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25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水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

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

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10.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11.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

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

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

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

这表明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1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13.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

“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1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1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

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1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货币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17.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

“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18.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锡曾感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19.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

量出制入;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

此改革A.阻碍了商品的经济发展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20.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21.史载:

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

“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2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24.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25.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26.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

《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2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2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结果

吕端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

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表明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3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

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3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32.“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3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

“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这表明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D.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3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36.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制》记载,洪武三年诏云:

“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反映了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3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38.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

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B.宰相制度的废除C.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39.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40.明朝皇帝仁宗说:

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41.“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

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42.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

这反映出当时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   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43.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

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

这会导致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44.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45.顾炎武认为:

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46.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4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1611―1671)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岛田虔次(1917―2000)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48.据《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T”,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

这种现象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16分,第50题18分,第51题18分,共52分)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材料一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材料二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8分)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50.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

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沈冬梅《中国茶文化》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

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

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

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

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

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

1559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

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

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

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

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

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

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

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12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答案1―10CCCACAADBD11―20DBABBCDDBB21―30ABBDDDBBDB31―40BACCBCBBBB41―48ADACCDCB49.

(1)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鞅变法(各国变法或封建化改革);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形成,促使个体家庭大量涌现。

秦朝: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汉朝: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个体家庭的主体地位随之强化。

(8分,只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最多给6分)

(2)特征:

政治上累世高官;

文化上经学传家。

(4分)影响:

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4分)50.

(1)元素:

茶道精神的传承;

市民文化的需求;

宋代理学的发展;

儒、道、佛思想的相互渗透等。

(8分)

(2)特点:

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

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4分)意义:

传播中华文化;

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6分)51.

(1)背景:

明朝国势衰微,海防松弛;

海禁政策的实施,商人、海盗与倭寇相勾结;

倭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6分) 

(2)原因:

抗倭的正义性;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政府大力支持,军民有效配合。

(6分)意义:

鼓舞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

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

促成政府部分开放海禁。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