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3648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2013年1月——2014年12月

4、建设地点:

梅城镇城西村梅城新城滨江广场以东区块

5、建设性质:

新建

1.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6366m2。

其中绿化面积1800m2,道路硬化1200m2,铺设彩砖面积800m2,2566m2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景观亭、花池、景墙、花架、坐凳、篮球场、喷泉等),广场亮化。

1.1.3、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391万元,建设资金方式主要以自筹为主,国家专项资金补助为辅。

本项目工程量较大、工程建设分期实施计划,以减轻资金筹措的困难。

1.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m2

6366

(1)

绿化面积

1800

(2)

道路硬化

1200

(3)

铺设彩砖面积

800

(4)

其他配套设施

2566

景观亭、花池、景墙、花架、坐凳、篮球场等

3

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总投资

万元

391

自筹资金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2、《关于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3、《建德市总体规划》

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1.2.2、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梅城新城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3年1月由浙江建安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定、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

并根据国家规定,编制了本项目环保、节能篇章,并制定了该项目初步的工程招投标,以及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3、研究结论及建议

1.3.1、结论

1、项目的建设,彻底的改善了梅城镇的面貌,提高了梅城镇乡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有效的改善了周边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项目的建设落实了市政规划,合理利用了国家土地资源。

3、本项目提出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充分考虑了当地及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组织管理措施到位,切实可行。

4、本项目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建成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实施价值,项目是可行的。

1.3.2、建议

为确保项目建设设的顺利实施,本项目建议书提高出如下建议:

1、本项目在报告批复后,应尽快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本项目进行工程设计,制订出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尽早开展项目的其他前期工作。

2、本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程一次性做好地下管线的综合设计、预留及预埋工作,避免重复开挖、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投资。

3、本项目工程量较大,因此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稳妥、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

4、建设单位要把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

2.1、城市概况

梅城镇地处建德市东部,该镇地域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辖26个行政村,5个社区。

梅城因古城墙临江一段筑成梅花形而得名,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置建德县,梅城即为县治。

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迁梅。

此后直至1959年,梅城向为州、府、路、专署所在地。

民国28年(1939)置梅城镇,1958年建立梅城公社,1959年7月恢复建置梅城镇。

1992年4月,千鹤、南峰两乡并入梅城镇。

2002年,辖20个行政村,10个居民区,人口36896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2人。

2003年人口41400人。

面积104平方千米。

2007年,将梅城镇十里埠村划归杨村桥镇管辖。

调整后,梅城镇辖5个社区,1个居民区,25个行政村。

梅城新城位于梅城古城西侧,紧临新安江,北靠乌龙山,西近杨梅大道,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

是建德市域副中心城市,交通方便,同时地处三江交汇的优越自然环境,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梅城镇是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镇。

历为睦州、严州州治及建造县治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也是建德市实施“一主两副两组团”战略中重要的副城之一,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东部副中心城市。

梅城新城建设项目是我市与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项目。

该项目一期开发区块面积约2020亩土地,总投资亿元。

一期启动区块共涉及用地1180亩,重点推进安置房、市民服务中心、中学、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总投资7.9亿元。

目前,该区块已征收土地830亩,完成房屋评估47户,企业评估10家,签订拆迁协议企业2家,各种工作有序推进中。

规划建设的梅城新城,是建德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全域经营理念,实施城市西移、工业过江、旅游东进战略,抢抓杭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建设梅城新城,可以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区域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把梅城打造成为建造成为建德东部的副中心城市。

梅城新城建设项目开工是杭州市城投集团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又一成果,是与建德市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尽快的重大项目之一。

项目对掀起梅城千年古镇的建设高潮,推进建德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杭州市城投集团转型升级、开放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站在严州大桥上,梅城全貌一览无余。

江北岸是正在修建的梅城大坝,其后是古风古韵的严州老城。

沿江西行二公里处的北岸,三五年之后,将是一座崭新的严州新城。

2.2、自然概况

2.2.1、人文背景

梅城镇位于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自三国时期吴黄武四年(225)年置县以来,已有1700余年历史。

历为睦州、严州州治及建德县治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儒林外传》、《官场现形记》等曾描述过梅城的人文山水。

