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7917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docx

震动传感器相关论文

引言

      地震波是一种由震源发出,在地球部传播的波。

在地震学中,研究地震波一直是探测地球部结构最有效的手段。

现代地震仪通过探测地震波,得到地震记录来研究震源、地球部结构和地震波本身,并实现临震预报。

在石油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

人工震动引起的弹性波经岩层分界面发生反射或折射,反射波或折射波被高度灵敏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

在安全监测领域,通过探测入侵目标引起的地面波来实现目标识别及预警。

但是,传统的地震波探测系统普遍存在着灵敏度低、动态围小、漏电、供电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地震预报、石油勘探及安全监测等技术的发展。

      光纤传感技术以光纤为媒质、光为载体,感知和传输外界信号。

它具有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绝缘性好、耐腐蚀、便于组网及长距离传输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在一些传统传感器受到限制的领域,例如地震仪所使用的边远山区环境、周界安全监测系统的野外环境以及石油勘探中高温高压强电磁强辐射的井下环境。

与传统地震波探测技术相比,光纤地震波探测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好的前景。

2各类型光纤地震波探测技术

      近20多年以来,各种类型的光纤传感器被用于地震波探测,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实验室成果及一些商业应用。

按照其传感机理可以分为:

强度调制型、干涉型、光纤光栅型、光纤激光型及分布型等。

2.1强度调制型

地震波引起光纤中传输光强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出光强的变化就可以实现地震波探测。

1990年,美国南加州大学P.C.Leary等[1]报道了一种基于光纤微弯损耗原理的强度调制型光纤地震仪,并进行了3次加州地震的记录,与电类地震仪的测量结果相比,该光纤地震仪具有更好的低频响应。

2001年,美国海军实验室J.A.Bucaro等[2]报道了一种基于光纤微弯损耗的超小型光纤加速度计,质量仅为1.8g。

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D.H.Kim等[3]报道了一种基于双光栅透射光强调制的光纤加速度计,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两光栅一个固定在加速度计壳壁上,另一个固定在质量块上。

在振动作用下,两光栅作相对移动,通过光栅的光强随之变化,从而可探测振动的加速度。

      强度调制型光纤地震波传感器的优点在于解调简单,系统易于实现。

但是其灵敏度通常较低,难以实现微弱地震信号的探测,并且对光源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些劣势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2.2干涉型

     基于光纤干涉仪的地震检波器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性能较好的一种光纤地震波探测技术。

光纤干涉仪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在极微弱地震波的作用下,其输出光信号的相位能发生相应变化,再通过相位解调系统就能够还原出地震信息。

干涉型光纤地震波探测技术灵敏度极高,并且稳定性好,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并有相关产品问世。

常见的用于地震波探测的光纤干涉仪主要包括Mach-Zehnder干涉仪、Michelson干涉仪及Fabry-Perot干涉仪等。

    1987年,美国海军研究生院D.L.Gardner等[4]率先报道了基于Michelson干涉仪的光纤地震检波器,为芯轴式结构,该系统的最小分辨率为1ng/√Hz,探测频段为10~1000Hz。

1990年,D.A.Brown等[5]

报道了盘片式结构的地震检波器,使用频段也高于20Hz。

图2所示为芯轴式及盘片式Michelson干涉

型地震检波器。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和OKI电子公司的Y.Shindo等[6]研制出用于探测海底地震波的干涉式加速度传感器。

采用的是盘片式的Michelson结构,并利用3支加速度计分别测量三维方向上的地震波,利用相位截波(PGC)相位解调技术,最小可探测的地震波加速度达到了30Hz,但在低于3Hz时,其噪声水

平急剧提高。

系统中还采用了EDFA进行光放大来实现长距离的光传输,并已经试用于海底地震的监测。

在国,清华大学廖延彪教授课题组[7]于2004年报道了一种用于井下VSP系统的三分量光纤加速度计。

该加速度计由三支分别测量x,y,z方向振动加速度的芯轴式Michelson干涉干涉型传感器构成。

2.3光纤光栅型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是一种波长调制型传感器[8]。

其反射光谱的中心波长随地震波引起的应变而变化,通过波长解调技术还原出地震信号。

光纤光栅型地震检波器的显著优势在于抗干扰性好,大规模组网能力强,而缺点则在于其探测灵敏度难以达到干涉型地震检波器的水平。

      2006年,美国Stevens理工学院Z.Yang等[9]报道了基于改性悬臂梁结构的光纤光栅地震波传感器,其结构如图3所示。

该检波器的工作频段为10~110Hz,共振频率为90Hz,采用匹配光栅进行波长解调,动态围80dB,该系统最小可探测的振动加速度为40μg。

他们将该检波器用于地面侦察系统中,对人员行走、跑动、轮式车的探测距离分别达到了67m,83m,180m。

      意大利A.Laudati等[10]和G.Gagliardi等[11]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报道了光纤光栅型地震检波器。

