久

曾經

角度

人倫家庭

法律個人

處理:

消極抑制

直接

立場:

倫理保守

倫理開放

主義:

關係

個人

●中國以關心、顧念、珍惜為主:

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重情,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

這種情存在於一家、一鄉、整個國家,以至天下萬世。

●西方以探究、好新、貪戀為主:

不重視道德上的人情,卻關注物理上的自然科學,因而發展科學來征服自然。

 

2.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文化精神的主流則以「情」為主。

中國人重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

●西方文化精神的主流是「理性」。

西方人對自然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

3.中西社會對物之看法

中西社會對物之處理:

生命機體(物情)

一堆死物

中西社會對物之態度:

欣賞藝術

征服科學

●中國人對物也有情:

物情

所謂「物情」,即認為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

《易繫辭》下篇第一章:

「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繫辭》上篇第五章:

「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轉相生,故曰生生之謂易。

從道德和宗教意識看,中國人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

從藝術意識看,中國人對自然物採欣賞的態度。

●西方人對物無情

西方人重視好奇、貪戀之情,進而則征服自然。

視自然為一堆死物,並沒有生命在其中。

4.中西社會對人與物的溝通之看法

中國:

感通(世界事事圓融無礙)

關係主義(倫理關係)

情的世界

世界人類精神病良藥

西方:

攝受

個人主義(孤立疏離)

物質世界

●中國人的感通(感通乃指情的認識論而言)

中國人的重情,正由感通而來。

李商隱《無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清楚解釋感通一詞。

感通包括人與人、後死者與已死者、今人與古人、及人與自然物間的關係,由此達到圓融無礙之境。

●西方人的感通

西方人缺乏人際之間情感的互通,社會上個人主義流行,造成孤立、疏離的結果。

解決良方:

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唐君毅

一.中國之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基本人生態度,對一切知識與價值的追求和取捨都是以人的本所趨為最終的準則。

1.三才:

●天-超越的天帝

●地-物質的自然世界

●人-可溝通天地兩界

人一方面有物質的軀體,另一方面有超越的精神。

重人的精神是以人之精神上通於天而下達於地。

使人能頂天立地於宇宙間,維持人的尊嚴,是天地的中心。

2.中西人與動物(人禽之辨)同異之處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

我必須自覺我總有一點異于他人處,我才真是我;

人亦必須自覺人之異于禽獸,異于一般動物處,人才真是人。

西哲多喜歡說:

人是理性的動物,或說人是最像神的,或說人是能造工具的動物,人是有語言文字或能以符號表意的動物。

孟子四端(四德)之說: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認為人固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這些都是與生俱來,只要把這四善端擴充至外在的行為,就成為仁義禮智四端,憑此人躍然超越禽獸而顯露自身的獨特性,成為宇宙間最尊貴的動物。

此正體現中國重人文的精神特質。

人有仁義禮智四端,乃人之所以為人之特性。

這樣,人能在自然的天地萬物之世界上,建立人的世界之根據(人文世界)。

二.倫理道德

1.五倫:

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2.五倫關係

●父子之倫:

孝之擴充(整個民族),由近而遠,由今而古,由孝父母,父母之父母,及於祖宗,以至孝於整個民族,可上通於百世,而忠於民族之歷史與文化。

從縱面維繫民族生命於永久。

●兄弟之倫:

悌之擴充(四海之內),由親而疏,由近而遠,視四海之內之人皆兄弟。

從橫面啟發民胞物與,天下一家之意識。

孝悌尤為重要:

人與禽獸之異也。

●夫婦之倫:

合二姓之好,超越我所自生之家庭,而貫通於另一家庭,家與家的連接即能組織及維繫社會。

敬比愛更重要,由是夫婦不相亂(不會沾戀狎褻而有別於禽獸)而有內外之別(男主外:

耕種狩獵,女主內:

撫育子女,操持家務。

夫婦之愛與敬有別于禽獸也。

●君臣之倫:

人在政治中的關係。

若人沒有牽涉入政治中,便無「君臣」一倫。

●朋友一倫:

人在社會中與人的接觸,乃人的自由選擇。

其中的關係,為一純粹之精神上人格上,超乎一切私心與利害之關係。

朋友縱橫論:

橫面擴至天下之善士,縱面擴至古今之賢哲。

仁之擴充(縱橫論):

