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身体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
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
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因为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故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
但两者又并不对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在本质上又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应缺一。
因此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它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
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对此,胡乔木同志早就指出:
精神(心理)卫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忽视得最多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片面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产生角色的片面性,误认为自己就只是一个学生;
加之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导致青少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其实,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全面提高都是看是否能够全面发挥人的心理潜能。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之下完成的,而心理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核心和动力。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整个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们国家在21世纪中的兴旺发达。
因此,现代教育呼唤良好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促进他们能够正常生活。
通过对学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认知风格,培养学生的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对自己的全部行为和思想起调节作用的自我意识。
从而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升学与择业的心理教育。
其重点是:
1、情感心理教育:
要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经验。
教会学生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远大的志向。
2、学习心理教育:
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注意保护脑细胞和大脑的活动高潮期,注意左、右半脑的协调发展。
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焦虑的作用,恰当地调节自己的焦虑程度或焦虑水平,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应当适当地宣泄,学会消除过度焦虑的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通过重复将短时记忆转化为网络化的系统储存型的长时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掌握良好学习的策略,注意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参与,将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在操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会学习。
3、性心理教育,亦称青春期教育:
性不仅是一个个人现象,自然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现象。
要正确看待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不要过分地渲染学生的性心理和性意识。
而应把性教育纳入心理教育的轨道,从心理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性教育,从提高心理素质的高度来看待性教育。
性教育的原则是:
遇物则诲。
即是抓住一切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又要淡化性教育的痕迹。
以疏导为主,注意堵塞,疏与堵相结合。
鼓励学生多参加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活动,淡化男女同学之间的界限。
4、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
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知、情、意方面的内容。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尊重个性,自我发展,自我奋斗。
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教育,其价值取向是群体本位,尊重权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强调了群体的利益,压抑了人的确正常需要,人格遭到了扭曲。
文化大革命中,人格的扭曲达到了极点。
文化大革命后,强调了个性的解放,强调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但过多地夸大了自我,甚至于发展到以我为中心,忽视了自我约束,忽视了群体利益。
因此,今天的自我教育:
应该取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地修身养性。
既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奋斗,自我表现,自我实现;
又崇尚尊重群体,尊重他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对象进行比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既不自我膨胀,也不能自我萎缩;
不断进行艰苦的自我锻炼,保持正常的自我展示和恰当的自我归因,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使之健康地成长。
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与其他各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好青春期卫生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搞好心理训练,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班主任------如何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徐桂芳
早在1996年,中国心理学会就提出了“全民健心”的概念,并指出青少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的,现在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甚至杀人的事件时有报道,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影响,也证明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不平衡的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
为此不少学校纷纷建立了德育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的起始阶段,光靠少数几个心理辅导老师是不够的,班主任---作为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管理之中,适当肩负起学生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一、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组建新的班集体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是班级工作的重点,而心理健康又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日本心理学家松田光男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保持持续、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了这种心理状态,人就会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良好适应,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有了这种心理状态,人就会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理想品德。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关键人物,而德育工作又是班级教育的重点,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2.有利于加强班集体的管理
班集体是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只有在高度组织起来的班级社会中,在正确的班级目标引导下,每个学生才能在团结、协调、互助、竞争的背景下,学习知识技能,遵守行为规范。
而班集体又是由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管教模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太阳,在家经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经受磨练和挫折,因此,一旦陷入困境或遭受挫折,他们可能就会自暴自弃,陷入彷徨,乃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
作为班主任,要关注班上每个学生的不同内心世界,要象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细微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采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择业、消费、交际、为人等方面的指导,使每个学生从心理上对班集体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从而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把心理学知识融入课堂学科教学中
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有心的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渗透法,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科的教学之中,从而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
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活动。
英语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例如,残疾人科学家斯帝芬·
霍金身残志不残的故事,中外一些平凡岗位中干出不平凡事业的伟大女性故事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故事等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做人的道里,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从而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
2.关爱学生,注重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发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这种责任感的教师必然会产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而班主任又是整个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家之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有责任心班主任的美好心愿。
班主任不仅要关心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重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因为只有思想高尚、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因为每个班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辅导学生。
例如,笔者班级最典型的是单亲家庭及贫困家庭,这样的学生有的性格内向、忧郁;
有的性格倔强,易冲动;
还有的学生个性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因此,笔者一方面与其家长保持联系,交流意见,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从生活上多给予关爱和帮助,以正面教育为主,再加适当引导,要晓之以里,动之以情。
平时多利用业余时间与其沟通、交流,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通过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让学生懂得班主任老师的良苦用心。
关爱学生也是为师执教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关爱有利于培养出富有爱心、心理健康、品德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3.利用班团活动,开展健康促进教育活动
班团活动课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战地。
班主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思维,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班团活动。
班团活动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要把班团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是不行的。
笔者经常采用奖励办法,鼓动学生组织班团活动和参与班团活动。
并且把这一活动直接纳入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考核之中,每周班团活动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荐产生下一周的班团活动组织者,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加分鼓励。
根据学校的安排并结合本班的特点,笔者班里开展了以“青春飞扬、战胜挫折、沟通与交往”等为主题的班团活动,在班团活动课上,学生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剧表演、经验交流和探讨、引用名人名言、推荐好书以及唱歌、舞蹈等多种娱乐形式,寓教于乐,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班主任通过观看学生的表演、参与学生的讨论,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适时开设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有着下列的特征:
辅导对象的全体性;
辅导内容的计划性;
辅导方式的活动性;
辅导功能的发展性。
因此,它不同于其他各门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其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
班主任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有计划地对学生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
班主任可以事先给出主题,让学生准备一些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活动;
同时班主任自己必须懂得一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准备一些适当的音乐剧和生活剧,让学生观看后再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心灵上的洗礼,起到普遍性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到了高三时期,学习上的压力是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开设一些调整学生应试心理的辅导课,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使学生能够调整好心态,从而轻松应试。
总之,班主任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班主任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导师。
在学习上,要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不耻下问,以顽强的意志去面对竞争,以不懈的努力去获取知识;
在生活上,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用笑脸去面对挫折,以百倍的信心去面对不幸,永远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使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与方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忽视得最多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现代教育呼唤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
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科教兴国"
、提高"
全民族素质"
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
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
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
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增设心理卫生方面的教学,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每一位师范生将来也能做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未来的教师真正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升学与择业的心理教育。
1、情感心理教育:
要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经验。
2、学习心理教育:
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
3、性心理教育,亦称青春期教育:
性不仅是一个个人现象,自然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现象。
4、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
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知、情、意方面的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中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3.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一方面,要重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