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101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宣城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D.“憔悴”的“悴”不是翘舌音。

3.(2分)依次填人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早在“八五”期间就列为国家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纂工程,经过语言专家们11年的努力终于______,该词典将在最近出版发行。

②语文的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进行分解,得出学习语文所需 

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______而成的。

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把伸张正义的希望______那些有侠肝义胆的英雄身上,因此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A.告罄、调和、寄于 

B.告竣、整合、寄予 

C.告竣、整合、寄于 

D.告罄、调和、寄予[ 

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

英英!

”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B.“不对,是大树在哭。

”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C.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

D.有一条尾巴,它很高兴地说:

“我拥有一只狗”。

5.(2分)《那一定会很好》介绍了一粒种子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段历程。

()

A.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B.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一棵大树 

C.一棵大树、一把椅子、一辆推车、木地板 

6.(8分)选字填空。

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禾——________——________ 

九——________——________

雨——________——________ 

己——________——________

7.(9分)学习本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写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靠的是什么。

蒲公英________ 

,苍耳________ 

,豌豆________。

二、理解(共3题;

8.(7.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果,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这几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重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试着各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请解释以下句子。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4)这三段文字分别写了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景象和韵味,所以作者把白鹭比作一首韵味无穷的________、一首优美的________。

9.(14.0分)课外阅读。

鸽子“检验师”

鸽子有一双分辨能力很强的眼睛,它能识别外界极其细微的变化。

在一家新西兰的集成电路制造厂里,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鸽子,精神饱满地站在川流不息的流水作业线旁巡视,一旦出现次品,它便铁面无私地剔出来。

在药厂里,鸽子同样担负着检验师的重任,监视着药品颗粒的大小和色泽的深浅,毫无保留地炼出药品。

在炼钢厂里,鸽子能检测煤气的外泄,必要时发出警报。

在机械厂里,鸽子也担负着检验机器质量的工作。

鸽子之所以能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检验师”的任务,就是因为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________ 

锐利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

________

铁面无私:

极其:

(3)选词填空。

争辩 

分辨

①小立不想再与他________什么了。

②他有很强的________是非的能力。

(4)这段文章主要讲的是:

A.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B.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它能识别外界极其细微的变化,在工厂里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检验师”的任务。

C.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它能在机器旁巡视,铁面无私地检查着产品的质量。

(5)请在文中找出若干个成语抄写下来。

10.(14.0分)阅读下面叙事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的两种用法

肖复兴

童年住在大院里的都是一些引车卖浆者,生活不太富裕,日子各有各的过法。

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家里那时连个暖水袋都没有。

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

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

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时,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我钻进去时,被子里还是暖乎乎的。

母亲对我说:

“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

”母亲一直用老家话,把太阳叫老阳儿。

从母亲那里,我总能够听到好多新词儿。

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

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折叠自如吗?

在母亲那里,可以,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街坊毕大妈,家门口有一口半人多高的大缸。

夏天到来时,每天中午,她都要接满一缸自来水,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到下午,晒得缸里的水都有些烫手了。

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水还能够溶解阳光,这大概是童年时候我最大的发现了。

毕大妈的孩子多。

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

那时候,各家都没有现在普及的热水器,洗澡一般都是用火烧热水,像毕大妈这样法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无二的。

“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我得佩服母亲用词儿的准确和生动,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了我们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

虽说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文钱,对所有人都大方而且一视同仁,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

但是,如母亲和毕大妈这样将阳光派上如此用法的人家,也不多。

这样的用法需要一点儿智慧和温暖的心,更需要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

这叫作“少花钱能办事,不花钱也能办事”。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1)除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作者认为居家过日子还有一种必备的物件是()。

A.清风 

B.朗月 

C.老阳儿 

D.暖水袋 

(2)“这样的法子很古老”中的“这样”指的是()。

A.烧好暖水袋 

B.把老阳儿叠起来 

C.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 

D.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 

(3)“像毕大妈这样法子洗澡”中的“这样”指的是()

A.毕大妈不用火烧热水,直接用缸里的冷水解决孩子洗澡问题。

B.毕大妈的孩子多,洗澡时连玩带洗,噼里啪啦,与众不同。

C.毕大妈的孩子比较多,洗澡的时候需要排队一个个接着洗。

D.毕大妈接满一缸水,把阳光溶解在水里,然后给孩子洗澡。

(4)“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折叠自如吗?

在母亲那里,可以”是()句。

A.疑问 

B.设问 

C.反问 

D.感叹 

(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是()。

A.阳光的温暖 

B.被窝的温暖 

C.母爱的温暖 

D.暖水袋的温暖 

(6)“阳光的两种用法”指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7)“少花钱能办事,不花钱也能办事”,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依据文本说明理由。

三、习作表达(共1题;

共30分)

11.(30分)(2016·

深圳模拟)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又像一幕幕精彩的电影,时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你能以《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为题进行一下描绘吗?

(注意内容要具体、真实,字数450字以上)

四、附加题(共2题;

共10分)

12.(5分)读诗《观书有感》填写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

13.(5.0分)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旁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注释:

①王戎:

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

曾经。

③诸:

众人。

④游:

玩。

⑤子:

果实。

⑥折枝:

压弯了树枝。

⑦竞:

争着。

⑧走:

跑。

⑨信然:

果真这样。

(1)文中形容路边李子树上李子多的一个词是()

A.折枝 

B.竞 

C.多子 

(2)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是()

A.道旁而多子 

B.此必苦李 

C.取之信然 

(3)读了故事,我知道王戎是一个()的孩子。

(多选)

A.仔细观察 

B.爱动脑筋 

C.故弄玄虚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9-5、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1-1、

12-1、

13-1、

13-2、

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