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212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坚持一手抓经济园区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一手抓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推动青岛工业集聚化,重新规划青岛工业的整体布局。

目前,青岛55个工业集聚区签约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44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98个,实际完成投资115.6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投资的30.3%;

落户企业投产65家,实际完成投资145.3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投资的34.2%。

如:

汉缆集团超高压电缆绝缘料项目顺利中标国家电网项目;

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区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实现样车下线;

高新区高端装备园已落户机器人项目27个,总投资24.2亿元,在谈项目30个;

董家口青钢环保搬迁项目现场施工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已开工面积400万平方米,签订合同190余个,合同额约90亿元;

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20亿元,签订采购合同金额27.6亿元;

平度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过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219.6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16个,总投资52.3亿元。

  3.抓大项目带动。

把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作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手抓工业投入,鼓励支持企业上新项目、大项目;

一手抓招商引资,引进科技含量高和品牌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大炼油、大造船、上汽通用五菱等龙头型、基地式大项目已在青建成;

青岛渤海科技、耐克森轮胎、冠杰(青岛)科技、首钢(青岛)钢业等新兴产业企业也相继落户青岛。

近年来,青岛工业以调整存量为着力点,每年滚动推进约400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以优化增量为突破口,重点引进了新能源汽车、3D打印、工业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了青岛工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二)工业发展现状。

  随着青岛工业发展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迅速扩大。

  1.工业“重化”程度逐步提升。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青岛轻重工业比由2006年的48.3:

51.7调整为2013年的39.0:

61.1,重工业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

  2.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从2006年到2013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增长了2.3倍,共创造工业增加值1.9万亿元,占青岛市8年GDP合计的43.8%,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46%以上。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居第2位,青岛作为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3.新兴产业步伐加快,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从2013年行业内部结构看,主导行业中传统的、高耗能的行业主导地位在减弱,新兴的、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行业主导地位在加强。

2013年前10位主导行业中,2006年前10位主导行业中的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4大行业已退出,随之替代的是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4大行业。

10大主导行业的位次及占比也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

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拉动整个交通设备制造业占比从2006年的6.0%提高到9.9%,提高了3.9个百分点;

一直位居行业首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位次没变,但占比则比2006年降低了4.7个百分点,曾位居第2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比2006年降低了4.3个百分点,行业位次降到了第8位。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仍位居第3和第5位,占比分别提高0.7和0.2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向好,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在工业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2013年,实现利税1488.2亿元,实现利润826.4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7倍和4.3倍;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6年的4.02%上升到2013年的5.83%;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6年的115160元/人上升到2013年的591116元/人。

2006以来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均逐年下降,2013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2%(初步核算数据)。

  二、青岛产业结构发展判断

  依据产业结构发展理论和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历程轨迹,通过对青岛工业发展的回顾及产业结构变动现状分析,对青岛工业产业发展判断如下。

  判断一:

青岛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仍然是支撑青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工业发展的升级版,为青岛进入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社会奠定雄厚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判断二:

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完成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

  判断三:

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目标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优化升级。

  判断四:

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是以制造业为主,偏重于重工业,已形成了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为代表的一批主导产业,一批骨干企业,一批产业集群。

  三、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

  从以上发展历程看,青岛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轻纺城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比较优势,为青岛工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一)企业发展充满活力,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青岛市企业经过市场化重组改造,采取合资合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结合等方式,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3年,青岛市投入7000万元技改贴息专项资金,扶持31个技改项目,撬动技改贷款11亿元;

核定335家企业、1563个研发项目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培育认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98个,创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首次设立青岛市企业管理奖,南车四方等5家企业和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创新等5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表彰。

目前,青岛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既兼顾眼前又着眼长远的完整体系。

  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常抓不懈,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73件、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省名牌453个、青岛名牌523个,先后有13家企业入围全国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其中4家被评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6%。

2013年,规上企业中收入过百亿企业(含100亿)13家,50亿(含)-100亿元的10家、10亿元(含)-50亿元的38家。

  

(二)产业链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明显。

  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建设已成为青岛提升工业存量,优化工业增量,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的战略发展举措。

2013年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4%。

家电、石化、机械装备、服装、食品等五条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已过千亿。

在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同时,一些高端产业企业快速崛起。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250公里CRH2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均在这里诞生,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也已批量生产,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亿元;

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高科技企业,创造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轮胎生产为核心,运用高科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围绕轮胎生产,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信息化技术、市场等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共同提升,新开发出的合成天然胶带动了新材料产业的突破,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

  (三)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按照着力突出蓝色、着力突出高端、着力突出新兴和打造特色鲜明、高端引领、规模聚集区域板块的总体部署,青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截止2014年上半年有75户异地搬迁老城区企业均按规划转入指定产业集聚区,有37户新址项目竣工,31户项目在建。

已培育5个国家级、5个省级和11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清洁生产园区,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100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1%。