著名文人杜牧、范仲淹、陆游、刘长卿都曾在此任职为官,诗人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等都曾游历过梅城山水。

先贤们无不为梅城的山水陶醉,为梅城留下了传唱千古的诗文佳作,为梅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2.2、地质地貌

梅城镇处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汇合处的梅城水路四通八达,古时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是联系江、浙、皖、赣、闽等地的水上通衢要道,为浙西、皖南、赣东北水上交通枢纽和主要商埠。

溯兰江而上可达浙西的兰溪、金华及衢州;

沿富春江而下达省会杭州、直入东海;

逆新安江而上,可达市府所在地新安江街道及淳安县和安微省。

但因水深又急,一直没建桥梁。

直到20世纪初梅城的“大溪“上才建起严州和三都两座大桥。

人们便利不少。

现因陆上交通运输方便,水运渐渐萎缩,交通运输上“大溪”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因处在“两江一湖一山”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周围风景又好,故现在上海、杭州人来游“七里扬帆”这一线的是许多了。

2.2.3、施工条件

梅城镇依山傍水、气势磅礴。

本区块地貌类型极为丰富,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多种自然景观并存,山水兼备,形势佳胜。

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中水系丰富,丘陵植被良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基地用地狭长,腹地有限。

南北长,东西宽。

整个基地较为平整,周围山体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基地背山面水,站在基地中央的矮丘上,可以看到新安江宽阔的江面和远处巍巍的山脉。

基地中矮丘山顶较为平坦,在130米左右,和山脚土地高差不足100米。

相对于宽阔的江面和高大的背景山体来说,山体尺度较小。

三、建设规模、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项目的建设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800m2。

3.2、项目的选址

1、场址位置

本项目位于梅城镇城西村梅城新城滨江广场以东区块。

2、场址状况

建设地点内地质条件良好,无滑坡、崩塌和震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建设地点场地平整、空间开阔、阳光充足、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适宜建设本项目。

3.3、建设条件

3.3.1、地形、地貌条件

本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形比较平坦,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地面附属物主要有植物、草地等。

3.3.2、气候条件

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低温、少雨的季节。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提供充沛的水气。

空气湿润,是高温、强光照季节。

春秋雨季为过渡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雨甚多,冷暖变化亦大。

气侯总的特点是:

季风交替规律显著,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较多,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全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760毫米,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3.3.3、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1、工程地质

经工程地质钻探揭露表明,梅城地质为由古生代到新生代的砂岩、石灰岩和页岩等组成,侵蚀明显,切割较深,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达400~600米,坡度常为30~40度。

南部为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势平缓,坡形浑圆,坡度一般在15度以下,谷地也较开阔。

2、水文条件

梅城位于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

3.3.4、规划要求

本项目建设符合《建德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按照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由规划部门统一放线,合理进行功能布局、组织交通,满足绿化、消防、交通等规范的要求。

3.3.5、交通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梅城镇城西村梅城新城滨江广场以东区块,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

3.3.6、公共设施条件

规划区内公共设施条件完善,供水、供电管道线路可直接从附近接入,可满足使用要求。

3.3.7、施工条件

本项目施工条件良好,施工所需建材在当地均能供应,交通使得且运距不长,施工用水,用电可直接从现有管网接入。

3.3.8、周边环境条件

项目建设场址地处位置附近无各种化学、生物、物理污染源,无过境架空高压线,无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库。

4.1、设计原则

1、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规划和实施相适宜,有利于长远发展,合理布置;

2、公园的建设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体现功能上的科学性,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本利用建设地点的自然地形,从而使项目建设在节能节地、环境保护上合理规范,经济合作;

一个聚民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

公园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公园应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公园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公园作为公共中心场所精神;

3、项目基地环境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4、公园建筑元素的选用与布局将成为本项目植物选取以及种植分布的主要考虑因素;

5、项目的建设应综合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应符合国家有关节约用地、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等规定;

6、符合建德市总体规划设计,协调周围环境及交通流线;

