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50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Word格式.docx

东北西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6米,一般山峰在200米左右。

山脉走向为NE向展布。

南部为我省最大淡水湖,面积75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湖水容量18亿立方米。

(4)、气候 

 

本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但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

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雨季多集中在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

最高气温可达39℃,8月份气温仍较高,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可至-13℃,年平均气温15℃。

(5)、物产: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

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

水产品有鲜鱼、银鱼、毛刀鱼、虾米、湖蟹等。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和驰名省内外的半汤矿泉水等。

工业较发达,主要为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柴油机厂、铸造厂、坦克修配厂等。

地质特征

2.1地层

一、概述:

 

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

其中尤以中、晚古生代地层(延入中、下三叠统)研究较详(表2—1)。

虽然与巢湖市城南一带同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之内,但在地层发育上尚有某些差异。

现以巢北地层的发育特征阐明如下:

表2—1、巢湖地区综合地层简表

代号

厚度(m)

岩 

性 

描 

第四纪

全新世

芜湖组

Qhw

>10

上段:

灰黄色粉质亚粘土,含砾粗砂,底为锈黄色铁锰层。

中段:

灰黄色粉质重亚粘土,棕褐色粗砂夹浅灰色粉质重亚粘土。

下段:

灰黄色粉质轻粘土,砂、砂砾。

更新世

下蜀组

Qpx

2—38

黄褐色含铁锰结核粉质轻粘土,下部含钙质结核。

泊岗组

Qpb

1—51

浅棕红色微含砂粉质轻粘土,粉质重亚粘土,碎砾层,铁皮层山麓带青灰色含砾粘土夹砂、亚砂土透镜体。

第三纪

古新世

岱山集组

E1dn

>24

浅褐、浅棕色中厚层砾岩,黄褐色厚层—块状砂砾岩。

白垩纪

宣南组

K2xn

>845

灰紫、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砖红色中厚层含砾长石岩屑、细粒岩夹泥质粉细砂岩。

侏罗纪

毛坦厂组

J3m

>151

紫灰色安山岩,粗安质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

磨山组

J1m

>20

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东马鞍山组

T2d

96

上部:

灰黄色厚层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

下部灰色薄—中层灰岩,灰紫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南陵湖组

T1n

160

薄层深灰色灰岩夹炭质页岩。

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厚层灰岩、钙质页岩。

深灰色厚层灰岩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

和龙山组

T1h

29

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泥岩。

下部:

灰绿色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钙质泥灰岩。

殷坑组

T1y

125

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带状白云质灰岩。

中部:

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似瘤状带灰岩。

浅灰、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似瘤状灰岩。

大隆组

P2d

30

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

紫灰色泥岩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

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泥岩、页岩。

龙潭组

P2l

74

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煤线,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灰岩。

灰黄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黑色硅质岩。

孤峰组

P1g

54

浅紫、黄褐色薄层硅质泥岩。

灰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

灰黄色粉砂岩、泥岩、页岩。

栖霞组

P1q

209

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含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

深灰色薄—中层状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底部黄黑色碎屑岩夹劣质煤。

船山组

C3c

11

灰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球藻灰岩。

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灰黄色含褐铁矿团块灰岩。

黄龙组

C2h

>27

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

浅灰、肉红色厚层状生物碎屑泥晶与亮晶灰岩。

和州组

C1h

27

灰、浅红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炉渣状灰岩。

灰黑色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岩。

高骊山组

C1g

25

杂色砂质、粉砂质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砂岩。

灰黄色钙质泥岩夹姜粒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灰黄色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

金陵组

C1j

8

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

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

泥盆纪

五通组

D3w

177

灰黄、灰紫、灰白色薄层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

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砂岩。

底部中厚层状砾岩。

志留纪

坟头组

S2f

>95

杂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屑砂岩。

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

黄绿色中层状石英细砂岩。

高家边组

S1g

379

黄绿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细砂岩。

黄绿色页岩、薄层长石细砂岩。

灰黑色页岩。

奥陶纪

五峰组

O3w

1

灰黑色硅质页岩。

汤头组

O3t

3

灰黄色薄层微晶灰岩,底部钙质页岩夹泥灰岩透镜体。

宝塔组

O2b

9

灰绿色、灰红色微晶灰岩夹泥灰岩透镜体。

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牯牛潭组

O1g

6

浅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

大湾组

O1d

>3

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灰、黄绿色页岩。

二、地层:

