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2452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A卷文档格式.docx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2.(13分)(2016高二上·

柘荣期中)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

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

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B.本文摘引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体现屠呦呦勤于钻研精神。

C.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D.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E.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2)

请简要分析两处划线的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了自身怎样的优秀特质?

3.(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考验

几年前,马里奥还是个以偷盗为主的小混混,而今却成了洛克市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商人。

此时,天色已晚,马里奥驾驶着他的黑色奥迪A8,全速行驶在路上。

当他驶到一个坡路时,突然听到了一阵轰鸣声,从后视镜看过去,只见一辆轿车正从后面飞驰而来,到了这个危险地段,非但没有减速,反而左摆右晃,像是喝醉酒的莽汉。

就在这个当口,一辆摩托车从对面开了过来,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摩托车连人带车被撞得飞了起来……而那辆肇事轿车竟一溜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马里奥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光线太暗,他没有看清车牌号,再看那骑车人,早已不动弹了。

马里奥叹了口气,却没有报警,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个小时后,马里奥到达了市区。

当他路过“本杰明心理诊所”时,里面依然是灯火通明。

对于马里奥来说,这是一个亲切的地方,这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几乎压垮了他脆弱的神经,他一直靠心理治疗来调整自己。

本杰明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心理医生了。

此前,他有过一个心理医生,他曾是那么信任她,常常将自己的烦心事毫无保留地讲给她听。

可在一次竞标中,她竟然不顾职业道德,将他在心理治疗时透露给她的标底,以高价卖给了对手,害得他损失了近千万!

后来,马里奥才找到了本杰明。

虽然本杰明声望很高,但他对心理医生仍心存芥蒂。

望着亮着灯的窗户,一个近乎疯狂的主意,涌上了他的心头。

马里奥从车中取出一瓶白酒,猛灌几口,下车走进诊所。

“马里奥先生,你怎么来了?

今天可不是预约时间呀!

”马里奥哆嗦着嘴唇说不出话,露出极度惊恐的表情。

本杰明不由一惊,急忙拉他进了心理咨询室,锁上了房门,然后开口问道:

“马里奥先生,发生什么事了?

“今天我签了一笔合同,在答谢酒会上多喝了几杯。

晚上从托特市往回赶的路上,将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撞死了。

我,我害怕受到处罚,就驾车逃逸了……”本杰明沉思了片刻,说:

“马里奥先生,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我本该劝你去警察局自首。

可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你是我的病人。

那么就让这件事悄悄地过去吧,我会为你严格保守秘密的。

你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放松,不再去想这件事……”

从诊所出来,马里奥嘴角浮上了一丝轻笑:

这是他对本杰明的一个考验,本杰明如果能严守病人隐私,他才会毫不设防地与他交流。

几天后,当马里奥翻开报纸时,他一眼看见一则悬赏公告:

“我的儿子瑞恩,于本月五号晚上,在洛克市赶往托特市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肇事者逃逸。

现悬赏一百万,寻目击证人。

提供线索者,请与警察局联系!

这天早上,马里奥驱车经过警察局时,发现本杰明正急匆匆地向警察局走去。

他的心一下揪紧了:

难道是本杰明看了悬赏公告后要报案?

这可是马里奥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要知道,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都要进行现场录音。

虽然这盘录音带不足以将他治罪,但被一桩无中生有的官司缠身,公司的信誉将大打折扣。

这么一想,马里奥不禁为自己当时的荒唐而后悔。

最后,马里奥决定,晚上到本杰明的诊所走一趟,如果那盘录音带还在,就将它偷走,以免留下后患。

晚上,马里奥早早潜伏在诊所外。

几十分钟后,本杰明走出了诊所,钻进汽车,朝家的方向驶去。

马里奥悄悄来到诊所门前,拿出准备好的万能钥匙,拧开门,闪身进去,很快就找到了那盘录音带。

就在他刚掩上诊所门要离开时,一道亮光射来——本杰明居然又回来了!

马里奥撒腿就跑。

而他身后的本杰明一边喊“抓小偷”,一边追了过来。

他不敢回头,拼命狂跑,可始终也甩不掉身后的本杰明。

不知不觉竟跑到了维拉河边。

眼看着就要被抓个人赃俱获,马里奥甩手把录音带扔向了维拉河。

时值隆冬,河水已结冰,录音带在冰面上滑动了十几米,最终停在了冰面中央。

本杰明马上掉头直奔冰面而去。

他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到冰面中央,拿到了录音带。

可是就在他转身要走的瞬间,冰面“哗啦”一下子断裂开来,本杰明还没来得及挣扎,就落入了冰下滚滚的暗流中……

本杰明医生下葬这天,马里奥怀着十分愧疚的心情,来到了葬礼现场。

老牧师宣读完悼词,又掏出一个日记本,异常庄重地宣读道:

“这是本杰明医生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亲爱的儿子瑞恩:

我虽然已经知道撞死你的凶手是谁了,却不能将他的名字告诉警察,因为他是我的一个病人。

为病人保守秘密,是心理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

可是面对你的惨死,面对警察的无能为力,我不得不用悬赏公告的形式,来向你表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但愿能为你的死讨一个说法……’”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马里奥的形象特点。

巧合是小说构思的重要方法,本文多次用到,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小说第五段插叙马里奥与他第一个心理医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5)

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以“考验”为文章标题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9分)

4.(19分)(2017高二上·

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李翱书①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

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

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

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

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

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

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

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

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

无也?

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

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

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

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

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酌时人待我之情 

 

酌:

考虑 

B.子之责我者诚是也 

是:

这样 

C.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病:

担忧 

D.履之而后难耳 

履:

践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语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让他当时感到羞愧的过往如今想来更是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饶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一个人是很难让自己不受玷污而得到一个乐于接受的位置的。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3)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4)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5)韩愈在给李翱的回信中主要表达了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共1题;

共8分)

5.(8分)(2017·

新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

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家住江南的少女,被清明寒食时节风雨不定的天气扰乱情绪,她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而悲伤愁苦。

B.上阙“又过了、清明寒食”中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年年”呼应,表现了一种穷愁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C.“园林渐觉清阴密”以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春去夏来之际红花落尽、浓荫匝地的情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喜悦之情。

D.下阙用拟人手法,心事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这是经过一番心理波折后产生的“怕”,含蓄蕴藉,令人寻味无穷。

E.“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又能以似水柔情写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

共5分)

6.(5分)(2017高一上·

黑龙江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

”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五、语言表达(共1题;

7.(5分)下面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

年级

人数%

学校

初一

500人

初二

初三

农村中学

55.4

34.6

29.7

城镇中学

50.2

31.5

26.4

六、材料作文(共1题;

8.(5分)(2019·

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9月初,央视一档给中小学生看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引起国人的不满。

制片方邀请了不少青少年偶像明星,其中不少人,或涂脂抹粉,或翘起兰花指,或曲发细腰,成为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吐槽对象,被冠以“娘炮”之称。

材料二:

12月8日,零下10度,北京奥体公园,15名小学生头顶印有“男子汉”字样的黑色发带,在5名教育机构老师的率领下,赤膊冲向一公里外的终点线。

对此,部分质疑者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感到担忧。

材料三:

9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认为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3-5、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6-2、

6-3、

7-1、

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