7、应处理好建设用地的环境容量,在人流高峰期要作好疏导及限制措施,保护好环境。

4.2、工程概况

4.2.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梅城镇城西村梅城新城滨江广场以东区块,整个公路由人文资源、绿地广场、文化娱乐中心三部分组成。

4.2.2、广场性质和功能

公园确定为集文化、娱乐、绿化美化、城镇形象于一体的多功能景观公园。

4.3、工程设计方案

本项目作为市民广场与滨江广场相结合的景观公园,各功能区布局要综合考虑现状地形与周边的地貌环境,分区应合理,景观融洽、相互渗透,各区之间联系要便捷,重点突出各主题的设置。

本项目分为纪念区、人文区、园林区三个区域,各区域通过景观轴有机结合在一起。

纪念区是公园的主题区,位于公园正面的中心地块,主要由名人雕塑广场、钟楼等具有梅城文化特色的建筑缩影组成,重在表现梅城的历史内涵。

人文区由观景廊架、梅城历史记事墙、记事灯柱等景观元素组成,重在体现梅城文化;

园林区包括树阵广场、文化广场、水景池等,主要为塑造公园绿色景观。

园林区无论在植物种植还是在地形处理上均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与周边的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

另外,在园区适当位置还设置一些桌椅等设施,利于利于市民休息。

公园在平面布置上主要通过三条景观轴线将各个功能分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主横轴线将从园区大门起依次有名人雕塑广场、钟楼、水景池和文化广场等园区景观,交横轴线贯穿人文区,主要景观为景观廊、记事灯柱等;

纵向景观轴将纪念区过渡至人文区,主要有茶亭等景观,纵向景观轴线由两条平行道路组成,道路中以水也隔开。

4.4、建设内容

4.4.1、场地景观布局

场地景观主要沿几条景观轴线布置,采用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将梅城历史元素和文化生动再现:

1、主横轴:

为进门主轴。

由主出入口、钟楼、名人雕塑广场、水景池与文化广场组成。

此轴分别由动、静水结合来烘托出气氛。

自古以来,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

水为财,风生水起,由此寓意梅城政府不断发展。

主入口设计简约大方,入口处设置铭牌,形成“T”字形障景,作为广场对外标志之一。

入口走道以四棵大树把名人雕塑广场烘托起来。

名人雕塑广场取材于梅城历史名人,在四个方向设计四个人物雕像,分别是

5.1、劳动安全卫生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

本项目将严格按照《中结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采取的劳动安全措施主要有:

1、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2、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所属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并报各地建筑主管部门及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备案。

3、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品、电气产品、安全设施、架设机具以为机械设备等,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指标,达到安全性能要求。

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应当对其进行检查,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4、吊装等特种设备的安装应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检测手段,保证设备可以安全使用。

5、广场配有专职的电工及消防安全员,项目建成后,要进行设施定期的检查与维护。

6、施工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时应配备专职施工安全员,检查施工人员安全装备设施的穿戴及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应选在人少的季节和时段进行,同时做好各方面的措施,确保无人员伤亡。

7、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保证险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8、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环境卫生,采取措施防止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2、节能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为环境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境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节能,具体措施有:

1、严格按照《节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2、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电气设备选择用节能型产品,照明设计推广绿色照明工程产品,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灯用电器附件和光控开关等,以节约电力能源。

(1)、考虑选择高效,节能的光源和灯具如高效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荧光灯配电子镇流器等。

(2)、气体放电灯内应配以补偿电容,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OS>

0.85。

(3)、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奖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巧妙结事,即要照明和美化环境又需充分地节约能源。

3、给排水系统采用新型材料的节能设备,并合理设计控制系统,以达到节约水源的目的。

4、所有子项目一律选用质量高、密闭性能好的阀门。

5、建筑物土建结构设计采用先进合理的设计方案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以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土建施工时间,减少工作量。

6、合理确定供水水压,采用阻耗小的管材配件;

水池水箱采用报警溢流措施。

六、环境影响评估

6.1、编制依据及原则

6.1.1、编制依据

1、《中结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8-1996);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一类标准;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002);

8、《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J121-88);

6.1.2、编制原则

1、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

2、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

3、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研究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时,应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论证,力求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