(一)上元古界

震旦系:

区内震旦系出露在青苔山及半汤两地(背斜核部),仅有上震旦系灯影组(Z2dn),由于受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

在青苔山一带可见震旦系灯影组直接压在高家边组、断层角砾岩及错片,可推知该处存在一逆冲断层。

如本区北部之青苔山,灯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厚度360.06米。

下段厚约291.49米,以浅灰色白云岩为主,上段为灰白、灰紫、灰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条纹状白云岩及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为厚层钙质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层,顶部掩盖,产微古植物化石原始光面球藻等,厚68.57米。

本区灯影组上段顶部直接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假整合超覆,缺失西南地区及南京、巢县前湾灯影组顶部的一套厚层硅质岩。

上统:

灯影组Z2d上段:

深灰、灰黑色微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沥青质。

浅灰色微晶白云岩、微晶灰岩,夹泥质灰岩。

(二)下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冷泉王组(€1l)

以深灰色中层粉晶白云岩为主,厚104.9米。

中上部层内含2-10厘米厚之硅质条带,底部有一层厚约1米的含砾砂岩。

2、志留系:

志留系在巢南与巢北都比较发育,常组成背斜核部地层。

但巢南、巢北的志留系沉积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巢北地区缺乏上统茅山组,而以中统坟头组直接与泥盆系五通组相接触。

1)下统:

高家边组(S2g)

以狮子口及旗山出露较好。

由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组成。

上部6.07米,呈黄绿色薄层片状粉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石。

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组整合接触。

2)中统:

坟头组(S2f)

区内都较发育,其中以下朱田村与旗山两地剖面化石丰富。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总厚89米。

黄绿色局部呈浅紫色中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及含泥质砾石石英砂岩。

砂岩中具交错层理,厚148米左右。

含磷。

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呈互层。

层内波痕、交错层系都较发育,厚38.31米。

以紫红、灰紫红、灰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2.63米。

该段地层在巢湖南部地区缺失,巢湖北部地区时有断续可见,如万家山较发育而狮子口处则不见。

从本组化石分析,可与四川中志留秀山阶相对比,归属中志留统。

本组为浅海陆棚碎屑沉积。

岩层中丘状交错层理发育。

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

(三)上古生界

1、泥盆系:

上统五通组(D3w)

区内泥盆系分布广泛,但仅有上统五通组。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明显分为上、下两段。

巢湖市北狮子口处剖面最为良好,其岩性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D3w1)石英砂岩段。

厚73.18米。

下部的灰白色厚层或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

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为主也含有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成分。

上段(D3w2)砂、页岩层段。

厚103.48米。

该段岩性以灰黄、灰紫、灰白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中薄层石英细砂岩呈明显的韵律性互层。

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近上部夹有两层灰色粘土矿层。

在粘土矿顶底板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叶肢介层。

反映晚泥盆世河湖-湖积相特征,近顶部这一海相层表明本段应为近滨岸之湖相环境。

本组在巢北假整合于坟头组之上,在巢南则假整合于茅山组上。

2、石炭系:

本区石炭系厚度不大,但发育齐全。

分上、下二统。

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巢北缺失,仅在巢南发育。

上统包括黄龙组、船山组。

除高骊山组为碎屑岩外,其余皆为碳酸盐沉积。

(1)金陵组(C1j)

岩性为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或含铁砂岩,厚10厘米至1厘米左右,深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

内含丰富的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

金陵组与下状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巢湖北部地区高骊山组比巢湖南部地区(28米)薄,而且相变明显。

如凤凰山剖面本组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厚12.15米。

为灰、灰黄薄层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0.1-0.3米)层,含植物化石碎片,厚3.36米。

灰黄、紫红薄层,含生物碎屑,含钙、铁质泥岩夹姜块状灰岩和中薄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厚5.03米。

灰黄、黄褐色含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及灰白色石英砂岩。

以往认为高骊山组是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近年来由于海生古物不断发现,因此除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外,往上已渐为汪海-滨岸环境。