A.Laudati等将三只波分复用的FBG分别间隔120°排列在圆管壁,构成一支有方向性的地震检波器,如图4所示。

同传统检波器的对比冲击测试结果表明在0.1~10Hz围频率响应一致。

G.Gagliardi等采用相似的传感器结构,在竖立的圆柱杆上固定了质量块和FBG,该系统本底噪声较高,最小可探测的加速度仅能达到0.1mg/√Hz。

     除普通光纤布拉格光栅外,倾斜光纤光栅也被用于测量振动信号。

2008年,T.Guo等[12]报道了一种基于倾斜光纤光栅(TFBG)的光纤振动传感器,如图5所示。

在TFBG与引导光纤熔接时,保持两者纤芯之间有微小错位,从而使得TFBG的包层模能够重新耦合进入纤芯。

在反射光谱中,布拉格波长处的谐振峰之前还会有一个由包层模引入的谐振峰,其波长随光纤振动而变化,通过检测其波长可以实现振动测量。

2.4光纤激光型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以分布反馈(DFB)光纤激光器作为传感元件的地震波传感器。

DFB光纤激光器具有极窄的线宽,结合高分辨率的干涉式波长位移解调技术,能够得到极高的探测分辨率。

光纤激光型地震检波器既具有光纤光栅检波器波长编码、抗干扰能力强、探头尺寸小、易于组网的优点,又具有干涉型检波器灵敏度极高的优点,因而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2007年,美国G.H.Ames等[13]报道了一种基于DFB光纤激光器的加速度计,该传感器尺寸仅为83mm×8mm×6mm,工作频段为10~5000Hz,最小可探测的加速度能达到125kHz。

2.5分布型

     上述各类光纤地震波传感器都属于点式测量,通过组网也只能实现“准分布”式测量。

而若要求在大跨度实现连续性的分布式测量,则必须采用分布型光纤地震波传感器,它充分发挥出了“传感合一”的优。

但是,它也存在对地震波的探测灵敏度较低的缺点。

      相位型光时域反射(Φ-OTDR)原理被用来构建分布型地震波传感系统。

它是利用光纤中不同部位背向散射光信号之间发生的干涉,通过探测光功率变化来实现光纤扰动的定位。

2005年,美国农机大学H.F.Taylor课题组[14]报道了一种基于Φ-OTDR的入侵监测系统。

2008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XiaoyiBao教授课题组[15]报道了一种基于偏振时域反射(POTDR)原理的分布式振动传感系统,测量的振动频率高达5kHz。

       另外一种常见的分布型地震波传感系统是基于激光干涉原理[16],其传感机理与干涉型光纤地震波传感系统相似,采用长距离光缆经连接构成Mach-Zehnder干涉仪或者Sagnac干涉仪结构,而光源多采用相干长度很长的激光器.

3光纤地震波探测的应用

      光纤地震波探测相比传统地震波探测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在地震预报、石油地震勘探、周界安全监测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

3.1地震预报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且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历代人民曾饱受地震灾害之苦,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

地震预报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准确而及时地预报地震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震之前存在着多种前兆现象,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地震波监测一直是进行地震学研究的唯一被公认的有效手段。

现代地震仪虽然为地震观测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由于其固有的电学机制,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而将光纤传感技术引入到地震波监测领域,能够彻底解决传统地震仪供电、稳定性和抗雷击问题,并可以为地震监测提供全新的网络化探测手段。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Zumberge等[17]研制出了基于Michelson干涉仪的光纤地震仪,如图6(a)所示。

该研究小组在标准STS-1地震仪的基础上,用光纤干涉技术替换传统的电学测量手段,实现了高达5×10-13m的位移测试精度,带宽为10~4~15Hz,并对2002年发生在南佐治亚岛的一次里氏6.7级的地震进行了记录,该光纤地震仪测试结果和标准地震仪的对比如图6(b)所示。

      日本NTT公司[18]开发了基于光纤光栅的海底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如图7所示。

该系统中的地震检波器和海啸传感器均采用光纤光栅。

每支地震检波器由3个方向的光纤光栅加速度计构成,如图7(b所示,其FBG加速度计采用了L型梁结构,灵敏度高达600~1000pm/g,并经过了冲击、挤压、水压等可靠性实验。

海啸传感器由FBG压力传感器构成。

在日本气象厅的支持下,研究小组将该系统安置在日本伊豆半岛离海岸4km深的海底,每条海底光xian长100km,其上每间隔25km串接有4个地震检波器和4个海啸传感器,能够对日本东海、东南海及南海的海底地震、海啸进行监测,探测距离能够达到100km以上。

3.2石油地震勘探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

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图6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光纤地震仪[17]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光纤地震波探测在该领域的一款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是Weatherford公司[19]的井下VSP系统———ClarionTM,如图8所示。

该系统采用双光纤光栅构成的F-P干涉仪为传感元件,能够实现高灵敏度大动态围的信号解调,并采用特殊设计的机械结构实现了三维地震波采集,并能够适用于井下175℃的高温及108Pa的高压环境。

系统工作频段为10~400Hz,最小可探测的加速度为100~500ng/√Hz。

这种检波器可以在一根光纤上利用波分复用技术串联起来,其信号处理系统放置在地面,完成控制和数据采集,大大降低了信号处理的难度,并解决了数据传输、供电、绝缘等瓶颈问题。

该检波器通过与油井套管相结合,以被永久的安装在井下,这样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因为要采集数据而不得不停止生产的缺点,更进一步降低了数据采集成本。

并且由于每次采集检波器的位置不变,因此地震数据可以累加起来,由这种方法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处理的结果要比其他地面地震采集的结果更加清晰。

      在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田服务公司与清华大学电子系光纤传感实验室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