仁之最高表現,從橫面看是極于民胞物與之精神。

自縱面看,則是慎終追遠,上承祖宗之心與往聖之志,而下則求啟迪後人,以萬世之太平為念

三.倫理關係(和而不同)

1.學術文化自由精神

●宗教:

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有各種宗教並行不悖的傳教之風。

●學術:

中國學術在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

儒家之精神,重會通之道、全盡之道。

故要于殊塗見同歸,于百慮見一致,于睽異而見其相通相類。

中國道家則更重思想之自由,中國之所以莫有宗教戰爭,莫有異端裁判所,中國人之所以最富于寬容博大之精神,而不箝制學術文化之自由發展,亦正由儒家與道家之此種精神所陶養。

2.政治上的和平精神

●政治:

中國之政治,即以文治為主,仍求以王道易霸道。

●文學:

詩人之稱美和平而反戰之詩

佛教崇尚慈悲,並要人不殺生。

中國人由酷愛和平,因而極能反抗侵略。

故四千年來中國人對于一切侵入之外敵,亦無不能加以同化,或終將其打退。

能愛和平而念念在天下一家四海清平,又能保衛和平以反侵略,這真是中國文化中之最偉大的愛和平之精神。

四.中國之文藝(文學與藝術)精神

1.文藝與生活

雕刻:

鼎彝,日用器上的鏤刻,由此而變出書法,繪畫。

詩歌:

《詩經》大多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廟堂中的歌詠。

2.文藝的教化及陶治性情的作用:

●禮以教中,樂以教和(尚中和,和平之精神)。

從書法、畫、壁畫、建築、雕刻塑像、文學等可見

●禮記:

「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即表現一種寬舒廣博之氣度,溫厚和平之性情,飄逸灑落之胸襟,含蓄淡遠之意境。

書畫:

以神品、逸品為高。

文人畫:

虛白中表靈氣之往來。

建築:

闊大的宮殿,祭天天壇橫臥地上,飛簷、飛角、亭子、牌坊、迴廊皆表現一飄逸疏朗寬舒之味。

音樂:

七弦與洞簫以淡宕幽和之聲見長。

文學:

文貴淵雅,詩貴溫厚,詞貴婉約,陶養人之善良性情。

●能陶養和平之氣,銷除暴戾之氣。

此種文學藝術是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成就之一。

五.中國之宗教精神

1.古代宗教信仰

中國似可說無固有宗教的國家。

但是嚴格說起來,中國古代民族亦是篤于宗教信仰之民族。

殷人信上帝,周人信天與上帝,墨子教人信天鬼。

2.儒家的宗教精神

●孔子固然是重知生過於知死,重事人過於事鬼。

其施教是教人為仁人,其從政是要天下有道。

●孟子講知性則知天,存心養性即事天,亦似有以道德實踐代宗教信仰之意。

●荀子說禮之三本:

一是天地,一是親,一是君師。

祭祀之禮中,包含祭天地,祭祖宗,祭聖賢。

儒家,均可說有一宗教精神。

我們亦末嘗不可說儒家是一宗教或包含一宗教。

我們可說儒家之教,是一信天人合德之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

3.道家不信天帝而信生天生地之道,同時又以人得道即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造物者同游,亦是一尊重得道之「人」之思想。

道教,即要人實際的修煉成「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之神仙。

4.佛教主張人成佛即有無量功德,梵天之德亦不過如此。

故要人崇敬佛,而不崇敬梵天。

崇敬佛,亦即是一崇敬一種人格。

故崇敬佛之宗教精神,亦即一尊重最高人格之精神。

5.基督教之最高義,亦要講到神人合一。

六.中國哲學

1.內容:

即中國先哲對於人生意義,人倫道德,人格修養,人文化成(3)之智慧。

而對於天道或宇宙最高原理之認識,亦與此一切關於人之智慧不可分。

2.表達手法:

言簡而義微,恆多用譬喻,而少用繁複之論證。

後人常須作親切的意會體證與實踐之工夫,乃能真得意於言外。

3.特點:

平實而親切,易知易行見長。

而且其高明與深遠,亦即融於其平實親切之中。

4.融合一體:

中國之哲學與其他學術思想,如科學思想政治思想等,恆難截然分開。

同時其哲學之精神,亦即表現於整個文化精神之中,

貫穿整個文化。

傳統科學的過去及未來 劉君燦

引言:

科學與人

●中國的學問一向以解決「人」的問題為首要的考慮,傳統科學自也不例外。

它要解決人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問題,以及如何便利人的日常生活問題。

●中國宇宙發生論:

先民面對大自然的種種變幻,嘗試賦予一個秩序,第一個要處理的便是日升月降,風雨雷電如何產生?

