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篇热点申论解析对策完整本_精品文档.docx
《38篇热点申论解析对策完整本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篇热点申论解析对策完整本_精品文档.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背景: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要想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
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尊重人,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而宏大的人才基础。
二、必须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
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为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
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
三、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技术发明。
鼓励竞争,促进合作,宽容失败。
尊重和鼓励好奇心、创造性。
崇尚理性质疑,尊重学术自由,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合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
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传统束缚,不受利益干扰,坚持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接受实践、同行、市场和历史的检验。
鼓励知识、技术的传播和转化,鼓励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
四、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
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
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正式竣工。
2009年4月29日下午,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竣工典礼隆重举行。
坐落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医院X光为人体骨骼和血管“拍照”,那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发出的超强X光将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带来一场“成像革命”——它将利用比普通X光机亮上亿倍、强百万倍的同步辐射光对物质进行微观“成像”,为许多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最先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2.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0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我们党、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自主创新。
3.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
中国从此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
: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背景: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
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
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
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
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
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