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039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

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

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

(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

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

合理的建议(5分)

2题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2.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期)

3.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4.生态入侵:

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5.竞争排斥原理:

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英国学者A.G.Tansley(1954)提出1多元顶极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些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2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除了3气候顶极外,还有可能有4土壤顶极、5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等;

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和火烧—动物顶极等。

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6气候顶极,在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极。

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7保持稳定状态,都可认为是8顶极群落。

2.1976年,MacArthur和Wilson提出了9K—选择与r-选择概念。

10K选择的生物其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周围,可称为11K—对策者。

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差,但12竞争能力较强,即把有限的能量资源多投入于13提高竞争能力上,因此,它们适应于稳定的生境。

而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14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15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迅速增殖。

它们是机会主义物种,适应于16多变而不稳定的生境。

3.宫胁昭法全称是宫胁昭的17环境保护林建造法,主要是基于18生态演替理论,并以此作为依据而重建当地的自然潜在植被。

利用宫胁昭法在城市进行植被的恢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潜在植被类型的调查

(2)20优势种的选择和群落的重建(3)养护阶段。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3分)。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2分);

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3分)。

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2分)。

2.园林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与园林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园林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园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

群落结构简单化;

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

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

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

物种多样性降低(5分)。

园林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园林植物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

土壤顺行发展,厚度增加,肥力提高;

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形成特有的群落环境;

群落向中生化的方向发展;

森林群落结构日趋复杂化;

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产力提高(5分)

3.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答:

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园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园林绿化生产和实践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管理措施(4分)。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

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对于园林植物来说,草本植物属于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寿命较短,宜用来进行贫瘠恶劣环境的先锋绿化或临时绿化;

木本植物属于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较好的土壤条件,因此应采用培育大苗,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4、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请举例说明原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通常按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

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人为因子的影响最大。

园林植物方面:

功能定位、资源引种、幼苗培育、人工配置、人工种植----人造成分占主导。

(3)

园林管理方面:

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整形、修剪、疏伐、更新-----人工干预为主导(3)

三、论述题20分

简述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构成,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其生态意义?

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构成应包含乔灌草等3-5个的层次。

由不同高度的植被构成,分层不仅表现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4)

地上部分良好的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自然光能和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树冠截留,营造良好的群落环境,提高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地下部分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减少根系之间对空间和养分的竞争等。

举例出合理例子(4)合理的解释说明(6)

3题参考

一、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生态平衡:

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2.先锋树种:

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

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

3.假植:

苗木起挖后,如果不能立即运走或不能立即栽植,必须把苗木暂时埋植在潮湿的土中,这一工作称假植。

可分为临时假植和长期假植。

4.苗木移植:

是指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换栽倒另一育苗地,继续培育成苗的方法,也交换床。

经过移植的苗木交移植苗。

5.耐受性法则(定律):

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美国生态学家尔福德(V.E.Shelford)1913年提出。

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美国生态学家F.E.Clements(1916)提出1单元顶极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这个顶极群落称2气候顶极。

在一个气候区,除了3气候顶极之外,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素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群落,F.E.Clements将统称为4前顶极。

无论哪种形式的5前顶极,按照F.E.Clements的观点,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都可能发展为6气候顶极。

2.种群的空间格局反映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7均匀型,种群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8自然情况下很少有这种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多为9均匀型。

(2)10随机型,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会符合。

这种分布只有当11环境均一,12种群个体间不存在彼此吸引或排斥,或13主导因子成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

例如,依靠14种子繁殖的植物,在初期散布于新的地点时,也常呈15随机分布。

(3)16集群型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块或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个体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间大都呈17随机分布。

这种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常是18集群分布。

3.我省常见的水生(挺水)乡土植物有:

19荷花、20芦苇、香蒲等。

(合理即可)

三、简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环境与生物,二者间具有较大的差别

1)环境间的差别:

(2分)

2)生物组成的差别:

详述两系统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间的差别(5分)

3)二生态系统平衡性等方面的差异(3分)

2、依据自然界中水分存在的形式,简述影响植物利用水分的因素?

1)水的形态:

气态、液态、固态。

(2分)

2)影响植物利用液态水的因素。

(5分)

3)对气态(2分)和固态水(1分)的应用进行评述。

3、简述极端低温间接危害的类型以及应采取和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减缓危害的发生。

1)极端低温间接危害包括三种类型,冻拔、冻旱、冻裂(3分)

2)各种间接危害的定义或描述(3分)

3)提出减缓危害手段(4分)

4、简述顶极群落在指导园林实践中有何意义?

1)顶级群落的概念和特点(4分)

2)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4分)

3)其他有效观点(2分)

5、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其在园林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1)环境承载力概念(4分)

2)对园林生产实践合理的分析(6分)

6、以仙人掌为例,简述并分析在高温环境下,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适应性改变。

形态:

叶,茎,色,附属物等(4分)

生理:

代途径,气孔调节等(4分)

功能为减少蒸腾,增加反光,降低体温等(2分)

三、论述(20分)

试从种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引种和应用园林植物。

1)相关种种间关系的描述。

(10分)

2)合理的观点。

(15分)

4参考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优势树种:

又称建群树种。

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们往往是个体数量最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树种。

3.树冠截留:

在降水过程中,雨水等能以薄膜的形式保留在植物体表面、树皮的裂缝、针叶树的角隅等处,从而可以保持一部分水分,这部分水分的大部分再被重新蒸发而返回到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树冠截留。

4.富营养化:

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5.次生林:

是天然林的一种类型,还大面积的原始林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反复破坏(不合理的砍伐、过度放牧、垦植、火灾等)后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发生并形成的森林群落。

二、填空(30分,每空1分)

1.影响森林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子有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3地形因子。