便是一個宇宙發生論。

古代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卷首的「混沌初開,乾坤始奠」。

一.科學著作散見各書

1.整體文化中的輔助角色。

2.大都不是純科學學者,如墨子、王充(漢)、沈括(宋)、方智(明)等人。

3.大都係其著作中輔助的一部分,有時甚至不獨立成篇,如王充的論衡。

4.在實際官制中,近於科學的也是工部、兵部和直屬皇帝的欽天監、太醫院。

5.一般人認為中國只有工藝而無科學。

6.李約瑟陳述中國科學一直在緩進展,沒有經過「科學革命」的蛻變,因此十六世紀以後被西方趕上超越。

二.中國為何缺乏科學革命及中國的科學

1.中國文明過份早熟,加上地理上的封閉,習於故常即可滿足。

2.中國科學有其獨特模式,不產生像西方一樣的「科學革命」。

3.中國的科學是整個化在文化之中的。

4.「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人向來認為「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固然相異。

卻是可以交融的。

5.人最直接相關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所以中國傳統科學重工藝是其來有自的。

6.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的天人交感思想下,這種關聯感應的思想使中國率先發現了地磁的方向性,潮汐為海水受日月吸引,大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

雖是科學成果,但只是屬於低層次的,系統性缺乏。

三.中西宇宙觀

1.在人文的突顯下,中國人的天並非完美無缺的,所以「女媧要鍊石補天」。

在科技上就是強調既有工具的靈巧運用,包括改良,用工藝。

2.希臘人認為天空是完美的,天體也必依完美的圓形運動,並形成球體。

這一切無非是因為完美的上所創造的世界必然是完美的,而完美的就是精確的,要精確就只有靠數學。

3.西方科學革命與宗教革命所爭的不過是詮釋上帝方式之爭而已;

要求從大自然,從世俗成就(科學),而不再從耶經、來世來肯定上帝,更進而肯定個人而已。

而這一切講究的是「邏輯的蘊含」。

4.西方神學的講求邏輯思辨更是一大特色,也是近代哲學、科學的所以衍生。

四.中西科學模式大異其趣

1.西方神學的邏輯思辨與講求「關聯感應」的中國思想大相逕庭。

兩者文化模式、科學模式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2.西方科技太重速效,思想上也太重單向的「因果蘊含」方式,傾向分裂自然的整體性,以致破壞了環環相扣,網狀,而並非單向的生態系統。

3.中國傳統科學大多是化在文化中的,所以有時醫卜不分,器技不二,天文也與星相合流。

這代表中國科技大傳統與民俗小傳統的溝通性很強,大傳統來自並加強小傳統。

4.自先秦至明末,中的科技因內發外爍,內容變化得太多,但精神形式大致不變,仍然是關聯感應式的。

五.中國科學何去何從

1.在速效性西方科學的主導衝擊下,過去中國人自然認為中國沒有科學,甚至排斥自己的傳統科學。

2.中國傳統的科學在思想上注重「關聯感應」,西方則注重「因果蘊含」。

「六月飛霜,必有寃情」;

「牛頓蘋果落地」

3.中國科學模式的「形上部分」,史家大致有一共識。

但「運作性」(程序)的指導這一方面,大致仍是未經開闢的處女地,還在「瞎子摸象」中。

4.無論文化,無論科學,沒有特色;

不能同中求異,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必然是不相同)

5.我個人還認為「關聯感應」與「因果蘊含」這兩種探求方式,在後現代的科學探求中,是可「春華秋實,各擅勝場」的。

「同異對比」下的發展永遠代表人類文化的生機,劃一的權威講求則是生機的斲傷!

