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287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docx

上海高三思想政治哲学常识两册知识点提纲

高三《哲学常识》基础知识

一、哲学板块:

1、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与理论、真理

3、唯物辩证法:

联系(3个)、发展(3个)、矛盾(9个)

4、历史唯物主义

5、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价值、理想、承担使命

二、生活与哲学:

(一)哲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哲理:

(1)定义:

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

(2)源泉:

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

2、哲学: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1)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的定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3)方法论的定义: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3、哲理与哲学的关系:

(1)相同点:

本质上一致,都蕴含着整个世界的道理。

(2)区别:

哲理是从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哲理的升华。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1概念不同;

2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还是朴素的,缺乏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一定每个人都有。

(2)联系:

1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2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称为哲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1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2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2)联系:

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与影响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

(1)科学性:

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2)实践性:

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运用:

(1)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4、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世界观: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相关知识点】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

3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三要素:

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2、唯物主义发展历史:

观点

进步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源。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1、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2、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1、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

2、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物质的特性:

(1)客观实在性:

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2)可知性: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5、意识:

(1)意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区别在于它是真实的、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歪曲的,甚至是虚幻的反映。

(2)意识的本质: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意识的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是客观的。

(4)意识的来源:

客观世界。

(5)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6)意识的内容: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形式:

主观的。

(8)结论: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7、认识世界的两条路线: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分歧)的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2)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

(3)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世界。

唯心主义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因:

1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

2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

8、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深刻的认识根源:

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夸大为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2)如何坚持唯物主义:

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同时,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9、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要求:

主观主义,即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

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

2经验主义:

一切从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3)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2要重视调查研究。

3要出以公心。

4要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运动和静止】

世界观: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相关知识点】

1、运动:

(1)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3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

(3)运动的形式:

多样的,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2、静止:

(1)含义:

静止并不是事物的绝对的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静止的两种状态: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

(3)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

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思想僵化、不图改革;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

朝令夕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我们要发挥革命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关知识点】

1、规律:

(1)定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最重要的特点:

客观性。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改变规律、消灭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2、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规律

规律的现象

区别

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象形式。

联系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3、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区别

含义不同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废除

联系

正确、合理的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4、实事求是原则:

(1)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

(2)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规律性;求——研究。

(3)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4)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5)地位: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因此,我们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1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