跟踪培育26个小企业产业园和31个创业基地,为缓解小企业“用地难”开辟了新途径。

2013年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度近50%,23个集聚区产值已过百亿,6个集聚区过400亿,分别是开发区石化产业(1120亿元),开发区家电电子(820亿元),胶州机电(660亿元),城阳高速列车(480亿元),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420亿),即墨机械制造(400亿)。

  四、青岛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紧迫。

  

(一)外部发展环境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制约。

  1.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

此外,欧美国家不断筑高技术壁垒,新兴市场的技术要求也在比照欧美不断增加,敲响了催促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警钟。

  2.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

依靠廉价劳动力、薄利多销、过度消耗资源,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

  

(二)青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阶段的迫切性。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青岛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发展现状来看尤为迫切。

  1.走出发展瓶颈,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为明显,在原有发展模式下,已难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青岛缺乏土地资源,也缺乏政策资源,在节能降耗减排、土地红线、产业布局等宏观环境和要素制约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

此外,青岛的水、电、气、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大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副省级城市,在商务成本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集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建设用地拓展受限与土地产出率不高并存、环境制约加剧与粗放式发展并存、商务成本走高与低端产业发展并存等矛盾的有效途径,是走出工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道。

  2.实现蓝色跨越目标,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青岛“蓝色跨越”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

这主要与青岛产业本身的结构有关。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

青岛工业以传统行业、消费品和终端竞争性领域为主,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总体层次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同质竞争激烈。

2013年,青岛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速仅高于青岛市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则比青岛市工业平均增速低10.6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

2006-2013年间青岛工业投资走出U型态势。

从2006年的53.3%到2011年的40.1%,“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13.2个百分点,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偏少,尤其缺乏投资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

“十一五”期间的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十二五”青岛工业增长趋势;

三是创新能力不强。

从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看,201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经费支出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2%。

研发投入的低强度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层次不高等问题较为明显。

四是行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减弱,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作为青岛市第一支柱行业,2013年占工业比重比2006年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

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提升青岛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青岛工业竞争力、确保完成“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目标的关键之举。

  3.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环境是青岛的第一资源。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全省发挥“领头雁作用”,是对青岛工业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

目前,青岛市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发展阶段,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因此,必须主动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新导向,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青岛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1.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这在客观上为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2.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保障。

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国内区域规划、产业振兴、促进消费等政策的逐步推进见效,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二三十年后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而其消费能力将持续增强。

在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日趋扩大的情况下,工业经济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的空间更为广阔。

  3.青岛工业发展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

一是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撑的强劲动力。

青岛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又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这对于在大青岛格局下,不断优化青岛市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构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撑青岛新一个百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家电电子、轨道交通装备等5个集聚区被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对于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是优秀人力资本集聚的内在活力。

2013年青岛市进一步加大了科研人员投入力度,共投入研发人力45023人年,同比增长9.8%,为青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县域经济”的巨大潜力。

2013年,青岛县域经济占比达到44.7%,随着“汽车城”大项目在青岛即墨市的建立,县域经济必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五、加快青岛工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一:

突出发展蓝色经济,实现蓝色跨越

  青岛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优势、海洋区位优势和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201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为1316.9亿元,增长18.2%(现价),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较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16.5%,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自2009年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青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就应充分放大自身已具备的基础优势。

一是依托青岛市海洋科技优势抢占制高点,提升青岛市重点企业在全球蓝色创新链中地位,增创蓝色科技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升级。

二是依托海洋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海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新兴产业培训计划和潜力产业发展计划,壮大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二: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青岛市家电、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一直以来是青岛市工业的重要支撑,占到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总规模的62%。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青岛市传统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偏短、创新水平不高、能源资源消耗大、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只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青岛工业的升级版。

一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禀赋为基础,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使这些传统产业继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青岛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凤凰涅槃、腾笼换鸟”。

逐步从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传统产业,转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

加大企业技改创新,激发转型活力

  产业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明专利数量是反映产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3年,青岛市尽管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深圳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达到32901件,但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仅1930件,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6254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第10位和第11位,而同期的深圳市,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1.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6.2万件。

以上数字说明,青岛企业技改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远远不能满足青岛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此,加大企业技改创新,激发转型活力成为重要举措之一。

一是应解决好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矛盾;

二是应解决好科技成果数量不多与成果转化率偏低并存的矛盾;

三是应改进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大力推进科研投入成果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

推进企业上市,壮大资本市场

  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离不开资本的有效运作,企业上市能使企业和地方获得巨额资金,是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阶梯。

从省内17地市看,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20家)少于烟台(27家)、济南(24家),与淄博、潍坊(各19家)相当(2013年8月数据);

从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上市公司来看,深圳已超过了80家,宁波接近60家,南京、成都接近50家,青岛排名靠后;

从5个计划单列市来看,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居末位。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就区位和经济基础看,青岛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偏少,因此,加快企业上市的迫切性十分突出,推进企业上市的空间很大,应不遗余力的推进企业上市,拓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由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向资本运作、跨越式发展转变,打造青岛工业升级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