附錄:

中國傳統科學思考特色初探

六.難成完整的邏輯系統(弱點)

1.中國傳統科學古籍的特色就是很難成為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不過,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哲人思考不合邏輯,事實上有許多仍然是暗合邏輯的,但不重視邏輯方法

2.中國的古籍大多是條目式的,將事實與現象一條條的羅列,各條目之間往往只是同類並舉,而沒有蘊涵、推衍、演繹的關係。

各條之間即使同類,也看不出多少邏輯上的關係,更不用說形構系統了。

「這些條目有些是提出問題後,馬上就寫出結論,而省略了推論的過程」。

老子一開始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至於何以道可道,非常道﹔何以名可名,非常名呢?

其間的推理都省略了。

七.關聯式的思考(弱點)

1.中國古籍除了常只有結論、沒有推論外,還有一點就是有理論推論的,往往也是關聯式的思考。

所謂關聯式的思考,大約包括「直覺、類比論證、想像」。

2.就「想像」來說,易經乾卦是六個長橫的陽爻(三三),初九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所謂物理意義的「符號」,透過對形式系統的表式,得出一說明或理論。

譬如1+1=2。

易經作者群所以得到「潛龍勿用」這個結論,是靠了創造性的「想像」力;

但畢竟這不是演繹,也不是歸納。

3.牛頓力學是一個很好的邏輯系統,在思想考方式上卻不是關聯與感應這一套。

八.類比論證(弱點)

1.類比論證(包括譬喻)是中國古籍用得最多,也最豐富的論證方法。

2.類比論證是一種實質論證,運用的是事物間或命題間的類似性,這樣所獲得的結論,只有「概然性」而沒有「必然性」。

3.類比論證是依據兩事物或兩命題間的類似性,而由此一事物推知彼一事物的論證形式。

它是由特殊推出特殊。

(A似B;

B似C;

A與C的關係)

4.類比推論是不具傳遞性的。

這種論證推論不能保證結論對,結論對也不能保證推論對,只具有概然性的正確。

九.整體合一的自然觀(優點)

1.在自然觀上,先賢看待自然也是天人合一式的整體觀、有機觀。

不特自然與人事是相關相應的,一部分的擾動,就會引起另一部分的相應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反饋(feedback)回來。

例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中,即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

2.前賢唯恐器械的創制干涉自然太過,並且造成人事的過分分工,而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

因此莊子天下篇就「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3.這種整體觀,有機觀的看法是強調「時」的觀念:

器械的創制是要與時偕行的,甚麼時候可能做甚麼都是有所講求的。

而中醫的治療原則,以及運用消長生剋,體機平衡的觀念來解釋病理、生理,也是整體觀、有機觀下的產物。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 趙永新

一.中國藝術特色 

1.中國藝術吸取世界藝術的同時也影響世界藝術:

畢加索、馬蒂斯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了線條的營養。

中國園林風光介紹到歐洲後,很多人企圖在歐洲仿造中國園林。

2.外國人對中國藝術的評價: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大弟子普落特爾在家裏的會客室陳列著北魏的雕塑品。

●後印象畫大師高更說過,眼睛不要再往希臘看,應該向東方。

●中世紀的旅行家伊本拔都塔對中國的繪畫大加讚揚:

中國是全人類中手藝最高明的和最有鑒賞力的人民。

●馬可波羅也讚揚中國的宮廷金碧輝煌。

●秦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

3.中國的藝術超越東方具有世界性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中國的傳統和精神。

這種傳統和精神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5.涉及文學/史學/哲學/美學/宗教

二A.禮樂一體

1.何謂禮樂一體

六藝之中禮樂居首﹐有禮必有樂﹐樂附於禮。

樂在諸多藝術種類中獨居至尊地位﹐是各種藝術的總稱。

儒家主張「禮以教中,樂以教和」。

禮可以建立及維持社會的秩序,而音樂則可以感動人心,易於使人從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和諧感覺。

由此可見,禮是目的,樂是手段。

儒家一直將中國藝術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因為當時的大儒認為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作為教化工具,所以便有政治上的功用。

先秦的儒家認為一切藝術概括於「樂」之中,舉凡歌舞、傳說、戲劇皆是樂的一種。

儒家認為禮樂是不可分割的,樂是教化的工具,「可以善民心」、「移風易俗」,有助於禮教的推行,而一個國家若能推行禮教,便可「民和」、「民齊」、「兵勁城固」,即具有政治效用。

