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708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鱼跃龙门"

喻指考试得中。

  

(1)"

白苎新袍入嫩凉"

句中的"

嫩"

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轻微、新鲜、清爽等。

  

(2)"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

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例:

"

白苎新袍入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

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三.福建卷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

绿"

字的妙处。

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4分)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

山静似太古"

一句的含意。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

芒焰在简淡之中"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门掩世味"

、"

拈笔忘筌"

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

全诗却以"

山"

馀花"

好鸟"

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五.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鳜鱼肥"

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

(1分)

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

净"

联系"

春深"

染衣"

,"

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

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词人通过"

钓船"

柴扉"

白鸥"

鳜鱼"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

(二)

  六.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

久"

与"

偶"

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七.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

曲江花"

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阆苑"

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

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

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

飘逸"

请结合"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两句作简要赏析。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

通"

滁州"

望"

阆州"

,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

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

楼高"

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

(7分)

  秦中吟·

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

eacute;

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

一脉相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

冻死囚"

,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九.全国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

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

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

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

澹荡人"

与开头的"

倜傥生"

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

同调"

,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

  ②千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十一.全国大纲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

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

珠中有隐字"

、珍珠"

化为血"

各有什么寓意?

,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

,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三)

  十二.辽宁卷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1分)"

梢影细从茶碗入"

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

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

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

竹轩"

柴门"

狭径"

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

闲吟"

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

雪"

梅"

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

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十三.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注】江湜(sh&

iacute;

)(1818~1866)清代诗人。

  

(1)三四两句中的"

烟"

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

第四句以"

流"

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

不眠"

的原因。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

开门惜夜景"

惜"

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

无家客"

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十四.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①劳:

遥远。

  ②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

不是苏堤也皱眉"

?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

折柳"

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十五.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怎样理解"

折腰久矣谢无能"

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十六.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同:

孤独。

异:

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山月皎如烛"

,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冷晕侵残烛"

,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十七.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

余既"

三句《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

兰"

蕙"

菊"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

听我楚狂声"

和"

富贵非吾事"

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看了&

lt;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gt;

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试题

4.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5.广东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