2.在造林过程中,为使“地”和“树”基本适应,可以通过3种途径加以实现,分别是4选择,5改地适树和6改树适地。

3.生物多样性包含7物种多样性、8遗传多样性、9生态系统多样性、10景观生态多样性等。

4.可用于大部分地区进行墙面立体绿化的树种有11三叶地锦、12五叶地锦、13山葡萄、14五味子等。

5.在造林中,四旁通常是指路旁,15水旁,16宅旁和17村旁。

6.东北地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中针叶树种有18落叶松、19红皮云杉、20樟子松、21黑皮油松等,落叶树种有22白桦、23复叶槭、24树、25柳树等。

(其他适合树种也可)

7.根据树种的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可以把树种分为:

26阳性树种、27阴性树种、28中性树种三类。

按照对温度要求的程度,东北地区的树种划分为三类:

29耐寒树种、30喜温树种、中庸树种。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什么是容器育苗?

简要分析容器育苗的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容器育苗的概念(4)

优点(4):

提高造林成活率。

造林季节不受限制。

节省种子。

育苗周期短。

便于育苗全过程机械化。

不足

(2):

产量低、费人工,生境好的地段优势不明显等。

2.试述判断引种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与原产地相比

(2),无保护正常生长

(2)能开花结实

(1)没有降低经济价值

(1)能够以原方式繁殖

(2)无明显病虫害

(2)

3.简述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1)根系发达。

(3)2)生长迅速。

(3)3)枯落物丰富。

(2)4)适应性强。

四、论述题(20分)

对适地适树的3条途径进行分析,判别哪条途径是树种选择的最基本途径。

对适地适树的3条途径“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进行分析,判别哪条途径是树种选择的最基本途径。

(5)

从“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逐个分析并举例说明。

这三条途径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10)

选择最基本的途径,并具体说明原因。

5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群落演替:

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也就是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2、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3、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承载力,当种群增长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种群就不再增长。

4、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美国物候学家霍普金斯(A.D.Hopkins)从19世纪末起,经过20年对植物物候材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在其它因素相同,在北美洲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每上升122m,植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d;

在秋天正好相反,即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每上升122m,要提前4d。

5、冻旱:

是指尽管土壤水分充足但由于土壤低温而使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地上部分因气温较高却不断蒸腾失水所引起的水分失调致使叶片变黄、枝条受损甚至整株苗木生长受抑制乃至死亡的现象。

1.H.Whittaker(1953)提出了1顶极格局理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2环境因子都是连续变化着的。

随着3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4顶极群落是连续变化的。

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相当于5气候顶极。

2.适于营造我省春花植物景观的野生植物有很多,其中草本有6、7、8、葶苈等;

木本有9、10、11、山丁子等;

(随机,合理即可)

3.12生态对策指生物在其生境中,能以其全部的形态和机能的适应特征对抗环境因子,并得以在此环境中繁衍的一种生存方式。

Stearns(1976)认为13两边投注对策植物的表现为:

当环境主要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14减少、产生的后代15较少、寿命16较长,种群依靠17长寿命的个体来维持;

反之,当环境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时,则选择出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18增加、后代的产生19更多、寿命20较短,种群能在达到高死亡率的年龄之前大量繁殖。

三、简答(每题10分,40分)

1、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请举例说明原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通常按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整形、修剪、疏伐、更新-----人工干预为主导.。

2、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配置主要生态学原则并简要分析提出这些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生态学原则(4分)对应分析说明(4分)举例(2分)

3.简述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构成,并说明其生态意义?

由不同高度的植被构成,分层不仅表现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

4、什么是顶极群落?

简述在城市中营造园林植物顶级群落应做好哪些准备?

概念3分(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物种调查(2分)环境条件准备(3)其他合理提议(2分)

四、论述题20分

园林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对已有的自然环境或景观进行改造,而改造的结果,往往犹如给环境“吃错了药”,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或带来更多的问题。

请举出至少2例针对不同“病症”的“错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正的合理化建议。

例如:

城市病症:

绿化面积小

错药及问题分析:

温带地区单纯扩大草地早熟禾草坪种植面积以达到扩大绿化面积的目的,存在问题极多,层次单一-----生态效益差,如夏季遮阴无效果;

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较差,需大量人工管理,如灌溉、修剪等。

解药:

加大乡土植物种类的驯化、根据环境特点营造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群落类型。

6题参考答案

(每题4分,共20分)

1、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2、林德曼定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营养级的顺序传递时,由于生物本身对能量的消耗呈急剧的阶梯状递减趋势,每一个营养级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的能量仅在10%左右。

3、富集作用;

富集作用系指某种植物对一种特定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较强选择性吸收,并积累在体的现象。

4、生态位:

是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它们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

(生态位不仅决定于物种在哪里生活,而且也决定于它们如何生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其他生物的约束。

5、生物群落;

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生物聚合体。

(生物群落可以根据其组成的生物类群的不同,习惯地被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群。

也可以根据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分为自然群落、人工群落和半自然群落。

1.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群落的1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

群落结构2简单化;

群落生产力3逐渐降低;

群落环境4湿生化或旱化;

对土地的利用5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

物种多样性6降低。

2.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主要通过7遮荫和8增加空气湿度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地区,园林植物的这种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3.著名的丹麦生态学家9CRaunkiaer把植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及保护方式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分别是:

10高位芽植物;

11地上芽植物;

12地面芽植物;

13隐芽植物;

14一年生植物。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15综合性;

16非等价性;

17不可代替性和18互补性;

19阶段性;

20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园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些?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何不同。

各组分及包含容说明(4分);

合理区分说明(4分);

提出建议(2分)

2、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合理植物配置(3分);

4、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

三、论述:

(20分)

在我国城市绿化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