5、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本废弃物,尽量提出回水处理和再利用方案。

6.2、项目建设与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6.2.1、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场地开挖、余土装运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设扬尘以及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包括TSP、NO2、CO。

2、噪声,主要是由推土机、装载机、搅拌机、电锯等施工机械产生,特别是夜间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强烈的噪声污染,噪声级别一般为70~100dB(A)。

3、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来自施工过程中弃、余土,废弃砖石,混凝土碎块及其他建筑废弃物,还包括一部分生活垃圾。

4、污水,主要是施工用水排放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含油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污染物包括BOD5、CODcr、油类等。

6.2.2、项目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

运营期的废气主要为广场内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为NO2、CO、HC用悬浮颗粒等。

2、废水

主要为生活污水以及办公污水,污染物包括BOD5、CODcr等。

3、固体废弃物

主要有广场内产生的一些随手丢弃的垃圾废物和生活垃圾。

4、噪声

本项目噪声因素有汽车启动时噪声,施工噪声等。

其声压一般在60~90dB(A)之间。

6.3、环境保护措施

6.3.1、建设期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扬尘。

土石方开挖,必须破坏相应的地表植被,为减少扬尘污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首先控制尘源,施工中尽量减少地表裸露,爱护植被,及时修复因施工损坏的地表植被保护环境。

2、干燥时节应当对项目施工场地和材料运输道路配备洒水设施,使作业表面有一定的湿度以减少粉尘飞杨;

总体布置时尽量考虑施工过程中填方和挖方的平衡,以减少土方的工程量和运输量;

搅拌设备应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并设置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

对进行车辆限速行驶,并及时清扫路面,防止二次扬尘。

3、施工场地应设置沉淀池处理所排污水,施工人员诞生的生活污水经隔油沉淀后排放。

4、尽量便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避免或少用噪声大的设备,尤其应避免噪声大的工程的夜间施工。

5、尽量缩短施工工期,施工机械运转、车辆进出以及强光照明等尽量避免在22:

00点以后到6:

00点以前进行。

6、倡导文明施工,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危害的问题。

6.3.2、运营期环境保护的措施

1、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002)Ⅱ类水质量标准;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一级标准;

2、运营期限环境保护的措施

(1)水资源保护措施

主要措施为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

对于广场内产生的污水采用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或简易污水处理流程。

(2)噪声与振动防治措施

a、各专业设备选用低噪声型,设备基础采用隔振处理,管道与设备接口处采用柔性接口。

根据需要安装消声设备,达到建德市有关标准。

b、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噪声超标车辆在广场行驶,进入广场的机动车必须禁鸣喇叭,并且要划定行驶路线,不得驶入噪声敏感区域。

(3)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a、为防止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对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方法,即:

Ⅰ、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等);

Ⅱ、可降解类垃圾(剩饭、菜叶等);

Ⅲ、难降解垃圾(塑料、木、石等)。

各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分类收集,分别进行处理、处置。

b、广场道路两侧等人流较大的活动场所应配备新颖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个性化垃圾桶。

垃圾桶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类型设计。

c、不得让固体废弃物直接进入水体污染环境,从而带来更大危害。

3、资源保护措施

严禁乱砍滥伐林木,毁坏苗圃,施工和营运期充分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4、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过程中,道路和基础的开挖及弃石堆置都将改变原地形地貌,减少地表植被,破坏生态环境。

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植被措施对裸露面、坡面等进行绿化,恢复土地功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土流失。

5、环境监测

配合环保局等部门对环境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

6.4、环境影响结论与建议

项目的建成对完善梅城新城的居住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重大意义。

梅城新城的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地表水、空气及噪声环境质量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项目建成后,不存在严重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将是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应采取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装置进行达标后排放,垃圾及时清除和定期处理。

综上所述,该建设项目只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三同时”制度,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后排放,那么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同时,建议项目建后,应进行环境保护专项验收,保证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同时投入使用。

7.1、项目实施组织机构

本项目是得国得民工程,为了抓好落实,项目建设单位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本项目建设管理。

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该项目委托中介机构招投标中心实行公开招标,并招标确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

该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

项目建设完工后,由发改部门会同财政、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