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82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

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

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

乐府又有杂言诗。

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

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

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

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於散文:

(一)每句字数一定;

(二)押韵。

至於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

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

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

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

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

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

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

例如: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

(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

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

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三)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

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

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

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

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

《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

《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

例如《静女》:

“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

《离骚》: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五字句。

又如《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是七字句。

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注:

萧统《文选》载有李陵苏武的诗,徐陵《玉台新咏》以古诗十九首中的八首为枚乘所作,那是靠不住的。

)。

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注:

柏梁台联句大概是伪托的,见下文1509页。

张衡的《四愁诗》不是纯粹的七言。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

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

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

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

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

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

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

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

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

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

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

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四)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

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

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

│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

│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

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就是句句入韵(注:

伪托的柏梁台联句,全诗二十五句,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注:

例如他的《拟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和其三《对案不能食》。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

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玳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

“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

“缭”和“烧”押韵。

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颸之”;

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

《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

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

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

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

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

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

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

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五)唐诗的用韵

  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注:

长律也是偶句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本单元文选中,律诗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马嵬》、陆游的《黄州》等(注:

本文讨论近体诗,以唐诗为主,但是唐以后的诗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诗一样,所以我们也举本书文选中的宋诗为例,后同。

);

绝句首句入韵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

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

绝句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八阵图》、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七言诗以隔句用韵为常,句句用韵为变;

上文所说的柏梁体这个名称,就是用来跟当时的常体相区别的。

  唐诗的韵部和前代大不相同。

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

宋代以后,凡做诗的,都依照唐人的韵部,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的诗韵。

  隋陆法言著《切韵》,盛行於世。

这部书一共分为206韵。

206韵分得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不便於押韵,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时代,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注:

此用旧说。

钱大昕以平水韵属之平水王文郁,见《十驾齐养新录》卷五。

),一般就叫作“诗韵”。

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同用”“独用”的规则,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

现在列举106韵的韵目如下: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一东一董一送一屋

  二冬二肿二宋二沃

  三江三讲三绛三觉

  四支四纸四置

  五微五尾五未

  六鱼六语六御

  七虞七麌七遇

  八齐八荠八霁

  ----九泰

  九佳九蟹十卦

  十灰十贿十一队

  十一真十一轸十二震四质

  十二文十二吻十三问五物

  十三元十三阮十四愿六月

  十四寒十四旱十五翰七曷

  十五删十五潸十六谏八黠

  (以上上平声(注:

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分为两卷;

上平声等於平声上卷,下平声等於平声下卷。

))

  一先十六铣十七霰九屑

  二萧十七篠十八啸

  三肴十八巧十九效

  四豪十九皓二十号

  五歌二十哿二十一个

  六麻二十一马二十二禡

  七阳二十二养二十三漾十药

  八庚二十三梗二十四敬十一陌

  九青二十四迥二十五径十二锡

  十蒸----十三职

  十一尤二十五有二十六宥

  十二侵二十六寝二十七沁十四缉

  十三覃二十七感二十八勘十五合

  十四盐二十八琰二十九艳十六叶

  十五咸二十九豏三十陷十七洽

  (以上下平声)每一韵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阅本书附录《诗韵常用字表》。

  下面谈谈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

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

两首诗都是绝句。

现在再举杜甫的《丁香》为例: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齐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这是一首五律,押的是去声艳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

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注:

早期近体诗格律未严,有的作家偶尔也用邻韵通押,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韵脚是“湲,蝉,烟,前”,就是元先通押,“湲”属元韵,“蝉”“烟”“前”属先韵。

)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与邻韵通押;

就是字数少的窄韵,如微韵、文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与邻韵通押。

试举本单元文选中的作品为例。

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别房太尉墓》是押文韵,杜甫的《登楼》、《春望》是押侵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陆游的《观长安城图》是押删韵,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押蒸韵,都没有“出韵”的情况。

不过如果首句入韵时,诗人却往往借用邻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

这种做法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甚至成为风气。

苏轼《题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韵的“峰”字,和东韵的“同”“中”二字为韵,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近体诗押韵也很宽,也有合韵的情况,因为这只限於第一句,而第一句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余的韵脚,入韵与否是自由的。

  (3)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白居易的《长恨歌》除“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则是平上去入分别相押(注:

本书文选中苏轼的《荔枝叹》: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子”、“痏”是纸韵,“瑞”是置韵,也是上去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

例如李白的《侠客行》是庚青二韵通押(注:

《侠客行》是偶句押韵,全诗十三个韵字,除“星”“经”是青韵字外,其他都是庚韵字。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注:

这六个入声韵的收音都是-t。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是语韵和麌韵通押。

“女”是语韵,“土”和“户”是麌韵。

此外还有送宋通押、陌锡通押、御遇通押等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