与下伏金陵组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巢湖北部地区的和州组以歫嶂山剖面较为完整,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26.81米。

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质类岩。

厚22.53米。

灰、微带肉红色中厚层至厚层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粗结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厚4.28米。

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

与下伏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

2)上统:

(1)黄龙组(C2h)

灰、深灰、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

厚16.74m。

下二叠统栖霞组底部煤线:

本组岩性、厚度较为稳定,各处大体相近。

在东风石料矿处黄龙组灰岩可见某些特殊组构:

如底部呈韵律层状,中部见交错层,含泥晶灰岩,上部藻席灰岩与生物砾块灰岩互层等特征,表明黄龙组沉积时受过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属淡水台地环境。

与下伏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2)船山组(C2ch)

本组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厚8.26米。

在巢湖北部岠嶂山一带可分为两部分:

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有一层灰黄色含碣铁矿团块泥岩,厚1米多。

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本组系浅海高能环境下的产物,实习区仅6.73米厚。

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在马家山及俞府大村一带由下统:

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

总厚288.41-487.84米。

(1)栖霞组(P1q)

栖霞组臭灰岩

一段:

厚101.04米。

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

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米,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

0.75米,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臭灰岩层):

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

二段:

厚7.14米。

下硅质层:

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

三段:

厚40.75米。

灰黑色中厚---厚层含生物泥晶石灰岩。

本报段以不含燧石为特征。

四段:

厚22.52米。

(上硅质层):

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

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

本组总厚度171.27米,属浅海沉积。

与下伏石炭系船山组假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

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灰色薄层泥岩或页岩,下部含有磷结核,中部:

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水平层理。

孤峰组总厚度在25.28米,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硅质岩沉积。

与栖霞组整合接触。

(3)银屏组(P1y)

下部以灰、深灰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组成,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

本组厚度在30.11米,茅口晚期成为滨岸沿泽的陆屑沉积的特征。

与孤峰组整合接触。

(1)龙潭组(P2l)

本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可以为三部分。

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

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

龙潭组煤层

顶部:

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俗称"

压煤灰岩"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厚度为36.38m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但三部分划分可以分得出来。

区内顶部灰岩呈透镜状,与大隆组硅质岩沉积易于划分。

与下伏银屏组整合接触

(2)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本组厚度为20.48米,属海洋深水盆地沉积。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四)中生界:

1、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迭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

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1)殷坑组(T1y)

本组厚83.76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

底部为厚约1厘米的黄色泥岩。

厚22.76米。

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

厚22米。

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

厚39米。

属半深海沉积环境。

与下伏二叠系大隆组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T1h)

本组厚约21.24米。

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

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

厚11.9m。

属半深海盆地沉积环境。

与下伏殷坑组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T1n)

岩性主要为中厚-厚层微晶石灰岩,局部夹瘤状灰岩及泥灰岩,其中见三层砾屑石灰岩。

与下伏和龙山组整合接触。

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代表青龙群顶部白云岩和含膏、盐白云岩(盐溶角砾岩)段。

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

本组可能属蒸发台地潮上低能环境沉积。

其底界以出现含鸟眼构造之白云岩为界。

由于化石稀少仅采获少量牙形刺化石,因此仅依据岩性及层序与怀宁地区对比而确定。

与下伏下统南陵湖组整合接触。

2、侏罗系:

出露较少,巢湖北部地区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

西侧九棵松-铸造厂-变电所一带。

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不整合覆于二迭系栖霞灰岩之上。

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

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

(五)新生界:

实习区内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主要为主要为中更新统(Q2)洞穴堆积及全新统的残坡积物。

为各色粘土、亚粘土、碎屑等杂物,不整合与下伏各系地层之上。

2.2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

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2.2.1、褶皱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

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

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

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

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

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

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

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

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

(一)向斜: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E—SSW。

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

由于受构造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起伏,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

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转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

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侵入。

由于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段研究、描述:

(1)斜歪倾伏褶皱

本段位于288高地—小李家以北至305高地北侧,主要为俞府大村向斜的转折部分。

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W—SSE,其枢纽产状:

234゜∠32゜,轴面产状:

285゜∠74゜,两翼岩层夹角50゜。

该段出露长度约1公里,宽约1.5—2公里。

组成核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