故孔子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無所措手足。

2.中國的藝:

a藝術和技藝

b六藝中禮樂為首(中國古代教育以六藝為主要內容﹐這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c禮樂不分

d樂是藝術總稱

3.樂的涵義:

道德感化/政治教化/樂器/詩歌/傳說戲劇

4.樂的作用:

(儒家思想)

修身成仁興邦治國/以善民心移風易俗/民和民齊兵勁城固/統治工具

5.中西比較

中-禮樂一體

西-禮樂獨立

二B.詩畫同源

1.何謂詩畫同源

無論是詩,還是畫,都是描寫一種意境,抒發一種感情。

二者同屬於藝術範疇﹐基本精神也有相通之處,在抒情、達意、暢神及求趣各方面都是一致的。

中國藝術各類互為影響,融為一體,藝術精神互相滲透,不同作品均表達出相類似的觀念。

2.詩書相應:

陶淵明詩與王羲之書法    

3.詩畫合一:

曹植洛神詩與顧愷之洛神賦圖

4.詩畫相通:

王維山水畫

5.詩畫結合:

題畫詩

a杜工部集題畫詩 

b詩心畫意

6.書畫同源:

使用毛筆工具/進行線條造型創造/講究筆墨情趣

7.園林藝術:

a司馬相如上林賦

b詩情畫意

c山石水草

8.中西文化差異:

●中-講合

●西-講分

9.中西藝術精神比較:

●中國各類藝術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講意境﹑情趣﹐而情趣來自藝術家的和觀賞者的內心﹐心只有一處﹐所以只能合﹐不能分。

●西方藝術講理﹑講形﹐而理與形這二者都屬於物的範疇﹐物具萬象﹐所以必然是分﹐互不聯繫。

三A.物我一體

1.何謂物我一體:

這藝術精神源自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就是追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人要順應自然,崇尚自然。

這亦是古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他們通過身心的努力,務求與大自然(天)互相契合,和諧統一,並和大自然在感情上有所交流,這種哲學思想影響到中國的藝術精神。

2.哲學思想:

(道家思想)

a魏晉玄學

b名教本於自然

c人類社會的美與自然的美統一

二B崇尚自然

1.何謂崇尚自然:

中國藝術追求的是自然無為的美,藝術家在這種美中達到物我融為一體的境界,這精神境界泯滅了物/我(天/人)的界限,達到主觀的「我」跟客觀的「物」融為一體的效果。

這種美亦使人的心靈得到自由與解放。

道家思想將此精神發揮得最淋漓盡致。

這種思想除了使人的自身成為美的對象外,更使山水松竹等自然景物都成為美的對象,這樣就把人類社會的美(藝術美)與自然的美統一起來了。

2.山水畫:

充分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畫家把自己對山川景色的深刻感受與美麗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再表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

a郭熙《奚山秋霽》;

b山水自然景色和畫家對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融為一體

3.園林藝術:

這不單是園林外在的裝飾美化,而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反映,在此片園林天地中安頓自己的心靈,享受物我一體的樂趣,園林成了作者精神的歸宿。

a自然山水美和社會藝術美(詩詞文學)

b山景和觀賞者和諧統一

4.物我關係:

(客觀世界的「物」與畫家主觀精神的「心」有機地統一起來)

a顧愷之:

繪畫貴乎「遷想妙得」。

即畫家不應只求形似,必須運用「遷想」,認識世界,進行選擇,捕捉對象的本質,才能掌握外物的神韻,以求神似。

b宗炳:

「應目會心,應會感神。

」。

即畫家創作時必須用眼睛掌握外物之形;

更要用心,方能感應領悟到外物的神韻。

c張璪: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即畫家創作要以大自然為對象,把心中對自然景物的感受與情意,化為一種動人的境界,表現到畫面上,把客觀世界的「物」,與畫家主觀精神的「心」有機地統一起來。

d石濤: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

即是要求物我同化,才能創造出感人的、生動的藝術形象。

四A.注重意境

1.何謂意境:

a藝術家從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體驗感受中,產生了某種思想感情,通過特殊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把這種思想感情充份表現出來,於是在畫面上產生一種動人境界.

b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也是藝術家與自然相近而又相融的精神感受。

c作為藝術的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園林等都是藝術家表現這一感受的依托,也具有人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