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12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

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

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

秒?

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

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

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

(一):

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

(二):

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

时、分、秒的练习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

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案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新课导入

  篇三:

三下数学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方法单一,而且经我点拨后,未见很好的效果。

课后,我深入思考,认为本班学生已学习过本节内容,应是教师曾强调:

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所致。

这也给我启示,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

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难点没有完美突破。

本节课本意是从探究算法多样性基础上让学生对比优化算法而进一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按预设的情况出现很多样的算法。

经分析,可能是对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利用合理的方法因势利导,达到最好的效果。

所以,在今后教学当中要做到备课先备学生,预设各种各样的课堂生成,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我认为: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如果能够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此外,“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主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要求是用尽可能多的计算方法去解决

  19×

19=?

,因此,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方法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试图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站一站、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单位。

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可以说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本节课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很顺利。

而在让学生汇报时,教师说的过多,指导的过细。

在孩子说不出或说得不够准确时,教师可另找孩子帮助,实在不能说出时教师可稍加提示。

这一点是我应该注意的,应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能不讲时就不讲,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时就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10,还有一种是100。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先计算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再把边长1分米改成用厘米做单位,接着当学生验证,用画一画、分一分、数一数计算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用厘米做单位时是100平方厘米的时候,又引导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小一样吗?

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知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后,对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可以通过类推很容易理解。

最后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实际应用。

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且感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了教学目标。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

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

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小数大小的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但学生在初学小数比较大小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大小,误认为小数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这是学生思维受阻,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针对此难点,我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写出比0.634大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并说了自己写这个数的想法,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只要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认识整数与小数比较大小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

  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

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

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第一:

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

224÷

2=112(本)112÷

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

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

如几次通过变化例题中的信息,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用“摆和换”的方式直观体会“换”的过程;

再到运用多媒体理顺孩子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中间量”的关注;

最后对比两种方法,让孩子再次体会“中间量”的重要性,并教会孩子解决此类题目的策略。

这样,在孩子脑海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在等量的前提下,先找中间量,再用中间量来替换”的方法策略,这正是不断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学会主动应用的过程。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